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85年我们进行玉米地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地膜栽培具有增温、保湿和增产效益。一、试验设计与结果1.试验设计与方法本试验在张掖县新墩乡青松村进行,有试验地一亩,设覆膜和未覆膜,以未覆膜做对照(下面简称“地膜”、“对照”)。试验采用对比方法进行。播种整地、施肥、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玉米地膜栽培增产的基本气象原因出发,用权重法分离产量,用经济阈值法建立了玉米地膜栽培的气象——经济模式。模式适用于与当地农业气象条件相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1982年以来,我国北方各省、西南及湖北、江苏、广西等省区,先后开展了地膜玉米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尤其是在热量不足的北方及南方山区,地膜玉米都有较大的增产效果.我区农五师等单位近年来试种也取得了亩产吨粮的良好效果.石河子地区及其类似的地区,热量条件比较充足,使用地膜栽培有没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增产的原因及关键技术等都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在石河子兵团农垦科学院试验田内,进行了多方面试验,现综合各试验结果,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疆春季气温变化大,常造成地膜玉米霜冻、冷害及热害,因此有必要对地膜玉米苗期这些灾害的农业气象指标进行较深入研究,以便为正确安排地膜玉米的播种期,防灾抗灾及全面认识地膜玉米田间小气候特点服务. 一、试验研究方法试验以模拟试验为主.在30×10×13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膜覆盖在玉米生产中起到了明显的增产作用,而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尤其在热量不足的地区,地膜玉米都有较大的增产效果。地膜栽培与常规生产相比较,地膜玉米具有增温、保墒,促进早熟丰产的作用。1地膜玉米的生态环境适应性1.l地膜覆盖改善了玉米的生态环境1.1.1改善土壤热状况地膜覆盖后,在膜下聚结的水珠减少热量辐射散发,又防止膜内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能有效地蓄热保温。据观测:scm地温,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30天时间内Z10℃有效积温增加gi.3℃,5-Anm地温,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均增加2-3.9℃,全生育期间,膜内…  相似文献   

6.
文通过近两年试验资料,结合龙坪镇玉米产区实地调查数据,根据气候条件对地膜玉米各生育期的影响,划分其适宜种植高度,试图为高寒山区地膜玉米合理布局提供可靠依据与科学决策。 1 热量垂直分布与地膜玉米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7.
在高寒阴湿、半干旱地带、徽成盆地推广地膜覆盖小麦、玉米、洋芋是一项增产效益显著 ,帮助农民脱贫的适用技术。它可有效地补偿热量 ,提高地温 ,调节水分 ,促进土壤熟化 ,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 ,促进作物生长和提早成熟 ,提高粮食产量。该地区山大沟深 ,高差悬殊 ,气候类型多样 ,为了因气候制宜覆盖地膜 ,充分发挥地膜增产优势 ,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地膜栽培界限及农田小气候效应的研究。1 试验研究方法1 .1 试验方法在高寒阴湿的宕昌木耳乡、武都金厂渭子坪 ,半干旱地带的礼县、西和、康县、武都、徽成盆地等适宜种植区域 ,海拔 1 …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代表点降水资源特征,通过对渗水地膜性能与栽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进行渗水地膜栽培可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10mm以下降水利用率的结论,展望了旱作农业区使用渗水地膜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专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说明地膜蓖麻与一般栽培的生态差异及其气象效应,地膜蓖麻地某些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对蓖麻生育的影响。解决了蓖麻地膜栽培的可行性及具体技术关键和要点。  相似文献   

10.
拱棚和地膜是目前农业栽培措施中广泛采用的两种种植方式,它们同具有增温保墒,利于作物早生早发的作用,但由于两者的小气候特点不同,苗情也不同,从我们进行的拱棚栽培棉和地膜植棉试验中,我们得到一些初步结果. 一、小气候差异由于拱棚栽培和平铺地膜相比,拱棚内温、湿条件均优于地膜,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前期,拱棚表现出更显著的增温效益(见表1).同时由于拱棚内水汽不易散发,拱棚内湿度较地膜外更大,这突出地表现在拱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宁夏扬黄新灌区地膜玉米试验地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地膜玉米的水量平衡进行了动态分析,并运用FAO-PM方程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地膜玉米生育期间的蒸散量及地膜玉米的耗水规律,由此对该地区地膜玉米的灌溉制度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膜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量除受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外,主要依赖于灌溉量的大小,要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全生育期一般需灌水5-6次,灌水量在3450-3900m3/hm2。  相似文献   

12.
随着烤烟、玉米等春播作物地膜覆盖技术在旬邑的应用和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地膜均是一次性利用。为了提高地膜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作用,1987、1988年度我们在旬邑原区开展了冬前覆盖回茬小麦,后春覆盖烤烟、玉米等作物的一膜两用试验及示范。一、试验、示范概况及气候特征 1987-1988年度在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  相似文献   

13.
张养钊 《气象》1975,1(1):23-23
玉米是广西平果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春旱严重,各地栽培的早玉米往往受到干旱威胁,轻则影响全苗或减产,重则失收。平果县的广大贫下中农,为了提高和稳定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对栽培季节进行了改革,把玉米提前到大寒播种,结果获得了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覆膜地增温、保湿、保苗、防冻抗寒、增产等5个方面效应的试验研究,在海拔1900—2300m 高寒阴湿山区种植地膜玉米获得成功,亩产在566—604kg 之间,从而结束了华亭县玉米种植高度不能超过海拔1800m 的历史。对高寒阴湿山区地膜铺盖技术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玉米覆膜栽培是80年代我国旱粮生产的一项突破性农业气象技术工程,是继山区玉米育苗移栽和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后,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旨在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被列为高寒山区“温饱工程”之一,为了给山区玉米地膜栽培上升到适当高度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首先了解玉米地膜覆盖的气候生态效应。1资料来源试验采用对比设计,二个重复,每个试验区用地0.22ha,供试品种为户单1号、中单2号、白鸽43,管理措施为当地传统管理措施。增温效应资料为1988~1989年2a在留坝农场进行的膜内和膜外实际观测地温资料,生育期、生长性状及…  相似文献   

16.
棉花地膜复盖栽培技术,是我市万亩高产攻关试验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技术。1982年试验面积24亩,中晚熟品种鲁棉二号结桃多,桃子大,成熟早,产量高。1983年推广面积1171亩,平均增收皮棉41.6斤。1984年全试区复盖3398亩并进行了棉花地膜复盖小气候效应的对比观测试验。实践证明:棉花地膜复盖,改善了棉田小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增温、增湿作用,不但是高产再高产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中产变高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引言和田地区是一年两熟区,除山区冷凉地带实行一年一熟外,绿洲平原地带多实行复播.特别在农业区划和气候区划应用以后,各地普遍实行了“两早配套”的栽培制度,麦茬后复播玉米面积已达70-80万亩.但是,因复播玉米多是早熟品种,产量受到限制,不能更合理的利用光热资源.近年来,逐渐发展了小麦留行套播这种栽培方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们本着实事求是、一切经过试验的精神,在和田县、墨玉县、于田县、  相似文献   

18.
1引言为了促进科技兴农,改造中低产稻田,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根据全市冷烂田、望天田。高寒田等中低产稻田比重大、夏旱重的实际情况,引进了水稻地膜栽培技术,并与深溪镇联合在冷烂田开展了水稻地膜栽培试验。该技术具有增温、节水、抗旱、保肥、改善泥土物理性状、灭草等综合作用,因而增产作用显著。2试验设置及地膜栽培的技术要点该试验在廖忠明、李世东两农户共0.1933hm2的两块冷烂田进行。一块田的水稻品种为汕优多系1号,采用旱育浅植育秧方式,另一块田为11优1313,旱育两段育秧方式。每块田分地膜覆盖宽窄行(约941窝/hm2)和…  相似文献   

19.
针对乌鲁木齐小渠子乡试种地膜玉米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乌鲁木齐南郊中山带种植地膜玉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在该地区发展玉米生产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玉米采取6种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方式下田间小气候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寻适合贵州的合理的栽培方式,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贵州省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