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旺盛的Cb云,当云底有灰白色云条或上升气流区有荚状碎云出现时,常伴有冰雹的降落。冰雹是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现象,由于其坚硬不易碎,下降时末速度较大,因此其危害性强,地面观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1996年7月17日我站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降水开始前,暖锋过境,云的演变为Cs fil→As op.降水开始时,有的认为云底显得阴暗混乱,像Cb云,降水性质应为阵性降水;有的认为Cb云结构特征不明显.在难以判断云状的情况下,由于降水前一直记有As op,为一致起见,值班员仍将云状记为As op和Fn,天气现象记为·(间歇性降水).实际云状应该是什么云,降水性质应该是间歇性还是阵性呢?  相似文献   

3.
1996年 7月 17日山东省东营市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降水开始前,天气为暖峰过境,云的演变为 Csfil→ Asop,降水开始时,有的观测员认为云底显得阴暗混乱,象 Cb云,降水的性质应为阵性降水,有的则认为 Cb云结构特征不明显。在难以判断云状的情况下,值班员根据前期一直记有 Asop,为一致起见仍将云状记为 Asop下有 Fn,降水性质记为· 11时 55分~ 19时 23分(间歇性降水)。那么实际云状应该是什么云,降水性质应该是间歇性还是阵性呢? 在云状难以判断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利用逆向思维,先判断降水性质,再来判断云状呢?间歇性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雷暴弱降水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青藏高原3个雷暴弱降水过程,以极轨卫星反演云微物理特征分析方法为主,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探讨了云微物理特征及这类雷暴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这类云的云底温度较低,为0℃左右,离地面1~2 km,属冷云底的对流云.与暖云底(云底温度15~20℃)相比,冷云底导致云中的水成物少,释放潜热少,这可能是该区域强...  相似文献   

5.
黄萍  李刚  韩迁立 《贵州气象》2014,38(4):13-16
该文利用云南蒙自、腾冲探空站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云垂直结构分析,得出了较合理的云层垂直结构判定方法,并统计了云频率、云厚和云高等相关要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探空相对湿度和温度露点差阈值,能够有效分辨云底、云顶和云夹层。2蒙自、腾冲夏季云天出现的频率达到100%,冬、春季节频率不到50%;冬季云状以低云为主,其他季节低云和高云同时存在的情况较多。3各类云高度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而云厚度表现为夏半年明显高于冬半年,其中中云、低云较厚、高云较薄,云夹层厚度冬春季节较大。4低云云底高度01时和07时较低,云顶高度07时和13时较高,云厚度19时较小;中云01时和07时云底低、云顶高,相应的云厚度大于13时和19时,具有一定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7年3月2008年2月CloudSat与CALIPSO卫星相结合的云分类产品2B-CLDCLASS-LIDAR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及周边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单层云出现频率均大于多层云,天山山脉、祁连山脉中西段多层云出现频率全年均大于周围地区;所有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在不同高度的出现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且云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较云底高度显著;西北地区各云层高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各云层高度在冬、夏季反差较大;单层云的平均厚度超过2 km,2层云和3层云的厚度基本在1~2 km;云层间距以2层云最大,且高原地区云层间距季节变化较西北地区明显;高原南坡夏季冰云出现频率较多,其他地区冬、春季冰云出现较多,除高原南坡外,冬季冰云出现频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西部地区云垂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3月2008年2月CloudSat与CALIPSO卫星相结合的云分类产品2B-CLDCLASS-LIDAR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及周边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单层云出现频率均大于多层云,天山山脉、祁连山脉中西段多层云出现频率全年均大于周围地区;所有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在不同高度的出现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且云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较云底高度显著;西北地区各云层高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各云层高度在冬、夏季反差较大;单层云的平均厚度超过2 km,2层云和3层云的厚度基本在1~2 km;云层间距以2层云最大,且高原地区云层间距季节变化较西北地区明显;高原南坡夏季冰云出现频率较多,其他地区冬、春季冰云出现较多,除高原南坡外,冬季冰云出现频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基于Cloud Sat-CALIPSO(Cloud Sat–Cloud 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总云量和8类云的云量、云底高、云顶高、云厚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总云量为66.7%,其中卷云(Ci)和层积云(Sc)云量之和与其他6类云量总和相当,是全球云量最多的两类云。积状云云量呈现从赤道向极地递减的特征,层状云则相反,反映了二者不同的生成环境,同时下垫面地形和天气系统也严重影响云的分布。8类云的高度及厚度特征有显著差异。Ci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较高,厚度则较薄;高层云(As)和高积云(Ac)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位于大气中层,但As比Ac出现的高度高且厚度大;层云(St)、层积云和积云(Cu)的云底高度和云顶高度都很低,属于薄的低云;雨层云(Ns)和深对流云(DC)云底较低但云顶伸展很高,归属于厚云类。总体而言,海洋上云底高度较陆地低;赤道等大气不稳定地区,云底较高,云厚度较大;高原地区则表现出"高云不高,低云不低,云厚较薄"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云底高度的地基毫米波云雷达观测及其对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14年11月20日—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试验基地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Vaisala CL51激光云高仪、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观测的云底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毫米波云雷达对云的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激光云高仪,随着能见度的增加,两设备云探测能力差距在减小;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同时观测到有云时,二者观测的云底高度相关系数为0.92;毫米波云雷达与探空观测云底、云顶高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78;云雷达观测的云底高度均略低于激光云高仪和探空,云雷达观测的云顶高度略高于探空。  相似文献   

10.
气象台站目测云状一般从云的外形着眼,即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云底高度来判断。但由于云的外形变化多端,某些云如As 与St、Cb 与Ns 在外形上又有相似之处,如不仔细辨认往往导致观测记录的差错。为了提高云状目测水平,交流云天观测经验,现根据本人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季节性降水云系的观测及其云状目测提出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参考。一、不同季节降水云系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来说,各地不同季  相似文献   

11.
当班时有Cb云出现必须严密监视.掌握Cb云的走向是记录好雷暴系统的主要依据.具体观测上应根据有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来判断.第一,利用高空气流的方向:云砧前伸的方向就是Cb云前进的方向;第二,利用地面风向.因近地层空气是向Cb云中心流动的,故风向标所指方向常是Cb云的中心;第三,当风向标摇摆不定时,说明Cb云中心正要接近本站或从本站附近移过.  相似文献   

12.
吴翀  刘黎平  翟晓春 《大气科学》2017,41(4):659-672
激光云高仪和云雷达是探测云底的两种设备,但其探测能力和探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对比分析两种设备的测云效果有助于正确认识它们的探测优势,推进我国云雷达在云探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云雷达数据的云底和云顶高度分析方法,利用2014年夏季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云雷达、激光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数据,统计了三种设备探测青藏高原低云、中云和高云的云底高度偏差、探测率,分析了激光云高仪探测云底偏高的原因,根据探测结果提出了固态发射机体制雷达探测青藏高原低云的优化观测模式,模拟分析了探测效果。结果表明:(1)云雷达对高云的探测能力要明显优于激光云高仪,但其对低云的探测能力有待改进,激光云高仪探测云底下部的边界层内的云雷达回波信号可能是非云降水回波;低层云的遮挡作用明显降低了激光云高仪对多层云的观测能力;与激光云高仪相比,云雷达仍然会漏掉一些高云和中云。(2)激光云高仪探测的中云和高云的云底很多在云雷达回波内部,云雷达和激光云高仪观测的云底的时空对应关系比较差。(3)增大激光发射功率和优化固态发射机体制云雷达观测模式可提高云的观测能力,微波和激光雷达数据融合可全面了解不同类型云的宏观特征。这一工作为云雷达和激光雷达数据的应用,评估激光云高仪和云雷达探测青藏高原云的能力,讨论设计优化的云观测方案,为推进我国云观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毫米波云雷达与探空测云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赵静  曹晓钟  代桃高  王志成  陈冬冬  郑丹 《气象》2017,43(1):101-107
应用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试验基地2015年8—12月数据,对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与L波段探空云底高、云顶高及云垂直结构的探测进行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毫米波云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够穿透厚度较大的云层,探测出云垂直结构,所探测的云底高和云顶高与L波段探空结果保持良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一些云底、云顶高度差异较大的个例,得知与探空气球的漂移造成地域偏差和L波段探空相对湿度探测的误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不仅探测能力强,探测精度也较高,是地基云探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云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高度的云有着不同的辐射强迫,获得云体高度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云卫星上的云廓线雷达(CloudSat/CPR)2006年6月—2007年12月期间的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原南坡和南亚季风区域不同云类的云顶、云底高度和云厚统计量。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区域单位面积上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不同云类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存在不同的变化范围,且随着季节的改变均有明显的变化;同时各区域不同云类的云体厚度在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各区域不同云类所占的比例(云量)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13年内蒙古中部地区呼和浩特、东胜、临河、乌拉特中旗4个高空观测站的L波段探空秒数据,采用相对湿度阈值法,进行云垂直结构气候学特征分析以及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平均云底高度为2680m,平均云顶高度为6433m,平均云厚为3753m。在全年中有60.2%的时间是无云天气;在有云时候,单层云约占24.1%;多层云中以双层云居多,约占总数的10.1%。云底高度低于2.5km、云层厚度在3.5km以上、云顶高度高于5.0km且连续无夹层是内蒙古中部地区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1正确识别Cb云的卷云砧 积雨云的砧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小,由于可见Cb云母体,一般不会误记.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正点观测时Cb云的砧可以遮蔽大半天空,却不见母体,在山区10成的卷云砧看不见母体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时值班员很容易把Cb云砧误记为As或其他云,正点后不久出现雷电,预审时发现云天记录有矛盾.  相似文献   

17.
基于美国AMF寿县观测的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计划移动观测ARMAMF(atmospheric radiation measurement mobile facility)2008年首次在我国寿县开展综合观测,为研究云特性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平台。本文在此次云雷达等观测资料基础上,研究了寿县秋末冬初云高、云厚、云量及其辐射特性,结果发现,寿县有76.3%的观测日有云出现,54.0%的观测时间有云覆盖,中云(以下简称M云)和高云(以下简称H云)出现频率占全部云系的76.7%,天气系统对寿县云系形成有较大影响;云底高度大于3km的降水性云(以下简称P云)出现频率占全部P云的67.7%,是云底高度小于3kmP云的5.3倍,发生在下午的降水占全部P云的47.8%,气溶胶可能对P云的这种分布有较大影响;云和气溶胶减少地面短波辐射的日均值达一99.1W/m。,其中气溶胶减少约占25.1%。不同高度和厚度云对地面辐射通量的影响有较大差异,P云产生最大的冷却效应(一201.9W/m。),厚度小于2km的H云对地面辐射通量的减少量最少(一32.9w/m。)。另外,用地面单点云辐射观测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资料估计结果对比发现,两种资料有较大差异,差异可达-1.9~-36.9W/m。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21年1月1日-10月31日阳江超级观测站布设的Vaisala CL51激光云高仪和无线电探空对低云、中云、高云3类云的云底高度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两个仪器观测到的月平均云底高度结果中云的时空一致性较高,低云和高云云高仪分别高估了 0.84和1.15 km,并且低云云底高度随月份变化两个仪器呈相反趋势;云高仪在无降水时探测能力最好,随降水增加对中、高云云底高度高估程度也随之增加,日累计降水量级超过25 mm时探测能力迅速减弱;低层高湿条件下,云高仪测得的平均云底高度为1.792 km,可能为高湿度层顶;剔除低层高湿样本后,无降水时RMSE从1.3下降到1.24,归一化偏差从0.56下降到0.52;对于仅有云高仪观测到云的样本,云高仪误将湿区顶判断成云底以及探空计算云底算法阈值选取所致.  相似文献   

19.
CloudSat云底高度外推估计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帅辉  姚志刚  韩志刚  赵增亮 《气象》2012,38(2):210-219
云底高度对于全球辐射平衡以及航空飞行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CloudSat与MODIS主、被动观测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利用MODIS云分类信息进行CloudSat云底高度外推估计的技术。首先使用MODIS和CloudSat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基于云类型(CSAT)与基于距离(MSAT)的云底高度估计方法的优劣。此外,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CloudSat各类云云底高度的均一性特征。最后,利用CloudSat各类云云底高度的统计特征,建立了一种基于云类型和距离权重的云底高度估计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MODIS各类云云底高度估计误差的标准差均小于1.5 km,除了积雨云在观测点与待测点距离大于400 km的估计误差均值稍大于1.5 km外,各种情况下其他各类云的云底高度估计误差的均值均小于1.5 km。  相似文献   

20.
云是地面观测中的一个项目 ,而云高的变化 ,对分析天气系统的未来演变很重要 ,因此 ,准确地测定云高 ,为天气预报提供预报依据很有必要。1 云高演变规律浅析1 .1 月际变化规律不论是高云、中云或低云都有这样的基本变化规律 :从冬季到夏季 ,云底是升高的 ;从夏季到冬季 ,云底是降低的 ,尤以中、高云较明显。各种云高度的极值、极高值多出现在夏半年 ,极低值多出现在冬半年。对于低云类中的碎云 ,变化规律不明显 ,月际间云高变化波动较大。1 .2 日变化规律各种云的高度都有日变化规律 ,只是高云云系变化较小 ,而低云变化较大 ,一般清晨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