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媛 《海洋世界》2014,(1):8-13
<正>北极,严冬才是它的盛世。在这一年的1月,我们一路往北,向瑞典最北端的城市——基律纳进发。基律纳是瑞典最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北极圈以北145千米,从地图上看,它与阿拉斯加北部看齐。从每年的3月30日到7月15日是极昼。极夜的日期要短一点,从每年的12月13日到次年的1月5日。因地理条件所限,基律纳人口不多,只有1.9万余名居民,而整个基律纳自治区也只有2.3万多名居民。  相似文献   

2.
北极争夺战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多数情况下是指“北极地区”,即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和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周边国家有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典和芬兰8国,其中6国环北冰洋。  相似文献   

3.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3,(6):36-37
北极Arctic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5月15日,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在瑞典基律纳召开。会上,8个成员国一致做出决定,同意中国、韩国等6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意味着中国将以"合法身份"在北极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将给北极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契机。中国的参与除了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正>冷战时期,出于军事战略考虑,北极圈国家在北极地区纷纷建立起考察站。冷战的结束,为非北极国家开展北极研究并体现本国在北极的实质性存在提供了机遇,各国抓住这一良机,纷纷在该地区建立满足本国国家利益需求和北极特色研究的科学考察基地,开展了海洋、生物与生态、气象、冰川、空间物理、大气物理与化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卫星遥感应用等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5.
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全球数据获取方法及数据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搭载10个载荷: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Ⅱ、微波成像仪、微波温度计Ⅱ、微波湿度计Ⅱ、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近红外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广角极光成像仪、电离层光度计、空间环境监测器和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这10个载荷每天连续对地球探测,并获取数据,卫星将载荷探测数据经过实时空对地广播链路向全球用户广播;同时,通过延时空对地广播链路将全球延时数据对国内的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喀什,北极及南极站进行数据下传,这四个国内站及两个极地站收到全球数据后,在45 min内,通过地面商用通信链路将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对收到的数据进行汇集、分包、质量判断、预处理、产品生成等处理后,通过专线或互联网将数据发送给用户;同时,各气象、海洋及其他用户还可以通过用户利用站进行数据的接收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北极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7.
北极海域海面风场和海浪遥感观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俊钢  张杰  王桂忠 《海洋学报》2018,40(11):105-115
卫星遥感是开展北极海域海面风场和海浪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在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从遥感观测空间覆盖、时间覆盖和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等方面开展北极海域海面风场与海浪遥感观测能力分析,研究主要结果为:基于ASCAT和HY-2A散射计可实现北极海域海面风场遥感观测,通过多星联合观测可获取北极海域时空分辨率优于12 h和0.1°的海面风场遥感融合数据;基于HY-2A、CryoSat-2、SARAL和Sentinel-3高度计可实现北极海域海浪遥感观测,同样通过多星联合观测可获取北极海域时空分辨率优于1 d和0.25°的海浪有效波高遥感融合数据;基于2016年北极海面风场和海浪遥感融合数据,分析得出北极海域海面风场和海浪在2月处于极大值,然后逐渐减小,7月最小,随后开始逐渐增大。本研究表明,基于多源散射计和高度计遥感观测可实现北极海域海面风场和海浪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业务化监测。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7月20日13时13分,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从西经168°51′穿越北纬66°33′,正式进入北极圈。"雪龙"船拉响了3声汽笛,表示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来了。"雪龙"船进入北极圈,标志着考察队转入第二阶段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的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9.
北极究竟在哪里呢?尽管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便从地理课老师那里学会了如何看地图,也因此记住了地球的最北端便是北极。不过,通常所说的北极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33′(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北极地区于是包括了地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及岛屿、北极荒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森林。  相似文献   

10.
北极真正让世界为之疯狂!在争夺北极的行列中,不但有北极圈内国家,也有与北极丝毫不沾边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印度、韩国,甚至还有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国家都试图证明北极是自己的,或者至少要分一杯羹。  相似文献   

11.
有主有次,双管齐下——加拿大北极环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晶  郭培清 《海洋世界》2009,(11):72-75
加拿大当前正在积极推行“北极环境政策”。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对治理北极环境问题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服务其直接的国家利益——北极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极冰盖下蕴藏着的大量的自然资源、北极圈内潜在的广阔的科研价值以及加拿大对西北航道的利用和控制等。换句话说,加拿大的北极环境政策有实有虚,有主有次,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12.
2007与2008年夏季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进行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响应国际极地年(IPY)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等领域取得丰富的数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承担航线保障及海冰观测任务,预报和观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现场气象和海冰观测数据及卫星云图资料.本文利用这些数据,结合极地共享数据及历史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对2008年夏季北极地区大气、海冰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通过对2008年与2007年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比较分析,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北极夏季海冰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时讯     
《海洋世界》2004,(9):1-1,M002
中国首座北极科考站建成7月28日,中国首座北极考察站——黄河站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考察站  相似文献   

14.
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位于北半球,北极系统对我国的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2007年夏季中国北极科考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并介绍了北极黄河站以及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新奥尔松等地区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
海洋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学科, 而卫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观测平台之一, 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初以来, 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 初步拥有自主海洋卫星全球观测网络。本文针对国内外海洋卫星资源基本情况, 总结了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特别是海洋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管理、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对卫星数据的需求, 以及我国海洋卫星数据科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评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北极海冰密集度数值预报结果。该预报系统基于麻省理工大学通用环流模式,并采用牛顿松弛逼近(Nudging)资料同化方法,计算输出未来1~5 d的北极海冰密集度预报产品。本文将数值预报结果同卫星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再分析资料和"雪龙"号第七次北极考察期间观测的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报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小于卫星观测值,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2.7%、-3.1%和-3.2%;数值产品的预报技巧好于气候态结果和惯性预报,但是在海冰出现快速融化或冻结时,基于Nudging同化的数值预报技巧仍有不足。另外,相比船测数据,数值预报结果在海冰边缘区的偏差相对较大,24 h、72 h和120 h预报结果的偏差分别为8.8%、12.0%和14.5%。  相似文献   

17.
位于北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面积达2172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处在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五分之四的面积是在北极圈以内,岛的北端是地球陆地距北极最近的地方。因  相似文献   

18.
北极海冰输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重要的指示作用。除了海水冻结和融化过程以外,通过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的海冰输出也是影响北极海冰质量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观测数据中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尤其是辐射计观测数据)在获取大尺度连续观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研究北极海冰输出面积通量变化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北极弗拉姆海峡、其他通道(S-FJL、FJL-SZ、加拿大群岛、Nares海峡通道)海冰输出面积或体积通量,着重介绍了弗拉姆海峡不同年龄海冰输出情况,并总结和分析了影响北极海冰输运的大尺度大气活动模态。最后,本文阐明北极海冰输出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9.
沈婷婷 《海洋世界》2014,(12):16-21
<正>人物简介:解思梅中国第一位既到过南极又参加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女科学家,日本筑波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承担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航线气象预报和冰区导航,研究极冰与全球气候变化,主持研制了船载气象极轨卫星的接收和应用系统并长期应用于南北极科考的气象和冰区导航,建立了南极海冰立体监测和预报应用系统。获国家级、部委级、司局级科技进步奖15次,其中9次是项目主持人。获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纪中心授予  相似文献   

20.
晚奥陶世期间,北极大多数地质体的分布位置在30&#176;s~30&#176;N之间,且其分布方位需从目前的方位向劳伦古大陆方向顺时针旋转90&#176;。Iapetus海的关闭导致波罗的海和西伯利亚与北美-格陵兰之间的碰撞,该碰撞区目前是北大西洋和北极洋的分界。加里东造山是这次碰撞的结果,并且将若干地体从西伯利亚和波罗的海推移到Laurussia区,同时也造成除西伯利亚以外的北极所有块体:波罗的海、格陵兰、北美、位于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地块和Chukotka块体之间的拼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