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观测记录简单化模式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凯 《吉林气象》2007,(4):43-44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也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有云状判定正确才能选定正确的云码。但云状观测记录中时常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分为3族10属20多种。当前云的观测完全靠的是目测,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制约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参加国家基本(准)站的大检查,发现有相当部份的云状、云码在观测记录簿里消失了,这种情形应当引起广大观测员及业务管理部门的重视。l指示性云状几乎绝迹从区气象局组织的测报大检查中,看到一些云状、云码在气簿一1里已“消失”了。下面统计了龙州、靖西、那坡、都安4站1996年l~9月部分云状记录的情况(表1)。从上表可看出,低云族中的秃积雨云,中云族中的高层云和堡状、荚状…  相似文献   

3.
1 引言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辨别云状、云量、云高及确定云码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为目测项目,因此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椐天气系统变化,为综合分析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依据,以保证云观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云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 ,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在地面气象观测中 ,云为目测项目 ,因此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目前云的观测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 ,供同行参考并希望引以重视。1 指示性云状几乎消失一般将对天气变化有指示作用的云称做指示性云。如 :堡状、荚状、絮状、钩状、波状、辐车奏状、开裂状、绢状等 8种指示性云。这些云的出现对测站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内在关系。如辐车奏状卷云或高积云大量侵入测站天空后 ,一般在 2 4~ 36h将产生连续阴雨天气。这类辐车奏…  相似文献   

5.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虽然已安装了自动仪器,但云、能、天仍然是测报工作中目力观测的项目,云的观测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  相似文献   

6.
指示性云状的编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指示性云状的物理特性、形成方式及云状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结合工作经验探讨正确编报指示性云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云的形成和演变,是大气中的物理过程演变的具体表现之一,云的形状、数量和分布常常标志着当前大气运动的状况,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状按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观测记录,可以了解云的形态、结构、组成。为了满足天气分析预报的需要,从天气和它的发展又按各类云的天气意义规定了27个电码,以便将天气主要云的状况真实而迅速的传递到各级预报服务部门和航空部门,使预报人贝从天气图上正确地判断云的区域分布,推断短期内天气演变的趋势,做出准确的天气一预报和飞行的安排。云码编报即然如此重要,统一观测人员在日常观测中对云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云状的观测大气中的云、外貌各异,形状繁多。云状的不同特征,对天气状况的指示性是不同的,正确地判断并记录云状是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技术规定根据各类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云底高度以及它的排列形式、色泽等认真细致  相似文献   

9.
云是千变万化的,它的生成与演变过程常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类型的云,表示的天气也不相同。因此,云的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面气象观测员时时与云打交道,因此了解各类云的形状特征与生消变化过程,才能提高对云的判定能力。根据多年的观测实践,下面就如果才能准确地判定云状谈点粗浅体会: 一、对云状判定要有主次之分。必须对云进行全面的观察,对全天所有的云进行认真的分析,看其有多少层次,云状间的互相联系及其在天空中的分布情况,判定云状要有主次之分,如果仅有一层波状或层状云,则可以天顶周围的云状为主,然后从云中的形状、结构、透光情况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  相似文献   

10.
云状不仅反映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观测分析云的变化,是了解大气物理状况,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为预测天气和气象服务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因此,每位观测员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能正确观测云。  相似文献   

11.
“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状的目测在日常测报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规范》中着重指出了正确识别云状的方法“云状观测要注意它的连续演变,从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着眼。”云状的观测还应从云的发生学角度考虑,从它的形成原因、当时的天气背景等,云状能直接反映测站当时天气状态的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作用,特别是遇有锋面天气过境时,细致、准确地目测云状,就可以正确判别所伴见的天气现象,为预报员预测未来的天气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笔者就13年的观测经验和失误,谈几…  相似文献   

12.
天空出现的各种云体,都是天气变化的某种反映,对于未来的天气变化都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限于目前的认识水平,我们对某些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清楚,因此我们把现已初步认识到对天气变化有指示作用的云,称为指示性云。随着工作的发展和认识的逐步深入,将会发现更多与天气变化有内在联系的指示性云。目前,我们将指示性云分为两大类:一、在系统性云中形成的指示性云称系统指示性云;二、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指示性云称地方指示性云。下面就扼要介绍这两类指示性云的观测记载方法,及其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长河 《黑龙江气象》1994,(4):45-45,30
怎样判定云状朱长河云的判定是台站地面观测记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目测项目。每一个观测员,对云的发展演变、观测要准确、及时编码发报,所以就得经常注意观察云的发展变化,懂得各种云的性质,掌握云的演变规律,知道什么是系统性云,什么是指示性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卫星反演云参数的评估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6,15(2):147-156
该文选取1983年7月和1984年1月份代表夏季和冬季,利用中国地面气象月报的云量资料以及多年平均的地面观测云气修资料,与中国大陆地区ISCCP卫星反演的去量和云状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参照大气环流和云天气气候特征,从卫星得到的从云状是比较合理的,但干旱沙漠地区的高云量的估计不足,低云估计偏多。  相似文献   

15.
蔡恒容 《气象》1991,17(10):56-57
云码的编报存在某些把握不一的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三个方面谈些看法,与从事测报工作的同志切磋,以求共识。 一、关于指示性云 《电码》指示:“对天气或云天演变有指示性的云存在时,不管其云量多少应优先选报该云状”。这一规定概述了指示性云的定义和编报原则。那么,哪些云是指示性  相似文献   

16.
吴继合  陈颖 《黑龙江气象》2010,27(4):40-40,44
<正>1引言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是大气物理过程的宏观反映。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辨别云状、云量、云高及选定云码,掌握其演变规律,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本人就多年的测报经验和教训,总结了云观测及编码经常  相似文献   

17.
许贵 《气象》1983,9(7):8-10
一、前 言 云既是天气变化的产物,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指示性云,对未来天气的指示意义更为显著。我们分析了本站25年(1957—1981年)云的定时观测资料及1980—1981年对堡状云(包括堡状高积云和堡状层积云)连续观测(定时和非定时)资料结果表明,堡状云出现的时间不同,对本地区降雨天气的指示意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游焕 《气象》1990,16(5):54-54
拍发天气报(含省小图报)的台站,按照业务上级规定发报时次,与《GD—01Ⅱ》电码的编报内容,每次观测云状云量的同时,还要确定云码和记录云高,但若出现下列云状电码,为了尽量完整地表达云码所代表的天气意义,笔者认为值班测报员在观测记录云状时,须加简要中文注明,使与所编报的云码配合,亦便于下一班测报员校对。  相似文献   

19.
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观测是技术性较强的项目.笔者在近年来的业务管理中发现:云的记录简单化,模式化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观测内在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宝鸡站为例.1960—1969年和1980—1989年各十年的逐日各定时云状记录分类统计结果(表1)表明:①云类的观测记录总次数1960—1969年为23072次,29类云状均有记载;1980—1989年为15264次,减少了33.8%,尤其是1983年以后,29类云状中有  相似文献   

20.
王桂兰 《山东气象》1999,19(2):48-48
云的形成、演变与天气变化有密切联系,指示性云是未来天气变化的征兆,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气层状况,对未来天气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夏季出现絮状高积云,往往是雷雨天气的前兆。因此,对指示性云的观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德州站1987-1993年7年逐日四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