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洁  杨滨  张侠 《极地研究》2004,16(2):151-158
本文简述了2003-2004年期间中国第18、19次南极考察和第2次北极考察的数据汇交和共享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为数据发布基础平台,利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数据库驱动的网站,通过“中国极地数据库网站”和“中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向用户提供公益性的数据共享服务。2003-2004年发布新的数据集406个,新增记录100多万条。  相似文献   

2.
"雪龙"号破冰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考察船,破冰航行是极地船舶的重要特征之一。以"雪龙"号破冰船的GPS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算法识别冲击式破冰这一特殊的航行状态,在整个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航次的数据分析中,整体识别率超过86.1%,识别正确率达到98%以上。利用此算法,在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航次的破冰识别率也超过85%,识别正确率达到93.5%。雪龙船两个航次实测GPS数据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用性,而破冰识别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航次的破冰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  相似文献   

4.
<正>《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  相似文献   

5.
《极地研究》2012,24(1):104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  相似文献   

6.
针对极地地区恶劣的工作环境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极地测图方法差分GPS测图。通过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格罗夫山考察的实践表明 ,后处理差分GPS配合以全站仪进行测图 ,速度快 ,省时省力 ,完全可以满足 1∶1万或更小比例尺成图的要求。不失为极地地区大批量地形数据采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地环境监测、极地工程技术、极地信息以及极地政策研究与管理科学等。  相似文献   

8.
《极地研究》2013,25(2):109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地环境监测、极地工程技术、极地信息以及极地政策研究与管理科学等。《极地研究》创刊于1988年,季刊,每年3月份、6月份、9月份、12月份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9.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是中国进行南极内陆科学综合考察的重点区。我们先后组织过5次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工作,开展了地质构造、古气候环境、陨石、冰盖运动监测、基础测绘和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考察研究。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格罗夫山考察队利用专业探地雷达对格罗夫山东部核心区进行了冰下地形测绘工作。本文利用野外采集的测量数据(GPS/GPR数据),经数据处理后,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Corel Draw首次绘制出了格罗夫山核心区两幅冰下地形图,初步揭开了这一区域冰原岛峰冰下的地貌形态,对于今后研究整个格罗夫山地区真实的基岩地貌和可能存在的上新世古冰下沉积盆地具有探索性意义。本文还对哈丁山-萨哈罗夫岭间横截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冰原岛峰之间的槽谷形态已经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0.
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的《化学地球软件——海量地球化学数据与图形管理技术》课题成果显示,我国已建立起统一的地球化学信息化平台——"化学地球",完成了全国约205万个数据入库工作,建立了全国地壳全元素探测数据库。  相似文献   

11.
在论述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在目前重力场信息获取中不可替代性的基础上,回顾并简述了国际、国内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航空重力测量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在极地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任务中的应用。指出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是目前唯一兼顾高精度高分辨率并且能覆盖全南极区域的观测手段,在完善南极地区全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南极地区地质构造、质量变化等任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雪龙在线是一个连接"雪龙"号与国内的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于海事卫星通讯链路(BGAN)将船上航行动态信息与科考仪器数据与国内服务器进行交换,并在互联网实时发布获取的动态数据,为极地考察主管部门、考察队员及其家属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了解"雪龙"号航行状态、关注极地考察的窗口,并可通过国内专家团队和专业数据产品为"雪龙"号航...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电离层闪烁特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纬度地区,而在极区,特别是在南极地区,由于测量数据稀少,所以研究十分有限。借助安装在南极South Pole站和Mc Murdo站的GPS闪烁监测仪,获取到实测的电离层闪烁数据,同时结合IGS网站提供的同址GPS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9月24—25日磁暴发生前,9月26日磁暴发生时以及9月27日磁暴发生后GPS L波段信号电离层相位闪烁和GPS TEC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显示,这次磁暴对电离层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电离层扰动剧烈期间,相位闪烁活动及其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发现,在强电离层闪烁期间,实测的相位闪烁指数σ_Φ与由GPS观测数据推算的TEC变化率指数(ROT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从而证明,在如南极等缺乏独立电离层闪烁观测值的地区,GPS ROTI可以作为表征电离层闪烁的重要可选参数,进而可以借助全球分布的GPS观测数据来分析和研究电离层闪烁特性。  相似文献   

14.
极区是研究各种高空大气物理现象和日地关系的理想场所,通过GPS获取的电离层TEC信息具有高精度、全天候、大范围等优势,所以利用GPS研究极区电离层有重要意义。本文所设计的极区电离层信息监测和发布系统,包含数据回传、数据处理、数据发布三个部分。数据回传包括卫星网络回传和格式转换。数据处理是利用每天回传的GPS双频数据,解算单站VTEC,解决了硬件延迟的求解问题,并用二次建模获得测站上空的VTEC,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给出电离层TEC的大小及变化规律。数据发布是通过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的查询服务。  相似文献   

15.
Weights-of-Evidence (WofE) and Radial Basis Function Link Net (RBFLN) were applied to soil group mapping in eastern Finland. The data consisted of low altitude airborne geophysical measurements, Landsat 5 TM-satellite image,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nd slop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it. Probability maps were constructed for each soil group one by one and combined into a prediction map of soil groups using maximum posterior probability (WofE) or pattern membership (RBFLN). Self-Organizing Map (SOM) and Sammon’s Mapping were applied for selecting the data sets for modeling and visualizing the data. The soil types belonging to each soil group used in the Arc-SDM modeling were defined by clusters revealed by the SOM and Sammon’s Mapping algorithms. The soil types with similar character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ame cluster.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the models’ performance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confusion matrix. The Ratio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s (RCC) for the best WofE model was 0.64 in the training area and 0.61 in the testing area. The RCC for the best RBFLN model was 0.62. Modeling of soil groups using Arc-SDM is time consuming because models need to be constructed for each soil group before combining them into a final prediction map. In this study a simple method was tested for combining the maps. In the futu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ombining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 models and also to selecting data sets used for modeling.  相似文献   

16.
GPS可降水汽与MODIS可降水汽回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基GPS可反演大气可降水汽,为气象预报提供高精度的大气水汽数据。然而GPS观测仅可以提供离散点的水汽值,MODIS却可以提供空间连续变化的水汽值,但MODIS水汽反演误差的存在使其不能满足气象预报的精度要求,因此两种遥感水汽的融合研究尤为必要。基于此,该文利用西安2006年7月-2009年7月7期GPS观测数据、地面气象实测数据和对应的MODIS数据,研究了GPS与MODIS两种遥感水汽间的回归关系,在考虑水汽的季节性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两者的回归模型,并由此建立了直接对MODIS反演水汽值的校正模型。根据多个经验模型,确定了西安GPS湿延迟与GPS可降水汽的比值:夏季取6.00、冬季取6.52。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Under project IRIS (International Radio Interferometric Surveying) geodesists are using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 to monitor polar motion to 1-2 ms of arc and UT1 to 0.05-0.10 ms, and to develop a global geodynamic network to detect and study centimetre level displacements of reference points associated with large-scale phenomena such as tectonic plate motion and glacial rebound. Differential positioning techniques using the signals broadcast by the satellites of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re being used to study finer scale phenomena, such as localized subsidence, and economically to relate these specialized surveys to the geodynamic network. Including tide gauge stations in this system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detect motions of specific gauges and correct or delete the measurements from those gauges when computing changes in sea-level.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has selected several tide gauges on the east and west coa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itial epoch GPS surveys to tie the gauges to VLBI observations have already begun. Other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project IRIS are planning similar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 globally based land reference datum for the tide gauge measurements, the IRIS polar motion and UT1 time series may contribute directly to monitoring and interpreting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Changes in the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f ice masses result in long-term motions of the axis of rotation, and sea-level changes affect the length of day (lod). The IRIS time series will certainly have the resolution required to detect the expected polar motion and changes in lod, and a properly designed global VLBI/GPS network should allow the ice/sea-level effects to be separated from crustal dynamics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北极黄河科学考察站的GPS站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该站对于我国在北极测绘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极区条件的限制,该站建立在冻土之上,因此需要对其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黄河站及周边IGS站观测数据的基础上,估计了不同噪声模型下的噪声量级、站坐标序列参数和不确定度,分析了黄河GPS观测站与IGS站运动趋势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黄河站及周边GPS时间序列不仅存在白噪声,还存在较大量级的闪烁噪声,个别站的一些分量还存在随机游走噪声,仅考虑白噪声会低估总噪声和参数不确定度;黄河GPS站与邻近的NYAL站相比,两者的水平和垂直运动趋势完全一致,仅在垂直方向上有2.15 mm·a~(–1)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