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极鱼类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利用中国第32 次南极考察暨中智第2 次联合南极半岛综合科学考察采集Yelcho 站周边海域南极鱼类, 并基于形态学和DNA 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序列相似性结果显示仅2 尾鱼类能准确鉴定到种, 剩 余6 尾属于模糊种; 结合GenBank 中的同源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显示所有样品能明显分为4 个组群, 且各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均高于该物种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 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 证明 各物种鉴定结果的有效性。8 尾样品内存在3 个有效种, 南极鱼科7 尾, 裸南极鱼科1 尾, 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Yelcho 站周边海域鱼类在物种组成和生物量上均以南极鱼科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2.
极地海区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其群落结构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而DNA条形码则是浮游动物种类鉴定的有效工具。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编码基因(mtCOI)特异扩增测序的方法,分析了南大洋32种常见浮游动物的94条DNA条形码序列,其长度分布在830碱基到1050碱基之间。发现南极常见浮游动物种内遗传差异均值为0.67%,分布在0—2.6%之间;同属近源种间遗传差异均值为14.3%,分布在0.1%—29.3%之间。哲水蚤属的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us)和C.simillimus遗传相似度非常高。考虑到上述两者在形态和遗传上的相似性,本研究认为两种可能为同种异名,有待开展深入研究确认C.simillimus种的地位。除了哲水蚤属的两种外,所有样品种内、种间遗传差异显著,且同种的不同样品都聚到一起形成单系群。结果表明mtCOI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实现南极浮游动物常见种的准确鉴定(水母和海樽等胶质浮游动物的有效性未验证)。以上结果也得到了示踪向量分析的证实。本研究新增的DNA条形码数据以及新提供的兼并引物必将推动南极浮游动物环境样品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南极冰鱼科鱼类多为南大洋优势鱼种,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也是该海域主要的商业捕捞对象。目前,对于其中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鱼种,尤其是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以及南乔治亚拟冰鱼(Pseudochaenichthys georgianus)等已有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年龄与生长、分布等方面,关于南极冰鱼科鱼类营养动力学的研究较为零散,且多集中在少数几种南极冰鱼种类上,这限制了从整体上理解南极冰鱼科鱼类在南大洋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的作用。为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南极冰鱼食物组成、摄食机制、摄食差异性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开展南极冰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相关结果可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并进一步为开展该科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晨临  林学政 《极地研究》2017,29(2):228-235
2012年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分别在白令海海域和冰岛附近海域各采集到1株褐藻。描述了其形态学特征,并利用多种DNA条形码序列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形态学和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均表明白令海北部海域采集到的AE5-8为孔叶藻亚种Agarum clathratum subsp.Clathratum,这一亚种起源于日本北海道,经过阿拉斯加到北美的东西海岸都有分布。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和cox1序列均表明在冰岛附近海域采集到的AE5-12是瘤状囊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瘤状囊叶藻在北大西洋沿岸属于常见种,但是北太平洋海岸未见其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为栖息于次南极及南大洋水域并具重要生态作用的中上层鱼类,但目前鲜有关于该鱼种年龄的报道。为了鉴定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的年龄,并确定该鱼种最优鉴龄方法,本研究利用2010年1月27日于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水域采集的59尾次南极电灯鱼,共计73个矢耳石样本,对矢耳石年轮进行了计数,鉴定其年龄,并分别对耳石矢平面、横切面及纵切面进行年轮读取。结果表明,矢平面及纵切面年轮在直射光下不易辨识,副轮及假轮较多,影响年轮鉴定,而横切面年轮较为清晰,因此将直射光下横切面年轮的暗带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年龄鉴定结果显示,3、4龄为优势年龄,占总体的67.80%,其余所占比例较小。利用总吻合率(total concordance,T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及平均百分比误差(average percentage error,APE)三个数据量化两名读者三次年龄判读结果的精确性,TC平均值为50.23%,CV平均值为3.67%,APE平均值为8.60%。对各年龄组利用TC、CV及APE量化其精确性,其结果显示CV与TC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APE则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生长方程,其结果为Lt=7.7154(1–e~(–0.5373(t+2.7807)))。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7年1月17日~2月2日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期间,在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所获28个测站的甲藻样品,分析研究了微小型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经鉴定共有11属47种甲藻,其中以圆甲藻属(Gyrodinium spp.)、裸甲藻属Gymnodinium spp.)和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 spp.)为主。网样甲藻平均丰度为(6.47×10~3个/m~3;水样甲藻平均丰度达2511.43×10~3个/m~3。微小型浮游甲藻的组成具有鲜明的南极海区的地方特点,大部分种是南极地区特有种,适宜在南极高寒海域大量繁殖;部分种为南极沿岸种或南极—亚南极冷水种;还有一部分为南极寒海域冷水种或分布较广的寒温带种;仅个别为广温广布种;南极海域出现的甲藻类分别代表着南极海域生物地理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10月和2015年1月、4月,对会仙湿地的鱼类多样性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采样。在会仙湿地共鉴定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的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2014年7月的优势种为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2014年10月的优势种为鲫,2015年1月的优势种为鲫和短须鱊(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2014年7月与2014年10月的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2014年7月,湖泊与河流中鱼类的物种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鱼类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的鱼类群落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p0.05);2014年7月,湖泊中鱼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都比河流中的少,而2015年1月,这些指标都是河流中的较大,可以推测,会仙湿地鱼类在7月多在河流中生活,1月则多在湖泊中生活。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12,(1):45-45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9.
珠海市重要湿地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5年10月,调查了珠海湿地水域的鱼类资源。共采集鱼类样品261尾,隶属于7目16科22属23种,其中鲱形目2科3属4种;鲤形目2科6属6种;鲶形目1科1属1种;鲻形目1科1属1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8科9属9种;鲽形目1科1属1种。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022~2.635;Simpson指数为0.365~0.76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22~1.96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48~0.765。珠海湿地水域的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各样点间的鱼类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耳石矢平面轮纹宽度可用于指示鱼类的生长特性,这在其他种类中已得到应用,但在南极鱼类中尚无此类研究。为了探究耳石矢平面轮纹宽度在南极鱼类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为例,通过2016年1—2月于南凯尔盖朗海域3个站点采集的50尾南极电灯鱼,在对其进行年龄鉴定后,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取最适合的测量方向,并对耳石矢平面明暗交替的轮纹进行了宽度测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拟合耳石轮纹中的不透明带、透明带及不透明带和透明带所构成的完整年轮宽度与年龄、体长及体重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轮纹的累加宽度和年龄、体长及体重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轮纹宽度与年龄的关系中, 3龄为轮纹宽度变化的转折点, 3龄之前南极电灯鱼快速生长,之后生长速度有所下降。在轮纹宽度分别与体长、体重的关系中,体长为70 mm、体重为8 g时为轮纹宽度变化的转折点。当体长不足70mm或体重不超过8g时,增长较快,且冬、夏季均有所增长,之后增长减缓,冬季增长十分微小,甚至停止增长。本研究探讨了耳石轮纹宽度随年龄、体长及体重变化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南极电灯鱼各生活史阶段生长在年龄、体长及体重方面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首次针对南极鱼类耳石的轮纹宽度与其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丰富了鱼类耳石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在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期间,于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2月2日在南大洋(澳大利亚以南以及中山站和长城站之间环绕南极海域)航线上采集大气氧化亚氮样品,并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氧化亚氮浓度由澳大利亚至中山站航段的(309.6±1.6)nL/L上升至环绕南极冰边缘海区航段的(320.0±1.2)nL/L。这种南大洋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特征,可能与洋流作用,季节性海冰融化、生物作用以及近岸等的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九段沙湿地是典型的河口滩涂型湿地,对长江和东海渔业资源有重要的影响。2014-2016年对九段沙湿地的江亚南沙、上沙、中沙、下沙进行了12次调查,共捕获鱼类14 208尾,98种,分别隶属于19目40科;江亚南沙、上沙、中沙、下沙鱼类组成存在差异,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秋季春秋夏季冬季,优势种有鮻Liza haematocheila、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棱鮻Liza carinatus、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河口性鱼类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九段沙湿地渔业资较丰富,具有长江口鱼类区系特征,但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根据九段沙湿地渔业资源现状,提出了管护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南极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其生态学角色和筛选有特定酶活性菌株,本研究对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阿德雷岛的6份样品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胞外酶活性测定。从6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68株真菌,其中大型海藻腐烂物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34.6%;对选取的15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真菌ITS1-5.8S-ITS2序列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4个纲,8个属,其中青霉属5株,假散囊菌属、地丝菌属和枝孢属各2株,生赤壳属、曲霉属、出芽短梗霉属和unclassified Onygenales各 1株,该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真菌物种多样性,其优势类群青霉菌。胞外酶测定显示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菌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4.6%、45.1%、14.6%,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可能在南极物质能量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2019年5月、7月和9月,利用复合刺网和定置网具,采集了呼伦湖水系的湖泊和河流中的鱼类样本,研究呼伦湖水系湖泊和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探讨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采集到的鱼类样本的物种鉴定,共记录5目7科31种鱼类物种,其中以鲤形目和鲤科的物种数量最多,分别为26种和23种,鱼类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中现有鱼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10月2~10日、2020年5月8~16日和2020年7月14~22日,在该保护区内的扎文河和毕拉河中共设置了5个采样点,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研究了鱼类资源现状和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采样点的渔获物中,共记录鱼类2纲7目10科36种,其中,有鲤形目物种21种,有鲶形目和鲑形目物种各5种,有鮋形目物种2种,有七鳃鳗目、鲈形目和鳕形目物种各1种;毕拉河和扎文河中鱼类的优势种为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湖鱥(Phoxinus percnurus)、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花江鱥(Phoxinus czekanowskii)、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头鮈(Gobio macrocephalus)、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3、0.33和1.69;毕拉河的生境适合冷水性鲑科(Salmonidae)鱼类生长,毕拉河中有大量的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幼鱼,应该加强对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河流的保护力度,以保护黑龙江茴鱼幼鱼生长发育的生境。  相似文献   

16.
屈建军  李毅 《中国沙漠》2014,34(2):358-362
在从北京怀柔风沙防治技术示范区采集的沙样中,采用96孔板有限稀释法分离出的微生物,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为蓝细菌。进行PCR和测序后,利用GenBank中蓝细菌不同科、属种类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分析、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测序样品应为Microcoleus vaginatus和Microcoleus streenstrupii。  相似文献   

17.
菲尔德斯半岛南部邻近海域石油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次报道了菲尔德斯半岛南部邻近海域的水样和生物样石油污染状况。表层水样的测定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已受到明显的石油污染。在所调查的各站位 ,中国长城站前海湾受油污最轻 ,水样油的浓度略高于中国《海水水质标准》规定的第三类水质最高容许浓度 ,为 5 1 2 .2 5 μg/L;智利站前和海豹湾受油污最重 ,分别达 41 49.2 3 μg/L和 41 6 9.72 μg/L,约比长城站前海水含量高 8倍。几种海洋生物受污染程度不一 ,潮间带生物受油污明显高于鱼类。鉴于调查海域已受到明显的油污染 ,且进入南极水域后消除不易 ,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很有必要开展油的净化规律 ,以及石油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6/2017年度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夏季航次的浮游动物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初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检测出24种浮游动物物种(类群),浮游动物群落总丰度为1095.51 ind·m-3,主要由尖角似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南极大磷虾以及南极纽鳃樽等组成。表层温度是对浮游动物分布影响较强的环境因子之一,与上述的浮游动物优势物种的丰度均呈正相关。浮游动物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南大洋西南极海域近些年的显著升温可能会促进夏季南设得兰群岛海域优势浮游动物的增长,进而导致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的下降。本研究将有利于深入探析南极磷虾重要渔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物种分布,并从基底生态学参数的角度为探究磷虾渔场的形成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9.
李政  徐思琦  谢周清 《极地研究》2009,21(2):151-159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过程中,采用大容量悬浮颗粒采样器收集了雪龙船航线海洋边界层气溶胶样品。对采自热带、温带和南极的典型样品进行了花粉种类鉴定,并讨论了花粉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HYSPLIT大气输送和扩散模型,探讨了花粉的来源及其传输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通过南大洋普里兹湾150 m上表层水柱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现场培养实验,研究了湾内陆架区Ⅲ-11站与埃默里冰架边缘区IS-2站浮游植物颗粒物的降解过程,估算了实验条件下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碎屑耗氧速率以及营养盐的生成速率.结果表明:在实验初期DO含量变化明显,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营养盐含量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