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北干旱区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娟  张强  张杰  王胜 《中国沙漠》2010,30(2):422-431
利用2006年6月28日至7月17日和2007年1月1日至1月10日敦煌加强观测期的探空资料,对比分析了位于西北干旱区的敦煌荒漠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认为,该地区冬、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一致,但夏季边界层的厚度明显大于冬季。夏季,白天对流边界层顶最高超过3 500 m,夜间稳定边界层的最大高度平均达到900 m左右,而冬季,对流边界层和稳定边界层日最大高度分别较夏季低约2 350 m和500 m,这说明西北干旱区夏季晴天的确存在极端深厚的大气边界层,但这种超厚大气边界层现象在冬季并不出现。冬、夏季大气比湿和风速在边界层的分布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夏季比湿普遍大于冬季,且夏季大气比湿随高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冬季。冬季从地表开始就出现逆湿现象,夏季逆湿则出现在60~100 m高度范围内。冬、夏季白天与夜间的风速均能呈现出Ekman螺线特征,且夏季地转风风速值与地转偏差均远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平分辨率为0.5 km的WRF-CLM3.5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46.8°N~48.75N,132°E~135°E)2011年7月19~20日的大气边界层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物理特征,以及2011年6月6~8日、7月18~20日和8月26~28日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CLM模式可以较精确地反映研究区沼泽及其周边农田的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差异,与实际观测结果一致。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湿地上空气温低于周边农田约1~3℃,相对湿度比周边区域高4%~8%;湿地上空呈现"冷湿岛"中心,相对湿度随高度先增加后降低,高度界线可达900~1 500 m;日落后,沼泽降温增湿作用逐渐削弱,0︰00~2︰00,沼泽与周边区域近地层都发展有较强的逆温层,厚度可达600 m,与之相对应的相对湿度则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影响高度在400~800 m。夜间,沼泽近地层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于白天,低空风速小于高空风速;白天午后风速梯度最小,夜间逆温层顶出现低空急流中心。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边界层高度模拟结果显示,夏季沼泽区晴天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白天边界层发展高度大于夜间,最高值出现在13︰00左右,高度可达约1 900 m。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风沙高发区河西走廊为研究对象,应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张掖和民勤4站2006—2017年逐日19:00每50 m加密高空资料和07:00规定层、特性层高空资料,分别采用平滑位温法、T-LnP法,统计分析了该区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边界层高度与风沙强度的关系,得出边界层高度与风沙强度成正比。进一步从地面风速、相对湿度、地气温差日变化得到春季午后风沙天气多发和强发的主要成因,得到了沙尘暴不同环流形势下的边界层高度持征,以及高空风速≥15 m·s-1的最低高度与风沙强度的关系,从而为风沙天气预报提供技术帮助。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年均边界层高度1 700~2 200 m,4—6月较高,在3 000 m以上,敦煌4—5月在3 500 m以上。边界层高度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0 cm最高地温较密切,与最高气温、极大风速成正比。边界层高度随着风沙强度的增强而增高,4月强沙尘暴和大风的边界层高度均大于3 100 m。春季风速随着风沙强度的增强而增大,最大风速集中时间在12:00—18:00,春季13:00—14:00风速最大、相对湿度最小、地气温差最大,因而也是风沙天气出现最多和强度最强的时段。沙尘暴持续时间越短,边界层越高,4—6月下午的沙尘暴较高,为2 800~3 100 m。沙尘暴不同环流形势的边界层高度中西风槽型整体较低;平直西风型4、6月和8月较高,均达3 100 m以上,8月为3 580 m;而西北气流型高于西风槽型,5—6月大于3 200 m。不同风沙强度高空风速≥15 m·s-1的最低高度,冬春季较低,夏秋季高;浮尘较高为4 884 m,大风伴沙尘最低为2 471 m,大风沙尘暴07:00较19:00高600 m左右,明显较边界层高1 000~2 000 m。  相似文献   

4.
大气边界层高度影响着近地层能量、水分的发展变化,而季风摆动区边界层受夏季风活动 和季风降水影响很大,变化特殊,但其边界层高度的响应特征并不清楚。应用西北地区东部 5 站民 勤、榆中、平凉、银川和延安 2006—2016 年 5~9 月逐日 19 时每隔 10 m 高度高空加密观测资料,以 及民勤 2006—2016 年逐日 07 时探空规定层和特性层资料,结合地面逐日观测资料,对比计算多种 资料找到合适的边界层高度。进一步运用 NCEP、EC 再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风对季风摆动区的影 响,得出边界层高度与夏季风、季风期降水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每隔 10 m 加密压温湿风探 空资料,确定了 9 点平均位温梯度法作为边界层高度的最佳计算方法,该区边界层高度 5~6 月较 高,7~9 月逐渐降低,5~9 月平均高度由非季风影响区的 2 600 m、季风摆动区的 1 800 m 逐渐降低 到季风影响区的 1 500 m 以下。边界层高度与地面相对湿度、地温和风场关系密切,湿度越大、风 速越大,边界层高度越低,相反,近地面地气温差越大,气温越高,吹西北风时,边界层高度越高。 在不受夏季风影响时,边界层高度较高,有夏季影响风时,边界层高度较低。夏季风持续时间越 长,边界层高度越低,当夏季风持续时间为 0 候、1~4 候和≥ 5 候时,边界层高度分别为 2 000 m 左 右、1 600~1 900 m 和 1 300~1 400 m。APO 季风强度指数与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负相 关,APO 季风强度指数越大,季风影响区边界层高度越低。边界层高度与季风期降水性质、强度关 系较为密切,从大到小为无降水、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随着降水强度增强,边界层高度降低, 边界层高度中非季风影响区较高,季风摆动区次之,季风影响区最低。降水日数越多,边界层高度 越低。夏季风反过来对降低边界层高度,增多增强季风期降水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空对流边界层湍流结构和热对流运动规律,利用沙漠腹地探空及地表通量观测资料,开展了晴空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沙漠夏季晴空条件下,对流边界层湍能主要由地表热力浮力对流产生,机械剪切对边界层湍能的贡献较小,小尺度湍涡对湍能的耗散随高度呈减弱趋势,边界层湍能变化呈现间歇性特点。(2)沙漠夏季晴空边界层中存在着有组织的热对流泡现象,热泡最大上升速度可超过4.0 m·s-1;沙漠热对流运动一般呈羽状和网状分布特征,在上升运动区周围伴随有大片的下沉辐散区域。(3)地表感热和逆温层顶盖强度是控制和影响沙漠对流边界层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感热增大,对流边界层变暖且高度升高;感热减小,对流边界层变冷且高度降低。在感热不变的条件下,逆温层顶盖强度越强,越不利于对流边界层发展,反之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利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协克帕提保护站实测的2017—2021年风速、风向数据,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风况与输沙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部近5年年均风速和年均起沙风速起伏变化不大,年均风速为3.10 m·s^(-1),年均起沙风速为7.67 m·s^(-1),年均起沙风频率为8.57%,春夏季起沙风频率高于秋冬季。(2)起沙风风向的季节变化差异大,冬春季主导风向为W、SW和WSW,夏季风向以NE和E为主。(3)年输沙势(DP)均值为580.23 VU,属高风能环境(>400 VU);年合成输沙势(RDP)均值为266.69 VU,合成输沙方向(RDD)季节性差异大,年输沙势的方向变率指数(RDP/DP)均值为0.36,属中等方向变率的锐双峰风况。(4)全年输沙势季节差异较大,春季输沙势最大,夏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小。冬春夏季输沙势的方向变率指数分别为0.90、0.41和0.20,分别属于低变率、中变率和高变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参证气象站(瑞金气象观测站)1988—2017年记录的雷暴、闪电、降水、雾和霾、热带风暴及结冰资料,对瑞金机场发生频率较高的高影响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6—8月)是雷暴影响瑞金机场的主要季节,其中8月发生的日数最多;1988—2013年雷暴日数整体趋势不显著,但年际变化显著,2012年雷暴日数最高,为76天,1989年雷暴日数最低,为40天;瑞金机场闪电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少有发生,高频时段出现在14:00—20:00,夏季要注意防雷防电。(2)瑞金机场对流性降水(10 mm·h~(-1))年均发生21.5天,占总降水天数的14.2%,其中一半左右发生在5、6月份,6—13时为高发时段,是强对流重点关注和预防的时期。(3)瑞金站雾或霾引起的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冬春季节较高,夏季较低,应重点关注冬春季低能见度对航运的不利影响。(4)影响瑞金机场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以大到暴雨为主,对瑞金市极端风速的影响以5~6级为主,应给予一定的关注。(5)瑞金机场每年均有结冰发生,且初、终期复杂多变,需注意冬季跑道除冰工作。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边界层风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柯  何清  王敏仲  胡月宏  李晓辉 《中国沙漠》2012,32(4):1029-1034
利用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层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层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风场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了4月至11月各月的高空风廓线。结果表明,塔中春秋季风场结构类似,中高层多为西风,风速较大,低层多为东风,风速较小,整层风速与高度成正比;夏季高层风速变小,低层风速增大,东风层增厚,夏季塔中地区上空100~200 m高度层存在明显风速切变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低纬高原地区多个冰雹和暴雨个例的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冰雹和暴雨的发生在大气环境背景、大气层结、大气不稳定性及云图特征上既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研究发现,发生冰雹时,中纬度低槽较偏南,受北方天气系统影响明显;发生暴雨时,受热带系统影响明显,中纬度低槽稍偏北.在冰雹发生前,大气中层较干、低层较湿,但层结仍为较稳定的状态;在暴雨发生前,大气中、低层均较湿,层结为弱稳定状态.冰雹的发生要求下层大气气温相对较低,以使雹粒在溶化之前可到达地面,而暴雨的发生要求大气富含水汽.冰雹以冬春多见,夏季较少;暴雨以夏季较多,而冬春较少.与此对应,产生暴雨的强对流其对流强度要强于产生冰雹的,但对于同一季节发生的冰雹和暴雨,两者的对流强度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金沙江河段筑坝蓄水对近岸小气候的影响,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的龙开口水电站的库区蓄水前后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和蒸发的变化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区蓄水后近岸相对年均气温上升0.2℃,年均相对湿度增大1.3%,年均风速增大0.3 m/s,风向频率由NE和SE,转向W、SSE和SE;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分别减小2.7℃、2.6℃;相对湿度日较差冬增大14%、夏减小8.4%;冬最低气温上升3.0℃、夏最高气温下降1.4℃,最大湿度冬减小2.6%、夏增大2.7%,最小湿度冬夏分别增大1.4%和2.8%,其出现时间也发生变化;库区蓄水后其近岸年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的5座100 m气象铁塔10层比湿数据和乌鲁木齐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边界层2 km内比湿廓线特征,城区和郊区近地层比湿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揭示了乌鲁木齐逆湿的原因,得出以下结果:(1) 乌鲁木齐市比湿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最小,春季、秋季稍大,夏季最大,夏季比湿约为冬季的4~5倍,但秋季仅比春季大1 g·kg–1。除冬季外,比湿均随高度增加而趋于减小,夏季减小最显著,冬季比湿的垂直变化很小。比湿廓线极小值白天和夜间出现高度相近,且有多个极小值。夏季和冬季比湿日变化最大,且位相相反;夏季夜间大、白天小,冬季与之相反。冬季,郊区比湿小于城区;其余季节城、郊比湿差异不明显。(2) 2 km内存在逆湿现象,逆湿出现概率高于35%,概率1月最大、7月最小。1月逆湿最大高度超过1 500 m,7月逆湿最大高度可达到1 900 m,且最大厚度可达到1 550 m。逆湿强度最大在7月和10月可达2. 5 g·kg–1·(100 m)–1,而1月最小。(3) 1月逆湿往往与逆温相伴随,逆温层改变了水汽的垂直分布结构,从脱地逆温层顶起出现逆湿现象,逆湿还与水汽输送有关。本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空气湿度的季节特征,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形成的气象因素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2.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近地层温湿廓线与能量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科学观测实验站2015—2016年获得的高大沙山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温湿廓线结构、土壤分层温度、辐射通量等特征,利用组合法和一维热传导方程分别计算了湍流通量及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1)近地层大气自下而上呈现近似等温或逆温分布,冬季逆温层厚度大于夏季。(2)初次观测到逆湿现象,比湿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秋季和春季次之,全年平均约为4.2 g·kg-1,高于塔克拉玛干沙漠。(3)土壤热通量在2月底至5月初振幅较大;感热通量具有显著的平均日变化特征,潜热通量平均日变化平稳,以0 W·m-2为中心上下波动。能量交换以感热通量为主,陆-气温度差异是沙山感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和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石羊河流域1961-200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5年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当地气象站的逐月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研究了近45 a石羊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45 a来,石羊河流域及上、下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上游上升趋势最明显。四季中,春、秋、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上升最明显的是冬季,其次为秋季,春季变化不明显,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呈下降趋势。石羊河流域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年蒸发皿蒸发量都存在明显的6~7 a周期和1~2 a的短周期,并都发生了突变。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影响石羊河流域及中、下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上游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气温。四季中,春季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夏季影响石羊河流域及上、中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气温,下游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秋季影响石羊河流域及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上游其主要影响因子是相对湿度和降水;冬季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年以及春、夏、秋最显著的因子是相对湿度,冬季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气温。  相似文献   

14.
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杨莲梅 《中国沙漠》2003,23(5):497-502
从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平均风速、湿润指数、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角度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具有显著减小的线性趋势,并于1973年发生了由大到小的突变。②夏、秋、冬季和年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较大幅度波动式上升,具有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夏、秋季地面水汽压于1969年和197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秋、冬季大气含水量的显著增加并没有导致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的变化不能充分反映大气含水量的变化。③夏季湿润指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夏季和年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说明综合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湿润指数变化与单用降水量表示的气候干湿变化不完全一致。④夏、秋季和年相对湿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夏季和年相对湿度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⑤年和四季的平均气压40a来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牛生杰  吕晶晶  岳平 《中国沙漠》2013,33(6):1858-1865
利用“沙尘气溶胶辐射模型及气候环境生态效应研究”项目加强观测期在二连浩特气象站进行的温、风、湿探空观测资料及架设在朱日和气象站的气象激光雷达资料,采用综合评定法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区大气边界层的厚度、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气象激光雷达回波资料及气溶胶消光系数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特征,确定了朱日和地区边界层的高度及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用探空资料综合评定得到的二连浩特地区大气边界层总体厚度偏大,边界层最大厚度达到2 300 m,稳定边界层高度在300 m左右;1 000 m附近为风向的转变高度,其下全为偏东风,其上全为偏西风,边界层风速切变较大;午后到夜间,近地层有东风急流出现,急流最强可达12 m·s-1,急流高度在300 m;在600 m高度附近出现逆湿,低层逆湿现象夜间比白天显著。气象激光雷达资料显示,朱日和地区春季晴日混合层最大厚度可达2 400 m,出现在16:0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for each station in Hunan Province during 1910–2014 are tested for their homogeneity and then corrected. The missing data caused by war and other reasons at the 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hich had records before 1950 is filled by interpolation using adjacent observations, and complete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tions are constructed. After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presentative analysis of each station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temperature series of Hunan Province during 1910–2014 are built and their chang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during 1910–2014 and the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 has the largest rising amplitude in winter and spring, followed by autumn,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summer. Temperature variation over Hunan Province has several significant warm-cold alternations and more frequent than that in whole China.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s except summer and autumn have abrupt warming changes in the recent 100 years. The wavelet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annual and four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s in recent 100 years have experienced two climatic shifts from cold to warm.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7—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平均草面温度(简称草温)、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云量、降水量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藏草面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科学研究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和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结果表明:西藏年平均草温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草温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季平均草温降低0.44~0.70 ℃,年平均草温降低0.58 ℃;与纬度有着显著的曲线关系,29.3°N以南(北)地区,随着纬度增加,草温随之升高(降低)。各站草温呈一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日最低值出现在07:00—08:00(北京时间),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草温月平均最低值都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6月或7月;76%的站点草温的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西藏草温年较差为21.4 ℃,较气温年较差偏大3.1 ℃;草温日较差达35.7 ℃,远高于气温日较差,偏大21.6 ℃。草温与气温之差以夏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冬季两者比较接近;草温与地表温度之差以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在空间分布上,月平均草温与气温、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风速、积雪日呈显著的负相关;积雪深度对草温的影响,除冬季外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月份平均草温与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86.8%的站点5—9月平均逐小时草温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