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简介地质探测雷达(GeologicalProbeRadio)简称(GPR).是一种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我国应用地质雷达探测工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地质雷达探测与地震反向法原理相同,反射脉冲直接进入地下,记录从地下界...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考古勘探的工作量增大,而且时间周期变短,传统的考古勘探难以适宜城市快速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洛阳铲对文物也会造成轻微损害。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项目为例,论述了探地雷达法通过电磁波的反射波原理,提取地下地层介质的物理性质信息,经综合分析,划分出异常区和非异常区。在异常区可能存在古墓、遗址等,通过进行洛阳铲验证,确定是否为古墓、遗址等;非异常区为自然沉积地层,不存在古墓、遗址,通过洛阳铲验证,确定非异常区不存在古墓。采用这种探地雷达和洛阳铲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快速圈定面积较大的非异常区,提高勘探效率,缩短勘探时间,减少对文物的损坏。  相似文献   

3.
探地雷达勘探是一种分辨率比较高的工程地球物理方法,对道路路基中存在的局部脱空、不密实和含水丰富等病害有明显的异常反应。这里介绍了地质雷达在路基中的探测原理,在分析不良地质现象与围岩之间的结构和介电性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正演模型,通过GPRMax2D软件进行正演模拟,分析正演模拟图像的波形、频率、振幅、相位等特征,总结了路基病害在雷达图像上的信号特征,并通过对实测雷达图像的解译,对道路病害的雷达反射波的频谱特征做了进一步研究,可为道路路基病害探测的地质雷达数据解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标志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国外探测和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似海底反射波(BSR)、振幅空白、负极性和异常高速带等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标志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探地雷达在地质灾害调查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地雷达是浅部勘探的一种有效的勘探方法。文章简要叙述了探地雷达的探测原理及其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方面的可行性,通过探地雷达在地裂缝、岩溶塌陷、滑坡以及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展示其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探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探地雷达在探测玉树走滑断裂带活动性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地雷达具有快速、检测范围广、探测深度深、分辨率高及对地表环境无破坏等特点,在活动断层探测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简要介绍玉树走滑断裂带活动性的基础上,选择高分辨率的探地雷达对隆宝、昔日达和盘琼沟处断裂带附近的活动断层进行探测。采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建立活动断层的数值模型对其雷达波响应特征进行模拟,分析断层在探地雷达剖面上的反射波特征。根据断层的反射波特征解译探地雷达图像,判断断层的位置、走向及空间展布。结合探槽开挖对比,探地雷达图像的解译结果与探槽开挖后的断裂带剖面展示的断层活动性质基本一致。根据隆宝、昔日达和盘琼沟处的探地雷达图像与探槽剖面上断层反射波特征的对比研究,解译了玉树地震震中位置探地雷达剖面上的断层展布。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快速探测活动断层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地表破裂不明显的区域,不仅可以准确地判断断层的位置、走向及空间展布,还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地下岩层的层位信息及探槽断面之外的地表下图像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以后运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常规多次覆盖反射波法地震勘探难以获得100ms(一般相当于80m)以上的有效地震反射信息,形成浅部地层勘探盲区。为有效解决浅层勘探难题,提出了单道自激自收或点组合小排列施工方法。该方法除对震源输出脉冲宽度、频率特性有要求外,还对震源适应性有较高的要求。实例表明:采用小药量震源激发,点组合小排列接收,可有效划分100ms以内的层位;而单道锤击自激自收反射波法,对地下敷设电缆、城市排水沟、地下管道及人防工程的探测效果明显高于常规地震勘探。  相似文献   

8.
探地雷达波波动方程研究及其正演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地雷达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勘探,工程地质调查、城区地面土木工程、考古探测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本文着重讨论探地雷达在地下传播时的各种动力学特性(振幅,速度等),从本质上说明探地雷达波波动方程与地震波波动方程的一致性,从而为借用地震处理中的所有处理方法(迭加,偏移等)奠定理论基础,为探地雷达的成果解释提供新的途径。最后,以探地雷达波满足的波动方程为基础,正演模拟了探地雷达波在地下二维介质中的传播。实例表明:正演结果所得到的二维剖面与实际模型吻合,证实了探地雷达波波动方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地质雷达是浅部勘探的一种有效的勘探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调查,以及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介绍了它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结合实例,展示其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探测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地质雷达的应用条件探讨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地质雷达是浅部勘探的一种有效的勘探方法。本文对其应用条件进行了探讨,特别研究了导电率、介电常数、探测频率3个主要因素对地质雷达探测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地质雷达的应用具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陕北黄土塬煤层采空区地震勘探方法研究项目,在该类复杂地质背景和地震地质条件下进行了煤层采空区多种地震探测方法的应用。探测中依据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原理,针对同一目标地质体,提取了识别其地震波场的响应特征:①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呈现反射波组中断缺失、不连续特征;②在折射层析速度剖面上反射为低速异常;③面波记录出现强能量基阶面波传播中止(波散),面波速度剖面呈现为低速异常,频散曲线发生畸变(呈"之"字型回折);④煤层采空区边界显现出散射波特征。这些地震波场特征在鄂尔多斯等地的煤层采空区探测中也已得到验证。陕北煤田采空区探测实例表明,采用综合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可有效解决单一方法的多解性问题,提高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陆域永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盖层,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冻土层密切相关。利用地震方法探测冻土层是该方法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尝试。青藏高原永冻土区冻土厚度相对较薄,为有效地探测冻土层,需采用小道间距、小炮间距、小偏移距和高覆盖次数的反射地震方法技术。由于松散沉积地层冻结前后的速度差别较大,利用地震速度谱和冻土底界反射波能够可靠地探测冻土层的厚度。对于孔隙度较低的硬岩沉积地层,虽冻结前后的地层速度差别相对较小,但冻结层底界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差异也会因冻结层的存在使正常反射波组在冻结层底界处出现不连续和扰动,依据地震速度谱和倾斜地层反射波组的扰动不连续可解释冻土层厚度。  相似文献   

13.
探地雷达是一种无损探测技术,数据采集速度快,图像直观,在地下考古探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古墓群为目标,利用探地雷达首先在已发现但未开挖的古墓上进行探测,分析探地雷达图像中古墓的的典型异常特征;在未知区域进行探测,找出图像中有古墓反射特征的异常区域,并用洛阳铲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探地雷达探测结果与实际开挖验证的结果比较一致。实践表明,探地雷达技术对探测古墓遗址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滑动构造总是在较软弱的地层中形成。滑动面的形成,破坏了地层原有的结构,使得附近岩石破碎,导致其与周围岩层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具备了地震反射波探测滑动面的地球物理前提。河南豫西某勘查区,黄土层较厚且无潜水位,煤层反射波能量较弱,滑动面反射波的能量更弱,为此,采用大药量激发(3kg)、井深16~30m、高复盖次数(30-45次)等施工参数,保证了野外原始数据的采集质量。针对原始资料干优强及地形变化大的特点,资料处理采取了以提高信噪比为主的措施。勘探结果表明,该区的滑动面在煤层之上,滑动面以上,地层结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质雷达和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发华  贺怀建 《岩土力学》2009,30(Z1):267-270
为了结合地质雷达探测图像和钻孔数据共同用于地层的三维建模,根据反射波组的同相性和反射波形的相似性,通过与钻孔采样数据的对比,从处理后的地质雷达数据中提取出虚拟钻孔数据用于建模;基于该类数据的一般分布特点,根据曲面光顺的条件构建了网格的插值算法。采用该方法对某区域进行了三维地层建模。  相似文献   

16.
探地雷达技术在探测边坡破碎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脉冲的反射对地下目的体及地质现象进行探测的一种高效浅层勘探方法,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本文从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在浙江省金丽温高速公路某段边坡探测的应用实例,详细分析了破碎带的雷达图像特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证实利用探地雷达进行边坡破碎带探测是科学可行的,拓宽了该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进一步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强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折射波法及反射波法介绍了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柱槽隧道及大桠隧道探测断裂破碎带、断层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观测系统、处理方法及解释依据。结果表明地震技术在隧道工程勘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实例说明,在隧道工程勘探中,因地震波能量衰减较快,除了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及工作参数外,还应特别注意选择较小的偏移距及道距。  相似文献   

18.
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腔状采空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对采空区进行勘探,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解释误差依然存在,尤其是煤层顶板悬空,并在一定范围内呈"腔状"类型的采空区,会出现较高的"漏检率"。为此根据实际地层序列设计了地质模型,对采空区的地震反射波场特征进行了研究。将腔状采空区充气、充水时的正演地震剖面,与煤层开采前正常地层波场响应特征进行对比发现,煤层开采后将会产生比正常波场能量更强的反射波组。另外根据腔状采空区充水和充气反射波最大振幅及反射波频谱对比结果,还发现充气时产生的反射波能量比充水时产生的反射波能量强;充气时产生的反射波频率比充水时产生的反射波频率要低。山西左权佳瑞煤业有限公司的应用实例佐证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探测腔状采空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冰川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山一号冰川上用探地雷达进行了探测,获得了能够清晰地分辨冰一岩界面的雷达剖面。根据这些雷达剖面读出冰厚值,再结合最新的冰川地形图,作出了天山一号冰川的冰厚等值线图和冰下地形图;并由天山一号冰川最新的表面积数据推算了冰储量。  相似文献   

20.
成像雷达(SAR)遥感地质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像雷达(SAR)遥感以其独有的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对地表的穿透性及形态探测能力,特别是现在新型成像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使之在地质学应用中比光学遥感更具优势。文章结合SAR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波段单极化到多波段多极化,再发展到现在极化测量和干涉测量阶段,综述了成像雷达遥感在地学中的应用,特别对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差分干涉雷达)在岩性分类、探测地震区域形变的地学应用作了实例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