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Lamx.)Lamx繁殖方式,可归纳为,有性繁殖——果孢子繁殖;无性繁殖——四分孢子繁殖;营养繁殖:(1)幼苗阶段——出芽繁殖,匍匐枝繁殖.(2)成藻阶段——营养体再生,匍匐枝繁殖等.试验结果表明,上述石花菜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只有通过孢子育苗这一途径才能完全获得.在研究中发现幼苗有出芽繁殖的特性,为石花菜的繁殖增加了新内容,对匍匈枝繁殖做了系统的观察.因此通过采孢子育苗将出芽繁殖及匍匐枝繁殖应用到栽培中来,形成高密度,使苗量不断地补充,不断地采收达到一次采孢子长年利用多茬采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石花菜是提取琼胶的重要原料,琼胶的用途广,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植物体呈紫红色、直立丛生,分枝羽状扁平,小技互生或对生,藻体高10—20厚米,最大可达30厘米。石花菜属暖温性多年生海藻、为顶端生长,其繁殖方法为多种多样,主要用孢子繁殖(四分孢子及果孢子),匍匐枝繁殖及营养枝繁殖等。当前,在发展石花菜栽培事业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苗种缺乏,而石花菜苗种繁殖的最佳方法,人们还正在探索之中,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成功的报导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3.
石花菜(Gelidum amansii Lamx.)孢子的萌发,生长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最早有Kylin(1917)报道了孢子萌发时形成膨大囊状发芽管。1927年,大野报告了四分孢子与果孢子的发生,并且详细记载发芽管、原始细胞和假根,同时还说明在假根相反方向形成生长点,最后长成匍匐丝状体和直立体石花菜。1941年,猪野又研究了果孢子的发生,而且有  相似文献   

4.
石花菜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红藻,它是制造琼胶的主要原料。琼胶的用途广,经济效益高,国内外的需求量都很大。目前,石花菜的产量,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必须发展石花菜的养殖生产。要开展石花菜的养殖生产,苗种是关键,孢子育苗又是解决苗种的主要途径。在国外,日本的藤森、惠本等人,曾进行过孢子育苗的研究,都未成功。在国内,也未见过报导。自79—81年以来,我们进行孢子育苗的研究情况,部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石花菜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红藻,它是制造琼胶的主要原料。琼胶的用途广,经济效益高,国内外的需求量都很大。但是,由于目前石花菜的产量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只有开展石花菜的全人工养殖,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石花菜的养殖生产,苗源是关键,孢子育苗又是解决苗源的主要途径,而孢子育苗的前提,是孢子集中大量放散。因此,探索孢子集中放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日本的片田实等,曾于1950年做过研究,并已报导过,但在国内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6.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日光进行育苗。试验的重点是提高幼苗的大小与防除附着物的方法。采用从育苗基质、采孢子时期、室内短期培育及下海育苗一系列新方法,结合人工洗刷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当年获得:每cm苗绳上出1cm以上大小的幼苗5株以上的结果。这样大小的幼苗比较容易养成,达到实用阶段,所以提出一套采孢子育苗的工艺流程。这是石花菜人工育苗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7.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的孢子分为四分孢子及果孢子二种:四分孢子为无性的孢子体所形成,果孢子为雌配子体的生殖细胞受精后所形成。四分孢子及果孢子多形成于藻体的中部以上的小枝上,这种小枝称为孢囊枝。石花菜的孢子即从孢囊枝上放散出来。石花菜的四分孢子及果孢子每天放散的时间与数量之间的规律,日本的须藤(1950),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大连蜈蚣藻(Grateloupia 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的孢子早期发育、盘状体的形成和直立枝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观察,并进行了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孢子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2)生活史由雌、雄配子体、四分孢子体和果孢子体三相世代组成,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相同,属于同型世代交替,与属模蜈蚣藻(G.filicina)一致;(3)温度对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均有影响,最适温度均为16℃;(4)光照强度对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均有影响,最适光照强度分别为7 500 lx和10 000 lx。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紫菜生产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全人工栽培紫菜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而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则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条斑紫菜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沿海,该地区滩涂广阔平坦,适合紫菜生长,现在紫菜已成为群众性生产的海产品之一。 条斑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可以产生三种孢子:紫菜叶状体成熟后放散的果孢子,它萌发长成紫菜丝状体;紫菜丝状体成熟后可以放散壳孢子,这种孢子萌发长成紫菜叶状体;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放散单孢子,这种单孢子也长成叶状体(曾呈奎、张德瑞,1954)。 在条斑紫菜栽培中,一般应用紫菜丝状体所放散的壳孢子为苗源,所以对壳孢子苗的生理生态特性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但有关单孢子的生理生态,则未见较系统的报道。 在条斑紫菜的试验和栽培中,早已观察到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放散单孢子,这些单孢子对增加紫菜苗量起到一定的作用。60年代王素娟等曾利用紫菜这一特性在自然苗网上进行过“母子网”附苗试验,之后崔广法等又用人工苗网进行了“母子网”附苗的生产性试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栽培面积和收获量,但不能全部替代壳孢子苗,还需要培养紫菜丝状体。培育紫菜丝状体所需设备多、时间长,并易发病害,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充分利用单孢子作为苗源来取代壳孢子苗,就可简化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为此,作者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实验,研究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紫菜"高温烂菜"现象频发,为开发耐高温紫菜栽培种质,本文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28℃)对皱紫菜壳孢子萌发及叶状体形态建成的影响,并观察了藻体的繁殖特性。结果显示,在试验设定的培养条件下,适宜皱紫菜壳孢子萌发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0℃。皱紫菜壳孢子幼苗萌发初期细胞分裂为横分裂,叶状体细胞呈直线排列,生长至7—10个细胞后,细胞开始出现纵分裂。15、20℃温度组藻体多为不规则的半圆形裂片。25、28℃温度组藻体多为细长型叶片。有性生殖是皱紫菜主要的繁殖方式,但15—20℃培养组的部分藻体能够少量形成并放散类似无性生殖的单孢子并萌发形成叶状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在人工模拟潮间带生态环境中养殖多年的龙须菜藻体,经70%乙醇、aClO或低光等逆境胁迫后,培养新生直立枝,研究匍匐体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机制。结果表明,刷落2-4mm长的新生直立枝培养30天后,基部出现由丛生太体组成的类愈伤组织。丝状体能够固着、分化,不断分裂形成匍匐体。这是除孢子外,首次从江蓠体细胞获得有固着能力的再生苗。该再生苗弥补了营养枝繁殖中须人工固着的缺点。ELISA测定内源激素含量结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方法,对大连黄海海域的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sp.)在自然海域的生长和生殖过程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近2a的观察。结果表明:繁茂膜海绵的生长呈现周期性变化,分为4个阶段:复苏期(3~5月)、生长旺盛期(6~8月)、衰退期(9~11月)和冬眠期(12月—次年2月)。繁茂膜海绵可以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显著生殖期为8~10月,期间可以观察到卵细胞、精细胞囊、胚胎和幼虫。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繁茂膜海绵自然生长生殖特点,进而实现海绵组织块的继代培养和人工育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属暖温性海藻,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栽培物种,2011年度栽培面积达30余万亩。其生活史过程比较复杂,既有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既存在无性生殖,也存在有性生殖;其能否产生单孢子也常常引起争议。为此,本文总结了坛紫菜的生殖及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坛紫菜的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Parasite life cycles are frequently completed in different hosts, thus the parasites have its life cycle overlapped to natural trophic webs. The family Gymnophallidae (Class: Trematoda; Subclass: Digenea) includes digenetic parasites whose larval stages occur on bivalves and may affect bivalve predation by the final host of these parasites. In this work we evaluated: (a) if individuals of the razor clam Tagelus plebeius with higher parasite intensity suffer higher predation by the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palliatus and, (b) if there is any effect of parasite intensity on burrowing and escape behaviours of these razor clams which may enhance exposure to predators. Field experiments (oystercatcher exclusion vs. open access) showed that clams with higher parasite intensity support higher predation by oystercatchers, which suggests a higher consumption of more parasitized clams and thus, a more successful reproduction of parasites linked to the intensity of infection. However, clam burrowing and escape behaviours did not show differences related to different parasite intensity, suggesting that the commonly believed mechanisms are not responsible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15.
龙须菜藻体匍匐组织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1992年9月-1994年8月,在模拟潮间带生态条件的培养过程中,对龙须菜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进行长期的连续性观察研究。研究中发现,以往被称为“固着器”的藻体匍匐组织具有特殊生理特性;它是孢子萌发后首先形成的部分,是直立藻体产生的基础;当夏末和深冬季节到来时,直立藻体通常成熟,放散孢子后逐渐衰退,这种趋势从藻体尖端开始逐渐向基部发展,最终保留匍匐组织度过逆境。待温度适宜时又从匍匐组织上萌生新的直立枝  相似文献   

16.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全面地观察描述了浒苔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发育情况。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放散双鞭毛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进而发育成孢子体,配子也可以进行单性生殖发育成膜状的配子体。孢子体成熟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固着后,可直接发育成配子体。其生活史是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雌雄配子具有正趋光性,易大量聚集,结合后同游孢子一样都呈负趋光性。  相似文献   

17.
The venerid bivalve Callista chione is the most prominent suspension-feeding bivalve inhabiting the soft bottom of coastal areas in the northern Euboikos Gulf (Aegean Sea), where it is exploited by small-scale fishery. The parameters of the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were estimated and the somatic production-to-biomass ratio was found to be 0.45 y−1. The maximum age of adult individuals was 17 years. The species is gonochoristic, its oocyte diameter ranged from 54.5 to 120 μm with a conspicuous jelly-coat. Microscopical examination of the gonads showed that gonadal production did not start until the second year of life. The observations on the gonadal cycle indicate that this bivalve is capable of year-round re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甲藻孢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孢囊的形成是某些海洋甲藻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尤其是甲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使个体度过逆境的阶段,它对种群的保存和延续有重要的意义.孢囊被普遍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以及外来种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对赤潮的发生、延续和消亡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甲藻孢囊具有含孢粉类似物的抗性细胞壁,可以长期保存在底部的沉积物中,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中世纪以来的沉积物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考察中.对甲藻孢囊的研究,目前是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对甲藻孢囊研究的主要进展,内容主要集中在甲藻孢囊的研究方法、形态分类、空间分布、原位动力学以及孢囊与海洋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ree years of observations on a population of 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 from Acquatina lagoon (Lecce, Italy) are reporte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life cycle, and re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explain periodic density variations of this species. Som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water column were measured and sediment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environment. Secondary production was also estimated as part of a functional study of the benthic system in the Acquatina lagoon. The species is opportunistic; its density is apparently correlated to variation in salinity, but its presence in the lagoon is dependent on recruitment success and competition with other polychaete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温度和水流条件下,作者分别对八斑唇腕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伞径、伞高、出芽率和存活时间等生长发育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人工饲养和科普展示奠定基础。近海9.5℃~14℃采集的八斑唇腕水母暂养1 d后,置于不同水流(静止的1 L烧杯和气泡带动水流的13 L水浴缸)和不同温度(10℃、15℃、20℃和22℃)交叉条件下人工饲养。结果显示,77 cm/s的水流条件下,10℃组水母存活时间最长。伞径、伞高与饲养时间呈负相关。温度越高,水母存活时间越短。温度能促进生殖腺快速成熟,但是10℃水母能持续性出芽。水流能保持水母活力,延长存活时间。研究表明,八斑唇腕水母可以通过水螅体横裂生殖和性腺出芽生殖两种方式繁育水母体。因为其个体较小,科技馆可采用低温水浴缸进行培养和长期展示,并对其特殊的出芽生殖方式进行科普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