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金的矿源层和地球化学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进忠  杨春 《黄金地质》2004,10(4):55-60
以区域化探岩石和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为依据,讨论河北省范围内Au矿源层的地球化学判别、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推导、Au的地球化学块体以及水系沉积物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问题.地层标准剖面和典型侵入体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调查表明,在Au矿源层和非矿源层之间,w(Au)差异很小,以其作为判别标准是不可行的,但H2O ,CO2,S,Cl,F,Hg等组分却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一个新的矿源层--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Au的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显示,密云-青龙、怀安-崇礼-赤城、平泉和阜平-赞皇等地区存在着地球化学块体,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布与这些块体基本一致,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2.
姜能 《地质与资源》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秦岭地区Au背景值为2.9×10-9,从西到东,自礼岷→文康→西成→凤太→板沙→镇旬→柞山地区金含量逐渐降低。凤太盆地、西成盆地、礼岷盆地泥盆系金背景值分别为3.1×10-9、3.2×10-9、4.7×10-9,为重要的金多金属地球化学成矿区。金在地层中的分布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泥盆系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其中千枚岩、板岩、片岩、粉砂岩是金矿的重要源岩。与其他沉积盖层相比,秦岭中上泥盆统富集Au、Ag、Cu、Co、Ni、Cr、Pb、Zn。与上地壳丰度对比,Au、As、Sb、Ag、Co、Ni、Cr、V、Pb、Zn较富集。泥盆系中发育热水沉积岩,含Au较高。研究表明,在热水沉积中Au发生了预富集作用,沿海底同生断裂发育的钠质热水沉积过程中Au富集形成了矿源层。  相似文献   

4.
我国内生金矿的控矿条件是:古老绿岩+深大断裂+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绿岩的原岩经区城变质和超变质作用,即在完成古大洋壳向大陆地壳的转化中,Au被活化带出,进入液态矿源层(含Au高温卤水层).当构造岩浆活动切开液态矿源层的顶板,矿质就沿构造上升而进入各种主岩,在有利的容矿空间富集成矿.控制矿质迁移—沉淀的有温度、压力、溶液组份、浓度、pH值和氧逸度等6个参数.只要其中1个参数变化了,Au就会沉淀出来.由于参数变化呈现不同组合,加上围岩、构造、成矿期和成矿深度等的各种差异,导致矿床类型的多样性;但是各种类型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均出自同一矿源层(含Au高温酸性卤水层).  相似文献   

5.
海南岭头地区金土壤地球化学 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校锋 《地质与勘探》2011,47(3):406-413
根据1:20万化探Au异常,在琼中岭头地区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工作.对获得的4813个有效土壤样品进行的Au、Cu、Mo、Hg、Pb等项目的分析测试表明,海南岭头地区Au异常普遍,Ⅱ级和Ⅲ级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对硅化、黄铁矿化以及绢英岩化等蚀变岩石样品的Au等元素分析表明,区内西南部抱板群构成了海南岭头地区Au的主要赋矿岩系,230Ma左右琼中岩体的侵位及后期的NE、NW向断裂活动过程中,在岩浆热液和构造应力作用下,Au富集在岩体与抱板群的接触边界及断层带内.海南岭头地区西南部抱板群内、断裂带以及琼中岩体和抱板群的接触部位为有潜力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6.
高寒草甸区东部地表疏松层中金、砷、锑的存在形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寒草甸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地区,其东部主要为中浅切割山区,地表疏松层主要由残坡积土和水系沉积物组成。金矿化主要指示元素Au、As、Sb的存在形式以比较稳定的相态(硫化物及稳定的结晶质铁氧化物态和硅酸盐残渣态)为主外,有机结合态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表明在高寒、低山—丘陵的景观条件下,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Au、As、Sb迁移、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周永峰  罗寿文  张妮 《矿床地质》1998,17(Z1):145-148
分析对比了桂西地区区域化探Au、As、Hg、sb元素的时空分布,并经与岩石样对比,发现上古生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为高背景,三叠系为低背景,Au的高背景区呈NW向展布。桂西地区上古生界Au主要来自深源,三叠系碎屑岩中Au主要来自陆源。  相似文献   

8.
冀东太古代变质岩区金矿源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东太古界迁西群金厂峪组斜长角闪岩与金矿关系密切.其原岩可能为海底基性喷出岩.本区岩石Au的丰度、Au的溶滤试验、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厂峪组斜长角闪岩是金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9.
三江北段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江”地区北段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该区元古宇至新生界地层和不同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区主要成矿元素为As、Au、Cd、Hg、Ni、Sb、Ag、Cr、Pb、Sn、W、Zn、Cu;岩体中的Ag、Pb、Sn、Cd、Zn主要与中基性火山活动有关,而Cu、Mo、Bi、Au的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生代地层中Cu含量比岩体中的高,Au含量在中生代岩体中远远大于其他时代的岩体,因而这些地层和岩体最有可能成为矿质来源.  相似文献   

10.
辽宁抚顺地区是中朝准地台北缘东段重要的金矿成矿带的一部分,在该成矿带上相继发现了南龙王庙、红透山、下大堡、下营子等一批金矿床及伴生金矿床.通过对抚顺地区金矿类型、源岩条件、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的综合分析,结合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综合研究认为:矿区由此向南成深度由深成脉型(南龙王庙)→中深成脉型(王家大沟、下大堡)→浅成脉型(下营子)转化,其元素组合由Cu,Au→Au→舍金金属硫化物→Ag,Au组合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下岔河地区Au异常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组合特征与著名的老王寨金矿较相似.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结合Au异常的空间分布和异常区内出露的岩性,下岔河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2.
藏北班-怒成矿带中生代浅变质岩系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区中生代浅变质岩系中产出众多的岩,砂金矿床(点),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层控性,岩系的原岩成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岩环境差别较大,反映了区内强烈的构造变动环境,对Au等9个成矿元素相关分析表明,已知的岩金矿(化)点没有完全继承围岩的元素组合特征,易释放Au含量计算结果,矿床O同位素组成等研究表明,岩系可提供部分矿源,层间构造是成矿的有利空间,浅变质岩系是金矿成矿的有利赋矿岩系,其出露区是成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山东段埃达克岩带Cu、Au成矿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祁连山东段存在一条埃达克岩条带,由向北俯冲的老虎山弧后盆地洋壳部分熔融形成,其形成过程具有高温、高压、富含挥发分流体、高氧逸度和快速上升的特点,有利于Cu、Au等成矿物质在埃达克岩中富集.已经在米家山、扁强沟以及屈吴山银硐梁岩体中发现了Cu、Au矿床,在西华山前寒物系中也发现了金矿床(点),表明北祁连山东段埃达克岩带具有产出与埃达克岩有关Cu、Au矿床的潜力.该埃达克岩带不仅有斑岩型和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产出,也存在砂岩型Cu、Au矿床,可以用"四箱模型"来描述该地区矿床的形成过程及类型.不仅要注重对埃达克岩岩体的勘探,也要加强对蚀变围岩的勘探,并寻找以泥盆系为首选勘探对象的砂岩型Cu、Au矿床.  相似文献   

14.
黄静宁  赵鹏大 《地球科学》2011,36(2):317-326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矿集区之一.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导致了成矿地质背景的复杂性、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多样性.本文分别应用地质统计学和多重分形滤波法(S-A法)对Cu、Au含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不同层次的致矿异常信息.结果表明:(1)东天山地区Cu、Au含量最大变程分别为80 km和47 km,最大变程方向与深大断裂走向一致,表明Cu、Au异常受深大断裂控制;Cu含量分布比Au具有更好的连续性,Cu的含量变化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特征,而Au的含量变化表现出更强的随机性特征.(2)泛克立格法和多重滤波分形分析中的低通滤波获取致矿异常信息具有相似性,均反映Cu、Au区域上的分布趋势和浓集特征.(3)多重分形滤波法能够提取不同层次的致矿异常信息,包括区域异常信息和局部异常信息,S-A法揭示的局部Cu异常突出了某些低背景中的隐蔽异常;而呈北东向串珠状分布的局部Au异常,可能暗示区内NE向次级断裂系统控制了金矿床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骆辉  李俊建 《华北地质》2002,(4):240-245
Au、Ag、Pb、Zn、Cu、Co是辽东裂谷最主要的金属矿床,产于辽河群的不同层位.矿床成因至少可分沉积—变质热液成因、岩浆热液成因和接触交代成因三类.成矿受含矿层、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控制.矿源层是成矿前提,构造—岩浆活动是成矿必要条件.构造—岩浆活动叠加改造的矿源层是最佳的成矿和找矿地区.  相似文献   

16.
骆辉  李俊建 《华北地质》2002,25(3):240-245
Au、Ag、Pb、Zn、Cu、Co是辽东裂谷最主要的金属矿床,产于辽河群的不同层位.矿床成因至少可分沉积—变质热液成因、岩浆热液成因和接触交代成因三类.成矿受含矿层、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控制.矿源层是成矿前提,构造—岩浆活动是成矿必要条件.构造—岩浆活动叠加改造的矿源层是最佳的成矿和找矿地区.  相似文献   

17.
区内变质深成岩由阜平岩群变质表壳岩经深部重熔作用形成,典型特征是低钾富钠,具有TTG岩石特点.经对变质深成岩成矿元素的研究表明:①Au元素丰度值很高(平均2.10×10-6),远远高于世界中性-中酸性侵入岩及地壳中Au元素的丰度值;②Au元素浓集克拉克值(488.37)远远大于1,呈非常强的富集状态;③Au元素在变质深成岩中的变异系数(0.65)几乎是区内变质表壳岩中Au元素的2倍,有利于Au元素的聚集成矿.故变质深成岩应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滩涧山金矿遥感综合找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崎  刘振宏  王永 《西北地质》2009,42(4):22-29
通过ETM卫星图像的成矿信息提取,获取滩涧山金矿的遥感地质标志信息和遥感矿化蚀变信息,然后以遥感地质信息、遥感矿化蚀变信息和物化探信息等作为评价因子,构建滩涧山金矿遥感综合成矿模式,指导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的金矿遥感成矿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秦川沟-千枚岭、万洞沟、独龙沟3个地区具有较好的金矿遥感综合成矿条件.通过野外查证和采样化验证明:秦川沟-千枚岭滩涧山群(O2ST)板岩及石英脉中的Au:0.30×10-6;独龙沟北段滩涧山群(O2ST)绿泥石化安山岩中石英脉样Au:1.22×10-6;独龙沟南段断裂带内滩涧山群(O2ST)绿泥石化安山岩及凝灰岩矿化带Au:0.37×10-6;万洞沟断裂带内滩涧山群(O2ST)安山岩夹凝灰岩矿化带中Au:0.48×10-6.具有较好的金矿找矿线索.因此,应用滩涧山金矿(典型矿床)的遥感综合找矿标志模式在柴达木北缘成矿带(同一成矿带)进行遥感找矿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作为一种地质找矿方法在西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金寨县汤汇地区位于北淮阳构造带,通过在该地区开展1 ∶ 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研究区内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根据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利用因子分析确定元素在空间上的异常组合.根据元素组合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异常在空间上出现的叠加现象,圈定出以Au、Ag为主的AP-1综合异常带及以Cu、Au为主的AP-3综合异...  相似文献   

20.
香炉山地区水系沉积物铂·钯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炉山地区采用1个样/km2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苏家营-则家坪地区圈出1个Pt、Pd、Au异常带,异常带明显受NNW向或近SN向构造控制,从异常规模和强度推测苏家营-则家坪Pt、Pd、Au地球化学异常具有找寻铂钯矿的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