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瓷偏角磁变仪结构简单、精度较高,是目前地震测报点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它常因电压波动、灯泡烧坏、时钟停摆等原因,使资料中断。为克服上述缺陷,使仪器更臻完善,提供连续可靠的偏角资料,我们设计制作了光源系统的监视、报警和稳压电路。这种电路结构合理、价格  相似文献   

2.
陶瓷磁偏角(D)磁变仪是原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现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江苏省宜兴陶瓷厂于1975年共同研制成功的。该仪器采用陶瓷做仪器支架和外壳,不仪节省了有色金属,而且使仪器具有成本低、防潮性能好、整体性强等优点;仪器的灵敏度达到了国家基准地磁台上使用的磁变仪的磁偏角(D)的标准。因此,陶瓷磁偏角(D)磁变仪曾一度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陶瓷偏角磁变仪的整点值读数精度,我们对陶瓷偏角磁变仪自动记录部分的时号装置作了改进。该仪器原先是用闹钟改装的机械触点,每小时接触一次。该装置工作虽较稳定,但时间精度差,24小时走时误差达3至5分钟。天长日久,触点易磨损或氧化,接触电阻大,使时号灯工作不可靠,造成时号线粗细不匀,影响照面质量。  相似文献   

4.
西宁地震台FHD数字化核旋仪从2006年10月安装以来,一直与模拟仪器并行工作。二者采样率不同,所测的量也不相同。在对西宁地震台磁变仪的记录图纸进行数字化转换、生成分钟值的基础上,对FHD仪和磁变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FHD仪比三分量磁变仪更加准确地记录了当地地磁场的变化,数字仪器的观测资料明显优于模拟仪器。  相似文献   

5.
1969年渤海地震前兆总结会议上,曾有专文讨论磁偏角与渤海大震的关系。以后各地专业台站在运用磁偏角予报地震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陶瓷偏角仪的推广,各地群测点的磁偏角观测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前地磁偏角有没有异常?现就我们收集到的观测资料,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资料选择及异常识别 唐山地震前,在唐山及其周围布设了比较多的陶瓷偏角仪。我们共收集到15个观测点的资料,根据观测时间长、曲线变化较平稳、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等原则,选用其中8个点的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泰安地磁台于1977年安装72型三分向磁变仪,并配有CHP5型核旋仪和CT6经纬仪,分别绘出垂直强度(Z)水平强度(H)及偏角(D)的基线值。长期以来,H磁变仪基线值离散度较大,其年均方误差平均为±2.5nT。在历年资料的评比会上都提出过这一问题,并怀疑是否与泰安地磁台的地质条件(地处花岗岩)有关。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H磁变仪的定向讨论叶富华(中国四川611730成都地震台)通常认为,H磁变仪(以下简称H仪)的精确定向应是在没有Z磁系等铁磁物质影响的所谓无磁环境中,用“扭头带动镜面法”(简称镜面法)定向,然后再做Z仪的影响改正。在实际工作中,H仪需要重新定向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广州地磁台1961年4月至1963年3月记录到的连续磁扰变化,经过模数转换、谱分析和数字滤波,得到了大量不同短周期的磁变事件,再将周期相同的事件取三个月滑动组合求得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广州台不同短周期的磁扰矢量△B在球极坐标上的投影均趋于同一水平面;转换函数A、B及帕金森矢量(Parkinson)长度CP随时间的异常变化与广东省河源县1962年3月19日Ms6.1级地震有关。本文还讨论了该台转换函数A、帕金森矢量长度CP及倾角I与地磁周期的关系,得到周期为9至40分钟时的A、CP、I之年均值与磁变周期呈线性相关。故认为研究广州台地磁周期小于40分钟的转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可获得以电导率异常为标志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H 磁变仪磁系被地震震翻事件在多震区的地磁台常有发生。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磁变仪的正常工作及记录资料的连续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地磁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文中主要总结并介绍了喀什台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采取的措施以及收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忠华  周尽 《地震研究》1992,15(3):234-239
本文采用“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对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澜沧、普洱、思茅和芒市台的水氡旬均值进行了处理,得到震前澜沧.普洱和芒市台水氡状态吸引子维数d在1.0—3.0之间,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此三台站水氡变化遵从某些确定性规律,并指出了这些确定性规律所依赖的基本变量数目范围,这对认识大震孕育过程中水氡变化的动力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中最难的是临震预报,而且最需要的也是临震预报。因此,寻找一种临震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地微电流异常可能是一种能在地震前出现异常的观测方法,它具有地震前突变异常,而且是异常幅度明显的指标。通过大地微电流在云南,新疆,黑龙江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7个台站的实际观测结果可见,一般在地震前几天到20天左右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2天。我们根据其异常规律,预测过5个地震的发生,特别是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6.4级和2008年7月7日黑龙江龙江县4.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研究青海省航磁资料得出:区域磁场可划分为四大条块;存在四条北西西向一级深大断裂带,它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存在七条北北东—南北向走滑性控震带;矩形构造单元体角区易发震;弧形构造单元体(0.3—0.5)Δт内中弧区易发地震;地震与磁性基底起伏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上述结论,建立了航磁资料地震危险性评价指标。指出青海省较为具体的地震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概况。内容涉及大会报告和6个专题(工程地震、岩土地震工程、结构工程、生命线工程、综合减灾与社会经济问题以及近期地震的经验教训与地震工程实践)。作者还对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地震工程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作以论述。最后,根据对本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认识,作者对如何办好由中国地震局主办2008年在我国北京举行的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谈了一些初步的看法。笔者愿以此文使国内同行对本届大会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16.
文中介绍了日本阪神地震、美国北里奇地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震、中美洲萨尔瓦多地震、台湾集-集地震以及我国四川的汶川地震中一些加筋挡土墙加筋边坡的震后调查。结果表明,看似柔弱的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介绍了用EPS(聚苯乙烯板块)作为填料的优异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系统在实际飞行测量过程中,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姿态和吊舱摆动状态不断变化,在测量数据中引入如发射磁矩方向、接收分量方向以及系统收发距等参数的误差,影响数据反演成像效果.本文基于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正演理论,利用姿态变换,引入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双旋转矩阵;根据发射、接收线圈相对位置的几何关系,求得摆动格林张量;推导了任意姿态角度以及任意摆动角度情况下的固定翼航空电磁响应三分量计算表达式.通过层状大地模型的仿真计算,分别研究了发射、接收线圈各姿态以及吊舱摆动状态对航空电磁响应的影响,得出发射线圈、接收线圈俯仰旋转和吊舱同向摆动对系统电磁响应影响最强;仿真分析了实际测量中,三种角度同时存在情况下,航空电磁响应的定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响应系数与大地电导率的关系,同时给出基于响应系数的固定翼航空电磁系统线圈姿态和摆动状态校正方法,准二维层状大地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校正后数据的反演精度提高了33.1%.  相似文献   

19.
尤传侠 《地震研究》1989,12(3):254-259
本文根据地表面幅射平衡和热量平衡的原理,对浅层地温进行了一些数学方法的处理;并用于滇西南的地震预报实践。作出了1984年4月24日孟连南6.1级地震和1986年5月8日普洱附近的M_L=5.2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20.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m深度的岩心进行高分辨率无损磁化率测试,并结合岩性特征和显微结构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岩石单元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地震断裂活动的磁学响应.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彭灌杂岩体的磁化率值(数十到数千个10~(-6)SI)普遍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岩的磁化率值(数个到数十个10~(-6)SI).从WFSD-2岩性分布来看,彭灌杂岩上下出露四段,其磁化率值特征反映它们属于不同的岩石单元,它们与下伏须家河组地层呈断层接触,构成叠瓦状构造,指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断裂带中处于滑动带的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特征,而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表明断层岩磁化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地震断裂滑动摩擦过程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磁性矿物转换有关,断层岩中高磁化率异常可作为大地震活动的证据.WFSD-2岩心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带(600~960 m)可识别出约80条高磁化率异常的断层岩带,揭示映秀—北川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龙门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