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3月1日,2007/2008“国际极地年”在全世界多个分会场同时拉开帷幕,这一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吸引了63个国家的5万多名科学家,总投入达2000亿美元之多。在“南极热”席卷全球之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倏然掀起了这股狂潮?科学家回答:这是一场“战争”,谁丧失了南极这个“主战场”,谁就丧失了21世纪后半叶到22世纪的资源发展空间。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但是南极洲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和纷争的焦点。实际上,人类对南极探险发现伊始就带有很强的疆土扩展、资源掠夺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对南极的领土和资源的欲望从来没有减弱过,他们千方百计想染指南极大陆,独霸南极资源,并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对南极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目前南极纷争愈演愈烈,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2.
在上“中国的人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3亿”。那么,你知道它在世界的地位吗?“第一人口大国。”不错,这么多的人口好吗?不料,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3.
苏联第一批学者登上南极冰大陆是在1956年1月5日。同年2月13日筹建第一个南极和平考察站,并在这里开始了系统地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4.
一、昆仑站建设的背景 我国自1980年开展南极考察工作以来,已先后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带分别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座科学考察站,并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对南极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环境乃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仅有的两个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考察站已无法满足我国深入开展对南极考察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越过浩瀚的南大洋,就是一片完全为冰雪所覆盖着的土地,那就是南极大陆。然而,在这个由冰和雪统治着一切的世界里,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还有火山在涌动呢!如果说水火不相容的话,那么冰和火就更难同时存在了。然而在南极,冰川和火山却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的邻居,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6.
南极大陆沿海湖泊生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是南极海、陆、冰的交集带,它同时受到来自海洋、大陆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成为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环节。存在于该地带的许多湖泊,因其各自的地理环境和发育过程,以及所受诸多外部因子如气候、降水等的不同影响,不同湖泊中水体的理化因子差异很大,由此造成湖泊中生物种类分布和生态结构的显著不同。本文报道了对南极大陆沿海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和拉斯曼丘陵等地湖泊中以浮游生物为主体,各类生物的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考察研究的结果,并分析讨论了不同类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营养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区域环境的影响,和制订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极地区生活的动物是企鹅,而在北极地区的是熊。好奇的初中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南极地区没有熊,北极地区没有企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要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以外,还要借助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等知识。可以说,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与沿海盐湖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8,10(1):20-28
现代南极大陆冰缘地理地貌,形成于1800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南极大陆冰盖的退缩,以及随后的大陆均衡抬升和海平面变化等过程。研究表明,在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并导致该区许多海生盐湖自然环境和理化因子的改变,以及湖中生物的种群结构的变化和群落演替。本文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剖析,阐明了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生态学佐证。  相似文献   

9.
既有南极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华 《极地研究》2013,25(1):90-95
以《南极条约》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南极条约体系,是南极治理的法律机制和制度基础,在既有的南极治理机制的规制下,各种行为体之间通过相互制衡,使南极权力格局达到了基本的平衡,实现了各国南极权利形式上的平等,维持了南极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和科学研究自由的状态。但是随着南极海域非法渔业捕捞活动的猖獗、南极资源开发趋势的明显和南极沿海国大陆架划界案的增多,既有的南极治理机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李瑞秋  赵俊琳 《极地研究》2001,13(2):137-150
南极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极环境管理是保护南极环境和保证持续利用南极资源的必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南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南极环境管理的进步。本文为提高我国南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根据南极环境、南极环境管理以及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的特点 ,尝试研究开发了南极站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 ASEMIS:Antarctic Sta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SEMIS具有管理、模拟、利用南极站区环境、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等有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七大洲中,万里冰封的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这对构成南极洲别具一格的地理环境具有决定性因素。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绝大部分处在南极圈内,是世界上人类发现最晚的一块大陆;是世界上唯一未开发又保持自然状态的处女地;是至今仍披盖着神秘面纱,有待人类进一步探索的宝地。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5,(7):47-48
近年来,青青小草开始在南极大陆扎根落户,一万年来这片冰天雪地的大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暖和过。  相似文献   

13.
南极大陆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对于研究解决某些全球性构造和全球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1991年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按照《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的要求,继续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及其它岛屿、布兰斯...  相似文献   

14.
南极资源纷争及我国的相应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南极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要的阐述,并对南极资源可能存在的纷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各种南极资源活动与环保、南极考察与资源调查以及南极资源开发和利用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最后探讨了我国在南极资源问题上应采取的基本国策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惠荣  姜茂增 《极地研究》2015,27(2):212-218
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重要的一般原则,但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中却没有明确地规定该原则。在对比分析环境法领域中现有的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解释基础之上,避开了科学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一些适用上的矛盾,从环境脆弱性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风险预防原则构成要素的结构分析。该结构分析有助于应对南极环境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避免了与议定书中相关规定的冲突,可以更好地解决南极环境管理中的累积性影响、外来物种应对等;同时,完善全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关于"知识差距和不确定性"的规定,也有助于南极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2,(1):45-45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在南极开展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大多数科考任务的开展均基于自动化设备。而针对机器人在南极难以长期续航工作以及机器人与其设备长期在低温下使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敏感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可停泊南极机器人的小型新能源充电保温房。该设计包括上位机控制系统和以Arduino芯片为核心的主控制系统。本设计通过OpenMV摄像头识别机器人且能与Arduino通讯,同时在内部搭载温度控制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从而保障机器人的长时间高效运行。经过仿真和实验测试,本设计能够在寒冷环境下保持合适的温度,同时能使用无线充电对机器人锂电池进行充电,解决了南极科考机器人的续航问题,实现了对南极科考机器人的充电工作和对其传感器设备的保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南极数据管理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共同关心并且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以新的研究方式、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积极促进国际南极研究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南极数据管理特别规划组在一些成员国和国际机构作出许多主动性努力的基础上把建立和开发南极数据目录系统(ADDS)作为建立和发展国际南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首要基础建设加以规划。SCAR-COMNAP南极数据管理联合委员会(JCADM)将全面组织和协调国际南极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和ADDS的实施。本文介绍了相关的国际背景,解析了南极数据管理国际框架的构成。在这个基本框架下,针对我国南极数据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初部探讨,提出了便于付诸实际操作的若干方法,并阐述了相应的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19.
全国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开发研讨会在广西资源县举行由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广西资源县人民政府等六家单位联合召开的“全国应用旅游地理学旅游开发研讨会”于1995年8月8日-11日在广西资源县赞助下成功召开,来自大陆和港台的80多位旅游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斯特天坑是20世纪末首先在中国南方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地区中发现的一种特殊且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由于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自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喀斯特天坑(tiankeng)能否显著区别于其它普通漏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国内外学者已从形态学、成因学、演化发生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但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国内外学者在其分类、形成与演化机制、发育条件、地质年代判定、岩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争论。同时,对于喀斯特天坑价值的讨论以及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正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论文围绕中国喀斯特天坑的研究阶段、研究进展、价值和开发与保护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中国喀斯特天坑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