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北省城市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以湖北省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定量的角度对各城市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其分布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特征有:城市分布密度差异显著,东部相对密集,西部则相对稀疏;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分布较为均衡。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地域分异决定城市的社会经济分异的基本格局;主要城市特别是较发达城市呈现出沿主要江河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轴式的地域分异规律;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决定城市的经济地域类型与综合实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划是地理学认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借鉴已有研究,对区域生态经济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及生态经济区划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生态经济区划原则。其次,通过设计两级生态经济区划方案,首次对中蒙俄三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轴带“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一国际区域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探索研究。基于研究区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经济开发强度等人文经济要素,首先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通过引入人均环境污染物产生量、土地利用类型、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具体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指标,进一步将研究区细化为19类生态经济亚区。最后,综合对比分析各类生态经济亚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特征及地域分异规律,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确定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3类,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本研究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山地特色农业与城乡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康明 《山地学报》2005,23(6):744-748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后,重构与资源环境特质和生态环境目标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库区特色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三峡库区以山丘地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库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有助于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地关系优化,也将有利于库区脱贫致富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库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进行山地土地功能分区研究,提出发挥库区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平星  陈诚  陈江龙 《地理科学》2015,35(7):845-851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价值评价方法核算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综合价值,分析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异规律,解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价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发展功能增速最快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生态保育功能相对集中于苏北和苏南,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苏北,工业发展功能则集中于苏南;综合功能重心位于地理中心南偏东方向,呈钟摆式移动态势,各类地域功能重心位置和移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导向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综合功能及各类功能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亚飞  樊杰 《地理学报》2019,74(4):710-722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作为一张综合展示未来中国国土开发与保护格局的前景图,实际上是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按照一定法则和规律构成并演化着,维持着中国国土开发的有序性。本文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比例关系、采用特征点—轴—面—向量测度核心—边缘结构的整体格局和内部结构差异,从自然地理空间分异、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和功能区相互作用三个维度解析。结果表明,全国各个省域普遍存在核心—边缘结构,即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的比例关系随着到核心的距离呈现圈层式的空间分异规律,但核心位置、轴线走向、边缘功能属性、内部功能占比等有所差异。西部省份以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圈层分异明显,几乎所有的生态安全地区被指向为边缘地区;中部省份边缘区域农业发展占比有所增加,而沿海省份普遍存在多个核心,城市化地区主导核心区域。通过因素解析可知,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由自然地理空间分异、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和区域空间联系等综合作用产生。西部省份核心—边缘受主要地理界线影响较大,东部平原地区核心—边缘受已有城镇体系结构、社会经济的布局、区域联系强度影响较大。自然地理环境约束越弱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联系强度的影响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是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及类型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稳步推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胡焕庸线”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侧”,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同时其在“东西两侧”整体上也表现出距“胡焕庸线”距离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在空间上呈现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的分异形态;② 从局部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③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4 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因此,如何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与路径依赖,将是各级政府与地理学者应关注的现实难题与科学问题;④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划分为5 大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应明确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扬  郭远智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19,38(3):467-481
由于我国乡村地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需分类有序推进。本研究立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维度构建了度量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划分了乡村地域类型,明确了分区发展途径。结果表明,我国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自东向西递减规律;全国乡村地域类型可以划分为11个一级区和45个二级区,不同类型区制约因子各异;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是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区位条件、政策文化等因子交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地理环境是乡村地域类型分异的决定性因素,资源禀赋状况是乡村地域分异的关键因子,人文和经济因素在乡村系统转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特征及其分异机制的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世界遗产是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分析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状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能够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从全国范围、省际、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以及腾冲-黑河线等尺度研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异.研究表明:中国世界遗产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组团状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京及周边、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及西南地区四大斑块;省域分布不均衡,全国只有北京、辽宁、四川等22个省份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以6处世界遗产位居全国首位;从南北方看,南方世界遗产地面积、遗产分布密度均大于北方,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南方;从东中西部来看,均有世界遗产,但东部和中部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从人口地理分界线看,世界遗产主要分布于东南侧人口密集地区,西北地区则分布较少.各种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活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依据有关统计资料的聚类分析,将广西东部划分为六类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和九种经济职能类型,揭示广西东部社会发展状况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经济职能分工的现状,并以职能结构分类为基础勾画出五个经济区,阐述各区工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非洲"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忠尽 《热带地理》1998,18(1):88-93
非洲“铜带”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钴工业综合体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揭示了“铜带”铜钴工业的地域组合特征及空间布局的内在联系规律;剖析了“铜带”铜钴工业地域综合体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尤其是制约冶金工业生产布局的矿物资源、电力和交通运输条件;探讨了主导工业部门在工业地域综合形体形成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联动”和“极化”作用。这对我国在矿山开发过程澡,充分发挥矿业的主导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划分的探讨--以青藏高原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绍洪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05,24(2):169-177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22个生态经济地区,29个经济小区。研究显示,刻画这样的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有助于认识我国陆地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与水资源配置方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铭江 《地理学报》2018,73(7):1189-1203
水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国西北地区占国土总面积35.9%,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7%。从水文气象、生态景观与社会经济的演变角度,面向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索提出西北“水三线”的划分格局,即“胡焕庸线”“阳关线”和“奇策线”。“水三线”是西北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优化配置线、西北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特征分区线、“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制导线和边疆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国家安全线。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西北稳定发展的地理与历史之忧,本文通过对西北调水方案的初步分析,提出了西北“水三线”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水资源配置方略,即通过建设南水北调大西线这一重大的基础工程,跨越“胡焕庸线”,促进中国东西部地区间适度均衡发展;跨越“阳关线”,促进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展;跨越“奇策线”,增强新疆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和谐美丽、长治久安的西北边疆,形成以西北“水三线”建设为构架的水资源梯度配置格局,支撑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土资源、人口分布、产业经济的空间均衡、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3.
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张落成  吴楚材 《地理研究》2002,21(6):791-799
根据世界银行的经济分类方法 ,沿海 6个省市的 72个地市中 ,有 34个属于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低谷地区。经济低谷地区主要分布在省际交界处 ,从类型上分为黄泛平原、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由于自然条件与区位、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 ,沿海经济低谷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正在拉大。国家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投资环境改善以及优惠政策等方面来加快这一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高晓路 《地理科学》2014,34(7):818-824
采用ESDA的方法,运用ArcGIS10.0和GeoDa095i软件,选取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个时间断面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热点区都由蒙东地区跃迁到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中“金三角”地区代替蒙东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蒙东地区则变为经济冷点区。②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都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经济空间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越来越大。③ 内蒙古县域经济形成了经济水平相似(热点区、冷点区)的集中连片区,内蒙古东 、中、西部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影响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因素可以可分资源、历史文化、区位等内部基础性因素,以及市场、政策等外部驱动型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任美锷 《地理研究》1983,2(4):41-47
国土整治是我国一个很重要问题,我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讲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什么是国土整治;第二部分,国土整治与中国地理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matured from the use of single elements and indicato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multi-element and multi-indicator measures. We selected 12 indicators from six dimensions for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income, consumption, educati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raffic, and indoor living facilities. We then proposed the polyhedron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measure levels of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We also enhanced the polygon and vector sum methods to render them more suitable for studying the status of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Finally, we measured levels of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t county, city, and provincial scales across China and analyzed spatial differences using the three methods above and the weighted sum method applied wid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e presence of remark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at the county scale across China in terms of single and multidimensional level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alyses show that values of the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ndex (RMDI) are high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termediate in the midlands and in northern border regions, and low in the southwest and in western border regions. Districts characterized by enhanced and the highest levels of this index are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cluding c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as area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educed and the lowest levels of this index is consistent with concentrations of areas that have always been impoverished. Correlation analyses of the results generated by the four methods at provincial, city, and county scales show that all are equivalen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satisfactory measures for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dditional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RMDI values calculated using the polyhedron method and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demonstrate that the latter is not a meaningful proxy for the level of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区域规划是大国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随着跨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进一步市场化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开展区域规划在我国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进行区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化) 等;通过阐述"点-轴系统"理论、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作者提出,需要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并考虑有效可行的管治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思维考虑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的区域差距明显低于经济差距;北方沿边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与低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水平呈现明显的错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元结构;从全国尺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轴线开发模式,而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由核心区向周边地区逐步下降的"凸"字型空间格局;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