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2.
最近两年,皎口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已达到了本世纪以来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最高水平。本文选择了宁波台记录该地区地震的部分典型图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计算对皎口地震的记录波形特征有了几点初步认识:(1)初动符号随时间具有优势分布特征;(2)振幅比变化范围大,显示该地区震源错动方式是紊乱的;(3)记录波形的震相较简单;(4)初动位移量AN<AE<AU;(5)最在振幅波形偏向无规律;(6)SM波周期0.2s左  相似文献   

3.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s/A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爆事件进行有效检验,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遥测台网与模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记录波形的特征有一准确的认识,对山东、山西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台网的地震波形特征进行了比较。对同一台址的最大地动位移、振幅比以及波形的初动在清晰程度上作了比较,并对前者作了量化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有91%的地震地动位移差在50%以内,地动位移符合程度较高,有93%的振幅比差在±0.5以内,即震级偏差落在±0.5级以内,波形特征很接近;对同一台址的同一地震,数字记录的地震波形较模拟记录的地震波形在高频段更清晰。  相似文献   

5.
王泽兰 《高原地震》2023,(3):16-20+34
通过对比分析昭通巡龙测震台记录的重型地面平整机施工事件和微震记录的波形特征差异,认为:强夯土事件释放能量当量相当于ML0.6~1.4级地震,P波初动向下、能量衰减快、波形持续时间短,P/S振幅小于天然地震,两者记录的频谱特征差异较大;微震震相明显,强夯土事件震相不明显。通过分析强夯土事件与微震波形特征差异,可以为非天然地震和天然地震分类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P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方面着手对广州基准地震台记录到的国内5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总结出不同区域地震的波形及震相明显特征,找到适用的仿真器,提高地震速报和地震编目质量。  相似文献   

7.
收集2008—2015年辽宁境内ML≥3.0地震波形资料,读取P波初动,采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盖州震群、海城序列等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4年9月以来银川台记录到的灵武吴忠地区M_L≥3.0级地震波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银川台记录该区域地震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主要有PG波初动方位异常;东西向到时滞后,周期偏小;震源出射角偏大;PG波初动记录显著;能记到近距离反射波等,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首先将龙嘉堡事件的波形记录,与该地区构造地震和人工爆破的记录进行对比,根据其记录波形的周期、振幅、初动和面波等直观特征判断为矿山地震。然后通过频谱分析、视速度计算以及实地考察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天然地震波形与工业化爆破波形振幅比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翠玲 《内陆地震》2007,21(3):267-274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部分天然地震与新疆工业化爆破项目中的部分爆破资料,通过波形振幅比AS/AP以及记录在P波垂直向的初动符号的对比,总结出了识别爆破与地震的依据。工业化爆破振幅比的比值比较稳定,且小于天然地震振幅的比值,而天然地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振幅比的比值变化范围大。工业化爆破波形记录的初动向上为" ",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初动符号具有四象限分布的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鲁32井水温正常动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干扰形态特征,探究鲁32井水温异常变化特征,通过对该井周围500km范围内中等地震及远场大震发生时间、空间与水温异常时段对比,发现两者对应关系良好,综合分析已有数据资料认为,鲁32井水温存在附加地热场异常变化的构造条件,可作为近场中等地震前兆异常和远场大震前兆异常中短期判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大同地震台记录的2010—2019年531个MS≥5.0地震事件,根据发震区域的不同对其波形走时残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发震区域地震波形的平均走时残差。结果表明,日本、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波形的走时残差总体为负值,平均残差分别为-1.51 s、-0.70 s;斐济、中国台湾地区、南美洲西海岸地区大多为正值,平均残差为0.79 s、1.83 s、1.86 s。同时发现,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参考不同区域平均走时残差计算结果,通过判断实际初至震相与理论初至震相的位置关系,可以更好地开展初至波震相识别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三峡重点监视区构造地震与矿震时频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谱图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构造地震和矿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二者的时频谱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构造地震波主频高于矿震;2)构造地震波的频率成分比矿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前者带宽是后者的4倍;3)矿震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的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4.
王鹏  郑建常 《地震》2013,33(1):111-118
讨论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力标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首先介绍了地震力标度的物理意义, 给出了由传统经验公式推导出的地震力标度σ值的计算方法, σ值是一个表征地震时震源处断层平均驱动力的物理量, 基于地震波能量推导得到, 介于地震频度和能量之间, 根据经典通用的经验公式, 地震力标度σ值与震级ML存在lgσ=1.14ML+6.22标度关系; 结合华北地区(34°~42°N ; 110°~124°E; )地震活动的特点, 利用1980年以来2500多次3级以上地震, 研究了MS≥5.0中强震前σ值的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该指标能客观反映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平静。 中强地震前存在σ值高值异常, σ值有由低转高, 在高值点发震的特征。 空间上σ值的分布与地质构造、 地震带和强震孕育过程有关, 中强震前地震力标度σ值有成片增加的过程, 对中强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地震学P波初动资料求解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方法,使用115个地震台的4000余个小地震初动资料,测定了华北地区近年小震应力场。提出在同一地震构造带上,小震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方向具有一致性。大地震前、后区域应力场可能发生变化。分析了1981年菏泽5.9级地震前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等。指出随着大地震的发生,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是形成复杂的多层次的地震活动性的基础。最后,对华北地区应力场特征及高应力背景区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h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强震和中强震震例,指出通常所说的地震空区可分为两类。除了震前大范围、长时间、大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背景空区之外,还有可能出现震前较小范围、较短时间、较小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孕震空区.对这两类空区作了比较.我们发现在孕震空区的后期,孕震空区边缘往往会发生一个或一组较为引人注目的地震,本文称之为逼近地震.文中初步归纳了逼近地震的某些特征与主震的关系,讨论了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最后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初步探讨了孕震空区与逼近地震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银川-河套地震带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强特征分析,认为未来该区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并分析了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前弱震活动规律,得到了该区域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地点。  相似文献   

18.
A simple classification is proposed for magnetic precursors of earthquakes. The high-latitude observations of the so-called Big Magnetic Pulses (BMP)—isolated high-amplitude magnetic pulses that sporadically arise against the undisturbed magnetic background—are used for searching for a prob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BMPs and earthquakes. It is shown by the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that seismic activity slightly increases after BMPs. A wide maximum in the number of the earthquakes is observed within the first hour after the BMP. Thus, probably, a new type of magnetic precursors has been found.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Ps and earthquakes remains open to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19.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steel framed structure equipped with (i) friction damping devices and (ii) base isolators is compared. A parametric study based on energy concepts is performed first using time-history dynam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properties of the two systems when excited by an earthquake whose energy is distributed over a relatively broad frequency band (1940 El Centro, N-S). Using these same properties, the responses of the two structural systems are then examined when excited by earthquakes whose power content essentially is concentrated at the low frequency end of the energy spectrum (1977 Romania, Bucharest, N-S and 1985 Mexico, SCT E-W).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while both systems similarly reduce the response of conventional structures to 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the friction damped structure exhibits a superior performance under the low frequency earthquakes. Very large shear forces and displacements are observed when the Romania and Mexico earthquakes are applied to the base isolated struc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a base isolated structure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earthquake. By comparison, friction damped structures are shown to behave favourably under the three earthquakes studied; this suggests that friction damping devices offer a more consistent way of protecting structures duri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20.
梁美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3):619-624
木质建筑材料承压特征在强震状态下呈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对其特征分析难度较大。以细木工板建筑材料为研究对象,提出强震下细木工板建筑材料承压特征分析方法。设计建筑材料承压模型,确定承压特征,据此进行特征提取。模拟强烈震动环境,设计对比实验,结合提取的细木工板建筑材料承压特征,进行精度、适用范围和PS点相位分析,有效避免强震下的非线性对建筑材料特征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震下的细木工板建筑材料承压特征分析方法,可在最短时间内定位断裂发生位置、确定断裂位置承压等级,也可对细木工板建筑材料性能进行精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