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 ( 1 993 )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 ,得到了包含 4 0 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 ( 93 .6% )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 (样本大小 50左右 )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继文[1]之后,本文利用15个中—高红移类星体的Lα森林构成统计样本,再度考察了Lα森林吸收线密度N(Z_(abs))与发射红移Z_(em)的相关性。本文的统计样本包含的红移范围比文[1]更大:类星体的发射红移值从1.715到3.750,Lα森林吸收线红移范围从1.501到3.780;统计方法亦与文[1]略有差异。统计结果再度表明,Lα森林吸收线密度N(Z_(abs))明显依赖于类星体自身的发射红移Z_(em),这不仅在于Z_(em)越大的类星体其全部吸收线的平均数密度N(Z_(abs))也越大,更重要的是,对于相同的吸收红移值Z_(abs)而言,N(Z_(abs))在统计意义上明显地随Z_(em)的增大而增大。文末对所得的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此工作中,分析了一个类星体样本的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类红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要结论:a)反常吸收线红移的主要部分是宇宙学红移;b)吸收体相对于类星体的运动是弱的;c)结果表明产生这些反常吸收线红移的吸收体位于类星体寄主星系或者类星体内部并且朝着类星体运动。  相似文献   

4.
陆建隆  黄克谅 《天文学报》1995,36(4):367-378
本文利用72个具有中等分辨率的类星体Lyα线资料,研究了Lyα吸收线数密度N(Zabs)与类星体发射红移Zem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对于Zem越大的类星体其全部Lyα吸收线的平均数密度N(Zabs)也越大,但对于相同的吸收红移值而言,N(Zabs)在统计意义上与Zem并无关系。本文还将所得结果与其他的有关工作作了比较及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各光谱特征对其色指数的影响以及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随着红移的增加,位于Lya发射线短波方向的各种吸收特征进入了可见光区,内禀的禀的幂律谱和发射线强度的分布对类星体色指数及其弥散的影响将是次要的,各种吸收系统的作用将改变类星体色指数随红移变化的趋势,其中,Lyman系限吸收系统的影响最大,利用IUE观测的类星体光谱求得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各光谱特征对其色指数的影响以及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随着红移的增加,位于Lyα发射线短波方向的各种吸收特征进入了可见光区,内禀的幂律谱和发射线强度的分布对类星体色指数及其弥散的影响将是次要的,各种吸收系统的作用将改变类星体色指数随红移变化的趋势,其中,Lyman系限吸收系统的影响最大。利用IUE观测的类星体光谱求得色指数随红移的变化,对上述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根据红移定义1+z=λi/λ0i,我们认为类星体红移分布ln(1+z)周期性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决定类星体红移的主要线(如Lα1216,CIV1549,CIII1909,MgII2798,NeV3426,OII3727,NeIII3868,Hγ4340,Hβ4861,OIII5007)固有波长可能构成0.205的周期性;另外,这些谱线的观测波长进入一定光学窗口对红移有一定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它正好在某些红移出现峰值,并与ln(1+z)=0.205预言峰值一致。我们还在这两个基本考虑下进行模拟取样,发现有明显周期性,定量上证实了我们的基本考虑。本文是类星体红移分布的一种解释,它能说明为什么统计分布不同样品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进而,我们认为红移分布周期性不能成为内禀红移观点的观测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6个高红移类星体的L_α森林吸收线密度N(z_(abs))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它明显地依赖于类星体自身的发射红移z_(em)。这不仅表现在z(em)越大的类星体其全部L_α吸收线的平均数密度N(z_(abs))也越大;更重要的是,对于相同的吸收红移值z_(abs),而言,N(z_(abs))在统计意义上明显地随着类星体z_(em)的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本文也在“吸收体源自类星体抛射”的框架下作了统计,结果仍表明z_(em)对L_α森林吸收线密度有显著影响,但抛射速度却对被抛射体的数目无显著影响。最后,对所得的结果以及可能影响N(z_(abs))的若干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切仑柯夫线发射理论的框架下,本文统一地讨论了类星体HI谱线的切合柯夫红移与线强比I(Lyα)/I(Hβ)之间的内在关系。忽略类星体宽线区气云外层光薄区中HI复合线的贡献,利用观测到的Lyα线相对于CIV线的相对红移,即切金柯夫红移,定出第二能级上粒子数布居R_2~0.02,利用观测的〈I(Hα)/I(Hβ)〉值定出参量x_β~14.0。在给定参量T~11000K时,HI的巴尔末线的切仑柯夫红移与线强比I(Lyα)/I(Hβ)同时与观测值相符甚佳,这对切仑柯夫线发射理论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具有吸收线红移大于发射线红移的吸收体,如果吸收体具有比较大的多普勒速度,吸收体有可能是正在向类星体中心移动.在SDSS J101108 +553407的光谱中认证了3个Lyα吸收体,其吸收线红移均大于发射线红移,吸收线红移分别是:3.3442、3.3496和3.3553,对应的多普勒速度分别是401 km/s、773 km/s和1166 km/s.这3个吸收体的运动情况和起源均不相同:具有最大多普勒红移的一个吸收体,可能起源于类星体物质外流的回落,而另外两个吸收体很可能起源于绕天体中心转动的云团,并且这些云团位于寄主星系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理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夺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z=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文[1]和文[2]所给出的高红移类星体吸收系统的证认方法,对目前最大红移类星体QS02000-330(z_e=3.78)的吸收光谱进行了吸收线红移系统的证认,并得到了六个重元素的吸收线系统:z_a=3.1881,3.1913,3.3335,3.5519以及z_a=1.3441,3.3459。前四个系统和Hunstead等人(1986)所得到的A、B、C、D系统(红移值分别是z_a=3.1881,3.1914,3.3332,3.5519)相符合;后两个是我们新发现的吸收系统。  相似文献   

13.
王家庆 《天文学报》1996,37(4):449-454
文[1]提出,类星体红移分布周期性可能由两点因素造成:首先是主要谱线固有波长呈周期性;其次是光学窗口对谱线红移范围的限制.本文赞同上述第二论点,同时论证了上述第一论点不能成立.此外,该文在处理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当之处.本文屏弃上述第一论点,仅从第二论点出发,应用概率分析方法,得到类星体相对观测几率-红移分布.此分布与部分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大致可解释类星体红移周期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布。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植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Veron-Cetty和Veron类星体表中3197颗红移精度为0.001的类星体做了红移分布的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红移值在几个方向上存在高频波动的周期性分布,且置信度水平较高。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周期性不可能完全是由于选择效应引起的。因此,类星体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很可能具有大约50Mpc的周期涨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我们在文(1)建立的均匀无偏的CIV吸收线样本的基础上,对该样本进行了统计检验和分析,结果支持成协系统的出现频率比非成协系统有明显的过超.而这种过超现象几乎和类星体的射电性质无关.但不同射电性质的类星体成协吸收出现频率随z_(em)的变化不尽相同.这种随z_(em)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各种类星体,特别是射电类星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演化效应.但我们的样本中高红移射电类星体较少,因此非常需要获得更大的高红移射电类星体样本,以检验我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崔振兴和陈建生等人所提出的类星体吸收线红移系统证认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指出了方法的局限性及改进的办法;也指出了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并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于类星体PKS 0528-250的光谱分析中,得到了它的吸收线红移系统有:Z_a=2.8110,2.8130,2.5375,2.1410。这和Morton等(1980)所得的A_1,A_2,B,C红移系统一致。另外,我们又得到的新系统是Z_a=0.0345,0.0065。Chen和Morton(1984)所得到的D_1,D_2,E,F,G系统,我们未发现。讨论了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高红移活动星系核的环境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领域,与类星体发射线区成协的吸收线系统有可能被使用.为此我们对CIV成协吸收系统进行了统计研究.本文是系列文章的首篇,在本文中我们搜集了87年以前的全部、及87年以后的大部分中、高分辨率CIV吸收线光谱资料,给出了包含228个类星体的均匀无偏统计样本,该样本有CIV吸收线229条,系由228个类星体的所有534条吸收线中选出.此外,我们还定义了4个子样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系列文单II的第2篇,根据前文的统计结果,我们确认了成协吸收系统的存在,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成协吸收系统出现频率与类星体红移,光学亮度,X射线波段和红外波段辐射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成协吸收系统与类星体X射线波段性质无关,而与类星体的红移和光学亮度有关,表现为低红移低光度的类星体中成协系统的出现频率明显地比其它样本高得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系列文章Ⅱ的第2篇.根据前文的统计结果,我们确认了成协吸收系统的存在.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成协吸收系统出现频率与类星体红移、光学亮度、X射线波段和红外波段辐射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成协吸收系统与类星体X射线波段性质无关,而与类星体的红移和光学亮度有关,表现为低红移(z<2.0)低光度(M_v≥-27~m) 的类星体中成协系统的出现频率明显地比其它样本高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