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介绍了一种高稳定锁相接收系统,这种系统不仅整体合一、体积小、而且性能优良、可靠性高,为氢频标的工种化、商品化提供了条件。它可以提高氢脉泽频标的长期频率稳定度,对影响氢脉泽频标中短期频率稳定度的旧的电子系统也有所改善。章详细介绍该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原则和各项技术指标,并对环路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该系统的实测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2.
上海天台的氢原子钟从1991年起采用了热敏电阻控温的新恒温系统,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控温精度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本简要介绍这种方法的原理、工作情况和结果,并讨论了某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介绍了氢钟钛合金钟罩的设计制作以及机械泵─分子泵前级真空机组的改进设计.由于钛是一种崭新的工程金属,用钛合金制作的真空钟罩由于采用了较正确的工艺手段,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在真空中放气率低、无磁、外表美观和经济实惠等优点.而前级真空机组,由于采用了不锈钢波纹管及卡箍结构,无粗大的真空橡皮管,也改善了氢钟的真空条件.钛合金钟罩及改进型前级真空机组的应用对氢钟钛离子泵的启动及系统真空度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上海天台氢钟的研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展望了其潜在应用前景。对目前氢钟小型化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进行小型氢钟的研制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也进行了论述。同时给出了小型氢钟的预期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7.
该文介绍了目前上海天文台正在研制的小型氢原子钟的监控系统。它可监控氢钟的工作情况,实现氢钟的自动启闭、参数自动检测、自动报警,可控制综合器的频率变化、微波腔温度、氢离子流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一种用来装备中国VLBI网络的新型氢脉泽标准已在上海天艺台研制成功。这种新型氢对标准是一种的可靠的和可搬运的小型氢钟。本将描述它的机械和电子学设计特点,并与上海天台早期制造的氢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章给出了新的小型氢钟的初步测试数据和预期的稳定性能。并且展示了这种新型氢钟在制造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相似文献   

9.
氢原子钟钛泵高压电源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氢原子钟钛泵的高压电压及氢原子钟氢流量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0.
氢脉泽量子振荡器中(F=1,mF=0)→(F=0,mF=0)跃迁是与磁场方有关的,所以希望将外磁场在储存泡处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最可行的办法是采用磁屏蔽。实验证明紧凑、同轴柱形的磁屏蔽最有效。本文将给出氢脉泽磁屏蔽的设计考虑与性能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氢脉泽的支持电子学系统是氢脉泽频率标准中子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脉泽的热控制、磁场控制、氢压以及调谐控制。本将介绍上海天台新近研制成功的新氢脉泽(H7)的支持电子学系统的各控制部分的设计思想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合金储氢方式现在已被广泛采用,这种储氢方式也可应用于氢原子钟。该文叙述了镧镍合金储氢原理及其在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上的应用。为了提高可靠性或降低漏气的可能性,已经对该种氢源的结构作了改进。与其它一些储氢方式相比,就其体积与储氢压力等方面而言是非常有优势的。  相似文献   

13.
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如地球动力学研究、相对论验证、引力波检测、脉冲星周期观测与研究、人造卫星动力学测地等等,而且更多地在应用研究和国民经济活动中,如能源(电力联网)通讯、交通、计量测试、地震测定等,以及在军事和空间活动中,如习行器的测控、制导、通讯和数据传输、卫星定位、军事测绘、武器试验和国防新技术研究等,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高匠时上尖标准源,谷称原子钟,毫无疑问是这些时频活动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地、因地制宜地选择标准源,便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篇资料中,我们对目前实用的商品原子钟进行了一些调查,列出了它们的一般特点和性能比较,也给出了它们的一些应用例子。通过比较,我们认为,根据我国国情,使用国产氢原子钟无论从性能、价格上考虑,还是从寿命和售后服务上考虑都是合算的。  相似文献   

14.
本介绍在某工程上应用的上海天台工程型氢频标10ms级频率稳定度的改善措施和采样时间为10ms时,对氢频标频率稳定度测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主要介绍氢原子钟的主要部件--腔泡的改进与氢脉泽运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国产实验室型氢脉泽在守时中两方面的应用可能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实验研究:1.分析了影响长期稳定工作的可能因素并进行了控制,使氢脉泽可直接参加守时;2.氢脉泽作为实时主钟高稳源的可能性,取得了较为乐观的结果.HZ在TAI计算中权重最高已达到9.实验在继续进行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天文台原子频标研究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58年开始原子频标的研究,先后研制成功氨分子钟和各种类型的氢原子钟,并实现主动型氢钟的商品化生产。迄今为止,已经研制生产主动型氢钟60多台,广泛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该文简单介绍了上海天文台原子频标的发展、性能指标的改进和氢钟的应用概况,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新型氢脉泽磁屏蔽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磁场在氢脉泽储存泡处的影响降到最小,对一种新型氢脉泽进行了磁屏蔽设计。给出了该新型氢脉泽磁屏蔽的相关理论计算、设计,包括对屏蔽体缝孔的设计考虑,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磁屏蔽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被动型氢钟的量子系统,阐述了波谱信号观测装置的设计。该装置采用标准10MHz晶振产生被动型氢钟的微波激射信号(1.420406GHz),然后将该信号输入氢钟的脉泽振荡器中。脉泽振荡器输出的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两次混频及滤波后所得的谱线包含了量子系统的信息,通过分析最终的谱线即可得知量子系统的优劣。该装置已用于对两台被动型氢钟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量子系统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上海天文台对航天部二院203研究所氢原子钟的改进和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