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体期Z1和Z2投喂扁藻和轮虫,Z2后期开始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Z3后用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大眼幼体用不同饵料培育,进行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结果表明:溞状幼体平均成活率为15.3%;Z2变态为Z3、Z4变态为M为溞状幼体培育的敏感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较低;以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成虫、活卤虫成虫为饵料,均能使培育大眼幼体至幼蟹,其中活卤虫成虫投喂、加防残网片培育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2.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 卤虫、轮虫 卤虫 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 ,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氵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 :轮虫 卤虫 扁藻的效果最好 ,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 15% ,轮虫 卤虫的成活率为 11% ,卤虫的成活率为 10 %。而轮虫组仅能培育至 氵蚤状幼体第三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 ;扁藻最差 ,仅能培育至氵蚤状幼体第一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 ,轮虫 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 扁藻组长 ;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 ,氵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 ,而氵蚤状幼体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3.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卤虫、轮虫+卤虫+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轮虫+卤虫+扁藻的效果最好,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15%,轮虫+菌虫的成海率为11%,卤虫的成活率为10%。而轮虫组仅能培育与蚤状幼体第三期,没有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扁藻最差,仅能培育至蚤状幼体第一期,没有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轮虫+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扁藻组长;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而蚤状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配合饵料、轮虫、蛋黄、轮虫+人工配合饵料(3~12日龄投喂轮虫,13日龄起投喂配合饵料)等4种开口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轮虫+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0.011g/d和17.18%d-1;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配合饵料与轮虫组的仔鱼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0.3%和89.7%,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仔鱼发育较好,大部分个体进入稚鱼阶段;蛋黄组成活率最低,只有40.7%,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投喂鲜活的天然饵料(轮虫)+配合饵料是罗非鱼苗种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盾形陀螺珊瑚最佳的活体饵料。【方法】共设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设置5个重复,进行为期45 d的喂食实验,测定不同饵料喂食条件下(轮虫、卤虫、小球藻)盾形陀螺珊瑚生长率、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轮虫、卤虫、小球藻等三种饵料中,盾形陀螺珊瑚最适宜的活体饵料是轮虫,其钙化率、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饵料,其钙化率比卤虫组和小球藻组分别高出59.3%和420%,蛋白质分别高出66.7%和60.7%,脂肪含量分别高出18%和71.7%。脂肪酸结果显示轮虫喂食下珊瑚C24:1、C22:6两种脂肪酸比例偏低。【结论】轮虫是盾形陀螺珊瑚较合适的饵料载体,能够显著增加珊瑚的钙化率、蛋白及脂肪含量,但仍需进一步解决其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缺乏的问题,为珊瑚提供更均衡的营养。  相似文献   

6.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30、温度27.5~29.5℃、pH7.8~8.6的条件下,投喂扁藻(10×104mL-1)、轮虫(20mL-1~50mL-1)、卤虫无节幼体(1mL-1~30mL-1)及卤虫成体(0.1mL-1),进行锈斑蟳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溞状幼体Z1期2~4d,存活率100%;Z2期2~3d,存活率74.0%~78.0%;Z3、Z4、Z5期各3d,存活率分别为37.5%~59.0%、26.5%~43.0%、22.0%~36.7%;Z6期3~5d,存活率19.0%~26.3%;大眼幼体5~6d,存活率11.0%~11.5%;Ⅰ期幼蟹(蟹苗)存活率4.5%~5.0%,整个育苗过程共计20~26d。  相似文献   

7.
利用雷州半岛广泛养殖的马氏珠母贝及珍珠生产中大量废弃的珍珠贝体成熟性腺,获取贝类幼体作为饵料来培育斑节对虾苗。通过比较不同投喂方式的对虾幼体的变态率,各时期的成活率和出苗率来探讨贝类幼体替代事部分替代卤虫卵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投喂珠母贝幼体的试验池比投喂卤虫幼体、骨条藻的对虾幼体早期变态率要高。而平均出苗率以投喂卤虫幼体的池最高,为49.8%;投喂珠母贝幼体的池略低,为40.4%;而前期仅投喂  相似文献   

8.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强化剂强化后的生物饵料均可显著提高龙虎斑仔稚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以及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海鱼油组仔稚鱼存活率最高,浓缩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鱼体粗蛋白含量,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可以显著提高肠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各具优点,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尤其以深海鱼油提高存活率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e armatu)仔、稚鱼的生长特性及摄食节律。【方法】采用生长测量和摄食节律评估方法,在水温25.5~31.0℃条件下,研究人工培育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0~42日龄大刺鳅仔、稚鱼平均全长和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分别为6.23%和10.08%;全长(L_t/mm)与日龄(t/d)的回归方程为L_t=0.022 t~2+0.510 t+5.113(R~2=0.991,P<0.01);体质量(m_t/g)与日龄(t/d)的回归方程为M_t=4.464×10~(-4)t~2-0.007 t+0.027(R~2=0.993,P<0.01);体质量(m_t/g)与全长(L_t/mm)的幂函数回归方程为M_t=3.993×10~(-5)L_t~(2.294)(R~2=1.000,P<0.01),幂指数b<3。在实验条件下,大刺鳅仔、稚鱼摄食强度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强度高峰期分别为8:00-20:00和8:00-18:00,最高峰均出现在16:00;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枝角类消化时间分别为12.0~12.5 h和14.0 h。【结论】大刺鳅仔稚鱼的生长属于非均匀生长类型,有较明显的白昼摄食习性。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等3生长性能参数的协同影响。【方法】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BBD)和响应曲面(RSM)方法分析。【结果】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一次、二次效应对幼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频率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水平对饲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投喂频率与投喂水平对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响应面指标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3 0、0.943 6和0.991 0,拟合方程可信度较高。响应指标优化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81.24%条件下,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最佳,分别为1.291%/d、1.041%和154.322 U/mg,可靠性达94.6%,可信度较高。【结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每天2次的81.24%饱食投喂条件下,幼鱼可健康生长,生产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4种中草药制剂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姜黄素(50 mg/kg)、复方中草药Ⅰ(板蓝根、大黄,5 g/kg)、复方中草药Ⅱ(黄芩、黄柏、大黄、大青叶,5 g/kg)、复方中草药Ⅲ(辣蓼、青蒿、苍耳草、赤小豆、苦杏仁,5 g/kg),连续饲喂初始体质量(19.53±5) g大口黑鲈幼鱼60d,表观饱食投喂,每天投喂2次。【结果】饲料中添加4种中草药制剂对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Ⅱ显著提高血浆SOD活性(P0.05),复方中草药Ⅲ显著增高肝脏中脂肪含量(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4种中草药制剂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不造成不利影响,复方中草药Ⅱ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但复方中草药Ⅲ会加大幼鱼肝脏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13.
线纹尖塘鳢的胚后发育大致分为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期。初孵仔鱼仅2.875mm。前期仔鱼混合营养期短,仅2~3d。后期仔鱼为器官发育、奇鳍条基本形成期,历时10d,平均全长从4.31mm增至8.97mm。稚鱼为器官分化完毕,奇偶鳍条分节、鳞被形成期,历时27~29d,长至平均全长27.79mm。早期幼鱼鳞被等发育完善,进入生长时期。仔鱼开口饵料为150~200μm轮虫,其摄饵大小与口宽呈正相关。15mm后稚鱼可驯饵摄食人工混合料。对仔、稚、幼鱼的生长测定结果显示,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5289t-0.7354(r2=0.9720),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0.8236e0.1267t(r2=0.9611),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曲线回归方程W=0.0045L3.2527,b=3.2527,属匀速生长型。采用池塘培水,添加外源饵料生物系列,稚鱼全长15mm时开始驯饵。2002-2005年共培育全长2.2~3.4cm早期幼鱼523.7万尾,仔鱼培育成15mm稚鱼的成活率为26.8%,培育成早期幼鱼的成活率为75.7%。  相似文献   

14.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DNA甲基化修饰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卵巢Cyp17a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卵巢发育成熟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取卵巢发育III、IV期的金钱鱼,以及投喂添加0(对照)、50、100μg/g雌二醇饲料30 d的2龄雌鱼,用MethPrimer软件分析其Cyp17a1基因CpG二核苷酸位点分布特征,并预测CpG岛;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以及投喂雌二醇个体卵巢中的Cyp17a1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yp17a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金钱鱼Cyp17a1翻译起始位点2 000 bp后无CpG岛,取第1外显子含有5个CpG位点(翻译起始位点后106、116、129、148和203 bp处)的区域用于DNA甲基化水平检测。金钱鱼III期卵巢Cyp17a1外显子1的DNA甲基化修饰水平显著高于IV期卵巢(P <0.05),与其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116、129和203 bp处DNA甲基化存在发育时期差异,但106和148 bp处差异不显著(P> 0.05)。投喂雌二醇后,金钱鱼卵巢C...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_∞、m_∞、t_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配合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按1.0×10~8、3.0×10~8、5.0×10~8cfu/g单独喷洒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两种菌,制作6种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10.66±0.09)g的健康军曹鱼幼鱼10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测定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和免疫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乳酸菌组幼鱼饵料系数降低(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显著高于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在3.0×10~8cfu/g乳酸杆菌添加组达到最大值;乳酸菌组的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和脂肪酶(LP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乳酸菌添加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醛(MA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以喷洒方式在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可显著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影响效果与添加量和添加乳酸菌种类有关,乳酸杆菌对军曹鱼的相关作用效果优于粪肠球菌,以3.0×10~8cfu/g乳酸杆菌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4 d。饥饿状态下,仔鱼生长与卵黄囊吸收密切相关,全长基本维持恒定,4日龄出现自残现象,但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仅为5%,高峰期出现在6日龄(油球即将完全吸收),可达85%,PNR期为7~8日龄;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 d,仔鱼初次摄食最佳投喂时间在5日龄左右。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中旬在珠海东澳岛进行管角螺冬季育苗实验,结果表明:在东澳岛11~12月,水温21~24℃,管角螺可以交配、繁殖;在水温16.5~24℃,需45~50 d完成胚胎发育;在水温17~20.5℃,稚螺7 d后能主动摄食投喂的鲜活幼贝饵料,此阶段稚螺壳高日增长0.417 mm,壳宽日增长0.17 mm,体质量日增长0.01 g;刚孵化稚螺厣封壳保水功能不强,耐干露能力较差,温度越高,露空时间越短;细砂底质条件下,稚螺的壳高、壳宽、体质量生长显著高于无底质组(p值<0.05),成活率(75%)也高于无底质组(65%);经过75 d海区网笼培育,稚螺壳高日增长0.236 mm,壳宽日增长0.124 mm,体质量日增长0.033 g,在自然海区培育条件下,稚螺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20.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共有浮游植物27属,隶属于5个门,其中硅藻门20属,绿藻门3属,蓝藻门2属,金藻门1属,甲藻门1属,角毛藻(Chaetocero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0.11~23.63 mg L-1之间,平均为3.72 mg L-1,细胞密度平均为1.324 7×104个L-1。流沙湾共有浮游动物1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多毛类和轮虫类各1种,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Tintinnopsis)、薄铃虫(Leprotintinnus),桡足类中的哲水蚤(Calanus),浮游幼体中的无节幼体(Nauplius);浮游动物生物量在0.08~7.24 mg L-1之间,平均为2.04 mg L-1,密度平均为8 186个L-1。水体交换能力差、大规模贝类养殖以及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流沙湾浮游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和月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