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发生的某些强震及中强震(MS>5.0)的波速比异常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地震的波速比异常的一些共同特征,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态、异常特征量(异常持续时间与异常幅度)和异常的统计分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波速比异常的特性与地震序列类型、震源深度及震源机制的关系,探索了波速比异常与波速异常间的关系.最后还指出了地震活动性与波速比异常的某种对应关系,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种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异常指数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海涛  曲延军  和锐 《内陆地震》2002,16(4):302-305
在单项地震前兆异常判据和预报指标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了单项异常指数计算公式 ,进而定义了综合异常指数 ,用于提取多种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群体特征。作为算例计算了新疆北天山乌苏地区 8种地震学参数的综合异常指数 ,结果表明两组地震前综合异常指数均出现了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部分4级和5级以上地震前地倾斜资料所出现的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统计了异常开始至发震时间、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异常量级及异常形态等,通过对典型震例的剖析得出了中强地震和远场强地震前的地倾斜短期异常特征。在地震前的短临阶段,异常的项数和异常量级急剧增加;震级不同,异常起始时间和发震的优势时段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1900-2000年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第7代IGRF模型,计算并绘制了1900-2000年(时间间隔为5a)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分布,计算和分析了各个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东亚正磁异常、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北美洲正磁异常是分布范围广、异常强度大的5个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是强度最大的磁异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正磁异常的强度位居第2位,90年代以后,非洲负磁异常的强度(绝对值)超过东亚正磁异常,成为第2大磁异常。磁异常强度增长最快的是非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非洲负磁异常是磁异常中心位置变化最快的两个磁异常。  相似文献   

5.
在重新分析了强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基础上,获得了如下一些见解: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存在完整的趋势、短期和短临等异常类型,但趋势异常普遍存在;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形态可能为缓慢稳定的变化,不一定存在诸如异常幅度变大、异常速度变快等;地壳形变异常不一定具有时空迁移或有序性等。  相似文献   

6.
牛安福 《地震学报》1998,20(4):403-408
讨论了地壳变形的非稳态过程模型及F异常综合检验的理论,给出了异常变形的定量参数与异常识别准则,并对数值模拟序列进行了异常检测.对多维地形变变化的结果也进行了异常综合检测实践,并讨论了AF异常与地震能累积释放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其检验结果表明,AF可以对多个含有高频和阶跃型等特征的复杂序列进行异常合成和异常程度的描述.所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张北-尚义地震宏观异常的震后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五洲  车用太 《地震地质》1998,20(2):88-188
根据对张北-尚义地震宏观异常的震后现场调查结果,统计了各类宏观异常的异常数量与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宏观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宏观异常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震短临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1976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和地下水位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下水位短临异常间的关系,假如把相距不超过70km的一组形变与水位异常称为一个异常对次,则有:①临震异常对次远远小于短期异常对次;无论是短期异常还是临震异常,形变异常开始时间大部分早于水位异常开始时间;②住短期异常过程中,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升、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升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不高;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降、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降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较高,且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降占优,在临震异常过程中,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升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升的;③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下水位短临异常的关系可表示为Y=a0x+a1,其中y和x分别为地下水位和地壳形变短临异常规测值。最后提出了判断短临前兆异常的新方法,即异常放大法。  相似文献   

9.
将新疆高精度钻孔应变仪10年来观测到的应变异常划分为趋势异常、短期异常、临震异常三类,并对这三种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地震三要素与应变异常参量关系密切,震级与异常量级、震中距有着确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郯庐断裂带及两侧的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江西等地区1966~2005年发生的24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从异常持续时间、空间分布、时空相关性、异常形态、幅度特征、异常种类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7级和6级地震中期异常最多,短期异常其次,临震异常最少。5级地震短期异常最多,其次是临震异常,中期异常最少;②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部分中期和短期地震前兆异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短期或临震异常;③异常发展具有准同步性,越临近发震,异常转折项目越多;④异常主要出现在震中距100km范围内,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中性,且震中距越小,异常台项比越高;⑤异常空间分布与构造走向比较一致,显示出与构造较好的相关性;⑥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⑦震级越大,同一观测手段的异常幅度相对越大;⑧流体学科异常最多,其次是形变、电磁;⑨不同学科的异常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为主,少数短临异常;⑩流体、形变和电磁学科较可靠异常数量均约为可靠异常的1倍。  相似文献   

11.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2.
西湖叶绿素a周年动态变化及藻类增长潜力试验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吴洁  钱天鸣  虞左明 《湖泊科学》2001,13(2):143-148
通过1999年1-12月对杭州西湖主要湖区叶绿素a含量及水量理化指标的逐月测定,分析了西湖主要湖区叶绿素a含量周年动态变经特征及各种环境生态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并对湖水进行了藻类增长潜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西湖主要湖区叶绿素a含量总体保持在同一水平,年变化在41.16-191.26mg/m^3之间,年均值为为99.98mg/m^3。叶绿素a妗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和初秋为高峰、冬季最低,水体总磷浓度与叶绿素a年周期动态变化一致,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水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西湖为典型的蓝藻型湖,叫氮年均值为2.08mg/L总磷年均值为0.121mg/L,N:P大于17,水体中磷对藻类增长的促进作用比氮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军龙  田勤俭  李峰  高站武  苏刚 《地震》2008,28(3):85-94
利用DGPS系统测量海南岛西部阶地, 绘制地质地貌综合剖面, 将西部阶地分为海成阶地和河流阶地两种。 其中海成地貌包括一条砂堤和四级阶地: 砂堤宽2~10 m, 高程约10 m, 形成于5 ka以来; 海成一级阶地发育较好, 阶地面高程21~22 m, 形成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之间; 海成二级阶地顶面高程约32 m左右, 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海成三级阶地较为发育, 阶地面高程40~42 m, 形成于121.8 ka; 海成四级阶地零星分布, 阶地面高程约57 m, 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河流阶地也可分出四级: 一级阶地高程约20 m, 局部发育, 形成于11.4 ka; 二级阶地高程约34 m, 形成于47.2 ka; 三级阶地高约50 m, 其基座顶面标高约41 m, 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 四级阶地高程约71 m, 基座面标高约60 m, 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这些阶地中均以二级最为发育。 晚更新世以来全区处于整体加速抬升的状态。 依据阶地面的综合剖面特征, 认为王五-文教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兰州—玛曲地区是印度板块北东向推挤引起青藏块体强烈变形的前缘区,该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对研究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给出了兰州—玛曲地区不同地点的现今地应力实测值的大小和方向.测量方法采用压磁应力解除法,测点分别布置在阿姨山、大水、尕海、玛艾以及清水.为系统研究本区及邻近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对已有应力实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及邻区几十米浅表部应力与其他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大小量值;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加大,但在不同构造单元,应力增加梯度有所不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上为北东向,不同构造单元上方向有所不同,鄂尔多斯地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河西走廊带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北北西—北东方向内变化,祁连山东南端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变化较大,西秦岭地块是现今地应力的一个过渡带,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由北侧的NE向逐渐转变为中部的EW向和南侧的SEE向.本文给出的结果与由GPS观测给出的该区域应变场分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兰州,曲靖和拉萨的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和IGS全球TEC数据,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2~3天多个电离层参量均出现异常增强现象,且主要出现于震中以南区域.其中foF1和foE于震前2天的正午在重庆出现最大约4.5%和9%的相对增加.foEs,h′F和hmF2出现多次异常增加,无明显规律性,h′F的异常增加主要出现在夜间.foF2和TEC在震前2~3天的午后至日落时段出现显著的异常增强.TEC在南半球磁共轭区也出现异常增强,且随时间推移具有向磁赤道漂移的趋势.foF2和TEC的震前异常现象很明显且具有独特规律性,作为地震电离层异常前兆参数是合适的.根据经验公式由电离层参量估算的可能与地震过程有关的F区异常电场的量级与Pulinets基于异常电场假说的理论模拟值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国际医用磁共振协会及其主办的国际会议情况,即InternationalSocietyforResonanceinMedicine-ISMRM。该协会代表了世界上医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最高水平,从第4次年会开始,会议在每年的4月份进行。本文作者参加了1997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和1998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年会。会议主要讨论的题目包括功能磁共成像(fMRI),结构磁共振成像(aMRI)波谱成像(MRI/S)和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协会方面关于诊断方法,显像增强剂技术,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其部件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进步等课题。推动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显然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和对疾病诊疗的需要,尤其对脑功能研究、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需要。但是磁共振成像目前在心脏、肺脏以至软骨方面的诊断已经有很大进步,在设备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方面的进步同样也是很快的。  相似文献   

17.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松建  陈为伟  郑师春 《地震》2010,30(1):82-89
根据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源深度资料, 统计分析了1998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福建及邻区ML≥1.0并有震源深度参数且观测精度为1类地震1431次。 采用0.4°×0.4°网格和以0.2°为滑动步长, 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 并绘制了平均深度等值线图。 分析结果表明: ①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总体上呈现东南深、 西北浅的特征, 东南沿海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大于14 km, 西北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小于10 km; ② 平均震源深度等值线展布大致呈NE向, 在福建南部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在沿NE向展布基础上, 还受到NW向断裂控制, 断裂构造通过的地区平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 ③ 福建地区地震动力成因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爽  张祖陆  孙媛媛 《湖泊科学》2013,25(2):236-242
本文利用SWAT模型结合实测数据,对南四湖流域2001-2010年年均非点源氮磷污染进行模拟,分析了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空间分布特征,计算各河流流域对南四湖湖区污染的贡献率,并对非点源氮磷污染严重的关键区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先模拟湖东和湖西的两个典型小流域的非点源氮磷污染,并将模型推及整个南四湖流域,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且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通过对比发现,湖东的模拟效果要好于湖西,一定程度上说明SWAT模型在起伏较大的地区能取得更高的精度.(2)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严重,几乎所有区域的氮负荷超标,40%以上的区域磷负荷超标严重.湖东非点源氮磷污染较湖西严重,其中洸府河流域是南四湖湖区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贡献者.(3)通过对径流量、泥沙负荷、氮负荷、磷负荷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氮负荷以溶解态为主,随径流进入水体;非点源磷负荷以吸附态为主,随泥沙进入水体.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着重归纳气候变化对湖库热力特性、冰期、溶解氧、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等方面的影响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潜在影响的区域差异,讨论现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对湖库物理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于气候变暖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较其他气候类型突出;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的影响效果具有两面性.通过分析各气候类型中气候变暖对磷水平的潜在影响差异表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湖库更可能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趋于富营养状态.在今后研究中,建议深入开展各气候类型中区域性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影响的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20.
The haemat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enzymological alterations produced on exposure of Channa punctatus to LC50 (11.2 mg/L) for 96 h and to a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1.12 mg/L) of cadmium (Cd2+) for 15, 30, 60, and 120 days have been studied. The fish were hypoglycemic and hypolactemic. The pyruvate content of blood and liver decreased in acute and all stages of chronic exposure except for 30 days wh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was recorded. Depletion was noted in the total protein and glycogen content of liver and muscle, and the level of lactate in liver in the two types of exposure. The levels of muscle lactate and pyruvate increased in both exposures. The activities of hexokinase, glucose-6-phosphatas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decreased in liver after 96 h and all stages of chronic exposure except 30 days. The activities of hexokinas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 muscle and glutamate-oxalacetate transaminase and glutamate-pyruvate transaminase in serum, liver, and muscles increased in all exposures. The activities of succinate and malate dehydrogenases in liver and muscles decreased after acute and all stages of chronic exposure.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 that glycolysis and gluconeogenesis were impaired in liver but glycolysis prevailed in muscle. Aerobic oxidation is adversely affected in metal exposed fish, while proteolysis w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