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5,61(4):6104967-6104967
<正>《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自2001年起,《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论评》均改版为大16开(210 mm×297 mm)。《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2006年起,《地质学报》(中文版)改为月刊。《地质论评》2014年起每期页码增加至236页。  相似文献   

2.
正《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三刊均为大16开(210 mm×297 mm)。现《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为月刊。《地质论评》 2016年起每期页码为256页。  相似文献   

3.
正《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三刊均为大16开(210 mm×297 mm)、现《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为月刊。《地质论评》2016年起每期页码为256页。  相似文献   

4.
正《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为月刊。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报》2006,80(12)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新技术、新方法及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并互登详细摘要,极少数论文可在两刊同时刊出。除非作者特别申明,编辑部有权根据专家和编委会意见,并征得作者同意,决定稿件最终登载于《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英文版)或《地质论评》。自2001年起,《地质学报》(中文版)和…  相似文献   

6.
《地质学报》2007,81(8)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新技术、新方法及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并互登详细摘要,极少数论文可在两刊同时刊出。除非作者特别申明,编辑部有权根据专家和编委会意见,并征得作者同意,决定稿件最终登载于《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英文版)或《地质论评》。自2001年起,《地质学报》(中文版)和…  相似文献   

7.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6,62(3):6203758-6203758
正《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三刊均为大16开(210 mm×297 mm)。现《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为月刊。《地质论评》2016年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6,62(6):62061614-62061614
正《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三刊均为大16开(210 mm×297 mm)。现《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为月刊。《地质论评》2016年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2006,52(6):792-792814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新技术、新方法及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并互登详细摘要,极少数论文可在两刊同时刊出。除非作者特别申明,编辑部有权根据专家和编委会意见,并征得作者同意,决定稿件最终登载于《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英文版)或《地质论评》。自2001年起,《地质学报》(中文版)和…  相似文献   

10.
《地质论评》2006,52(1)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新技术、新方法及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地质学报》(中文版)刊载《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文章的详细中文摘要;《地质学报》(英文版)以英文刊载《地质学报》(中文版)发表文章的标题和作者姓名。极少数论文可在两刊同时刊出。除非作者特别申明,编辑部有权根据专家和编委会…  相似文献   

11.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2,68(6):2218-2218
为完善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体系,建立学术和专业认可制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会员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推动地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在中国地质学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根据《中国地质学会章程》精神,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了会士制度。按照《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开展中国地质学会会士遴选工作的通知》规定,中国地质学会于2022年4月启动了首批会士遴选工作。经会士遴选委员会遴选和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四十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窦立荣等1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名单见附件)。  相似文献   

12.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2,68(6):2073-2074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工作,经公示和复议,决定授予浙江省湖州市红里山山水平原地质文化村等8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天津市蓟州区常州砂岩峰林地貌地质文化村等16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13.
华北克拉通是我国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最重要的分布区。近年来大量锆石定年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BIF形成于始太古代到古元古代早期,但主要为新太古代晚期(2.50~2.55Ga)。最重要的BIF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鞍本、冀东和鲁西地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是大规模BIF形成的重要条件。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BIF形成的构造环境还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为岛弧构造环境。BIF明显的时代专属性是地质和大气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地质遗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亚峰 《城市地质》2005,17(2):30-33
从介绍地质遗迹及地质遗迹旅游的概念入手,着重就新时期地质遗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思路和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丽娟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30-67040030
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始于民国。1913年地质调查所正式成立,直至1950年裁撤,30余年间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的大本营。1916年初,地质调查所重新改组为地质调查局,并在行政上直接隶属农商部。同年夏天,地质研究所学生毕业后入地质调查局工作,成为地质调查局主要成员。1916年底,地质调查局被裁撤,又恢复地质调查所,但此后工作形式与机构管理均与调查局时期无太大变化。地质调查局因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史料不多,以往著述着墨不多。本文以《农商公报》、《政府公报》及地质调查局相关原始材料为基础,考察地质调查局成立始末、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及早期进行的地质调查工作。认为地质调查局的成立是中国地质学者建立独立地质调查专门机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盘锦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包括沉降中心位置、沉降区面积、沉降量、沉降速率等,选取2013-2016年覆盖研究区的19期C波段Radasat-2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提取盘锦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和累积地面沉降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个沉降区:曙四联沉降区,面积约为43.6km^2,最大沉降速率为-151.49mm/a;龙王村沉降区,面积约为33.28km^2,最大沉降速率为-119.55mm/a。与2007-2009年的3期ASAR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得到的沉降区基本一致。通过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时序分析,累积沉降量和沉降区范围均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15年1月15—16日在北京召开了2014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进展评选会。对择优推荐的45个项目进行了汇报交流。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的3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并逐一进行了点评。本次评选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2014年度全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杨丽娟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192-67041197
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始于民国。1913年地质调查所正式成立,直至1950年裁撤,30余年间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的大本营。1916年初,地质调查所重新改组为地质调查局,并在行政上直接隶属农商部。同年夏天,地质研究所学生毕业后入地质调查局工作,成为地质调查局主要成员。1916年底,地质调查局被裁撤,又恢复地质调查所,但此后工作形式与机构管理均与调查局时期无太大变化。地质调查局因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史料不多,以往著述着墨不多。本文以《农商公报》、《政府公报》及地质调查局相关原始材料为基础,考察地质调查局成立始末、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及早期进行的地质调查工作。认为地质调查局的成立是中国地质学者建立独立地质调查专门机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代国标 《地质论评》2022,68(6):2088-2088
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一百周年,表彰一批在我国地质科技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 45 周岁以下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学会于 2022 年 2 月 22 日启动了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申报及推荐工作。“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20.
陈履安  周琦 《地质论评》2019,65(2):431-437
受黔东地区南华纪锰矿的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启示,在研究贵州典型汞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引入成矿过程。提出富含汞(包括气态汞)、还原硫、Cl^-的含矿—运矿流体与含汞围岩相互作用,进一步论证推断深部油气藏的圈闭体系和围岩都可能是汞的重要来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有油气(烃类)参与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是还原硫(H_2S、HS^-、S2-)的主要来源,而油气(烃类)在成矿作用中发挥了还原剂的重要作用。含矿的热流体(藏)渗漏或者喷溢,同时又溶解流经围岩中以辰砂、单质汞等形式存在的汞,转变为可溶解的汞—硫配合物而运移,在系统从封闭转为开放的构造作用下,气体组分逸失,在还原硫浓度m(S2-)降低、Eh升高、pH降低、压力和温度降低以及盐度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类比研究显示,贵州一些金、锑等金属矿床具有与此类汞矿床类似的成矿机理。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类(汞、金、锑)金属矿床的沉积—改造成因及作者提出的相关地球化学机理应当加以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