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89年至1999年10 a间在山西大同-阳高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评估、应急救灾及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指出,大同-阳高地震为我国开展震害评估、地震应急救灾、重建家园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989年至1999年10a间在山西大同一阳高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震害评估、应急救灾及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指出,大同一阳高地震为我国开展震害损失评估、地震应急救灾、重建家园及有关法规法律的制订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1989年1991年山西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预报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1年,山西发生了大同-阳高6.1、忻州5.1和大同-阳高5.8级3次5级以上地震(不含余震),有对大同-阳高2次地震普提出明确的中期预报意见。山西省地震局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对1991年1月29日忻州5.1级、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分别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期或临震预报,本文对这3次地震的预报过程做了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4.
1999年 11月 1日 ,在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 Ms5 .6地震。山西离石地震台依据该台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 ,震前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地震预报 ,为了探讨单台地震预报的方法 ,在该次短临预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差分法、滤波法、矢量法、形态分析法对观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处理 ,发现该台地倾斜震前异常反映较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指出 ,这对山西的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以中强震为主。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中强震前地下水位动态异常的形态,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由此建立了地震预报的指标,并用1989年10月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实例进行了其信度与预报效能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曹刚 《山西地震》1999,(3):57-59
根据大同--阳高地震后10a来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活动和预报的实况,叙述了大同--阳高地震后地震预报之得失。实践证明,大同--阳高地震不是山西带将要开始地活动的重要标志,而应是华北地区进行第4个活动期等8幕的信号。预示今后数年内华北地区仍将可能发生数次中强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7.
对大同—阳高地震及其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文 《地震》1994,(3):78-84
本文总结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及震情监视过程中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取得的预报结果。在1988年度的山西省地震趋势专题研究报告中,选取华地区1966-1987年Ms≥6.0、1975-1987年5.0≤Ms<6.0以及1989年10月26日前的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建立了预报未来地震发震时刻的模型,并对几种衡量模型精度的指标进行了计算,预测结果表明:对大同-阳高Ms6.1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和震后势判断均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9.
197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连续发生了1976年和林格尔6.2、巴音木仁6.2、1979年五原6.0、1996年包头6.4级等地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已经成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新的主体活动区域,回顾40多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经历,收获更多的是教训和遗憾。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孕育、发展、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内蒙古40多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坚持经验预报和物理预报两条腿走路,经验预报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内在的科学价值,坚定地震预报的理想和信念,坚持不懈地探索,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难题最终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要综述了近30年来四川地震监测、科研和预报工作的进展。观测台网从无到有,由疏到密,从“土”到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获得地震地质、观测系统研制和建设、地震学和地震预报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10次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其中6级以上地震预报成功6次。经统计,四川地区实现6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比例0.43;川、滇两省区5.5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实现比例0.39,均远高于这一时期世界其他有监测预报能力地区的地震预报水平。同时也指出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