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气候概况 秋季季平均气温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秋初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变幅较大,局部地区初霜冻偏早,其余大部地区初霜冻偏晚;降水全区大部地区偏少,部分地区出现秋早;前期气候灾害多于后期,大风偏少,光照充足。  相似文献   

2.
河南光、温、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河南省117个站1971-2000年整编资料和1961-1990年整编资料做比较,分析了河南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冬,春,秋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降水量偏少;夏季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四季和年日照时数普遍偏少。  相似文献   

3.
张玲 《气象》1997,23(5):58-61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北方地区雨雪明显偏少—1997年2月—张玲(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偏弱,国内大部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南方西南暖湿气流比较活跃,淮河以南大部地区的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少;除新疆大部、东北...  相似文献   

4.
2018年主汛期我国平均降水量为65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95.0 mm。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总体特征。其中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8成, 江淮地区梅雨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8成,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8成,局地偏多2倍以上。除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外,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开始时间均较常年偏晚。2018年主汛期全国平均降水日数71.29d,较常年偏少12.67d。共出现暴雨5229 站日,较常年偏少280站日。华南前汛期降水阶段性明显,中前期冷空气较弱,副高异常偏强是降水偏少的重要原因,后期南海季风爆发,水汽条件明显改善,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增大,降水明显增强;江淮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辐散抽吸的动力条件以及低层水汽辐合均较常年同期偏弱,是梅雨期降雨强度整体偏弱、梅期偏短的重要原因。华北雨季期间,东北亚稳定维持着一个异常反气旋环流,在中纬度地区形成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华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汛期全国共出现3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偏少,全国暴雨站日也较常年同期略偏少。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年和历年牧业区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牧草的生育及产量状况对照分析:2002年春季,青海省牧业区气象条件及土壤墒情好于往年,牧草长势普遍较好;夏季前期(6月一7月中旬)降水基本正常、气温偏高、雨热配合较好,对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后期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土壤失墒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轻一中度旱情;秋季(9一11月),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黄枯期较历年平均日期提前了1—10d;8月下旬,青海省牧业区各地牧草产量稍高于去年及历年平均值,属平偏丰,气候年景较为有利于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变暖,旱涝异常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为增进对旱涝异常转换事件的认识,提高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预测水平,利用1979—2020年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逐月降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以及NCEP/NCAR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建立旱涝转换指数,对西北地区东部春、夏季旱涝转换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并围绕大西洋SST异常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旱转涝年,春季极涡偏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偏深,西北地区东部受西北干冷气流控制,降水易偏少;夏季上游低值系统活跃,南亚高压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西北地区东部受副热带高压和上游低槽系统共同影响,且有暖湿气流,降水易偏多,涝转旱年情况相反。上年冬季至当年夏季,大西洋类“三极子”型的SST异常是造成季节间降水明显差异的关键因子,旱转涝年春季大西洋类“三极子”负位相的SST状态激发出一支纬向型遥相关波列,经欧洲中西部、巴尔喀什湖地区东传至我国东北至日本海一带,此时中高纬环流形势有利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少;夏季SST异常激发的波列强度减弱、位置西移,中高纬关键环流系统的...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2003年气候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气象》2004,24(1):60-63
2003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除巴中偏低外,全省普遍偏高,其中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背部和成都市区偏高幅度位居1971年以业第一或第二位;年降水量盆地本部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偏少,省内其它地方偏多。年内冬春两季显著偏暖,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份,气象灾害以夏旱最为明显,为较重年;伏旱、秋绵雨、大风气象灾害较轻;春旰、暴雨、洪涝气象灾害为一般年份,虽然暴雨偏少偏弱,但局地暴雨洪涝灾害,强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较重。  相似文献   

8.
两类El一Nino事件对佛山气候影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佛山市1957年一2000年的气候资料,初步探讨了佛山市气候因子与两类El-Nino事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两类El-Nino事件对佛山市气候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第1类El-Nino事件使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偏少,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不含热带低压)数量偏少,初次登陆时间偏迟,末次登陆时间偏早;第Ⅱ类使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偏多,但对应年份的热带气旋无明显异常。第1类El-N5no事件对佛山市气温变化影响不大;第Ⅱ类El-Nino事件则有明显影响,它使夏季偏凉、冬季偏暖。  相似文献   

9.
2003年11~12月,新疆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北疆各地气温偏低,导致北疆大部地区入冬期提早;南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11月北疆大部地区和南疆西部偏多,12月全疆大部地区偏少。11月份,由于天气过程多而强,造成北疆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低、降水偏多、积雪偏厚,有利于冬麦的冬前生长及安全越冬,同时为牲畜提供了较充足的水源,对牲畜越冬有利。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1~12月份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11月份偏高,12月份正常;降水北疆偏少,南疆分布不均,积雪偏薄。1.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11月份,月平均气温,全疆除巴音布鲁克较常年偏低43℃外,其余地区均为偏高趋势;北疆尤为突出,大部地区偏高1.4~、7℃,其中富蕴偏高已5℃。居全疆之冠;南疆除库尔勒、喀什、且未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区偏高06~1.6℃。月降水量,全疆除哈密、博乐、阿拉山口偏多外,其余地区为偏少趋势。北疆北部偏少3~8成,北疆西部偏少5~8成,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大部偏少l~5成;南疆除哈密异常偏多5.3倍外,其余地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北极海冰面积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高度场、风场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资料,探讨秋季区域海冰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东西伯利亚海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及东亚冬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秋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偏少),相应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秋季该海区海冰面积偏大(偏小),相应冬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偏高)。  相似文献   

12.
李川  芮景新 《四川气象》1996,16(3):6-10
1995年,我省大部地区降水比较调和均匀,年总降水量盆地大部正常或略偏少,仅 中部南充,遂宁-带偏少2-3成,干旱较严重,而川西高原的康寂地区偏多2成,造成局地严重洪灾害。本年度的干旱特点;以夏旱为主,夏旱面宽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与历年相比仍属一般夏旱年;春旱一般,伏旱轻而偏迟,具有伏秋连旱的特点。本年度的洪涝灾害具有偏晚发生,次数少而局地强度大的特点,8月9-12日、23-24日两次大暴雨过程,致  相似文献   

13.
殷明  肖子牛  李崇银  葛耀明  贾亦君 《气象》2016,42(9):1069-1078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AKn~D〗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AKn~D〗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AKn~D〗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AKn~D〗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AKn~D〗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AKn~D〗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AKn~D〗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气候成因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从2007年8月持续到2008年5月的拉尼娜事件,是强降水的主要气候诱因,在其影响下,西太平洋暖池一带热带对流活跃,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向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雨带滞留华南;南海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为强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2)去冬今春南极海冰面积偏大和青藏高原南部积雪偏少,有利于增强夏季风环流。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南省1969—2008年观测资料,对海南雾的时空分布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观测的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海南雾日数变化的成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雾日数在中部山区出现最多,其次是北部地区,南半部沿海地区则极少有雾出现;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年雾日数呈减少趋势;最低气温升高是引起雾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雾日数的减少与相对湿度的减小也是一致的;秋冬和初春季节夜间气温低,有利于雾的形成;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则生成的雾越多;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850hPa大陆高压偏弱,偏少年份偏强;雾日数显著偏多年份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范围偏小,偏少年份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气象》2016,(9)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研究了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TC)的活动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造成2015年TC活动的大气环流特征。强El Nio年上半年TC生成偏多,台风活跃季(6—10月)TC生成偏少,登陆我国TC偏少,TC的生成位置较偏东南,并且台风路径多发生向东北的偏转。2015年生成的TC符合这一规律。El Nio成熟前赤道西太平洋存在大面积的西风异常,同时El Nio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2015年台风季TC数量偏少。强El Nio年台风不但整体强度偏强,个体台风的强度也偏强,这是由于强El Nio年的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偏小,有利于TC活动的加强。强El Nio年西北太平洋东南部生成的TC偏多,并且强度偏大;东北部生成的TC偏少。2015年的TC活动特征符合上述规律,生成于我国南海的TC个数少、强度偏小。从路径上来看,2015年台风路径多呈抛物线型,发生了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进入我国南海的TC明显偏少,这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东,西北太平洋上空500 hPa异常的西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前汛期(4~6月),我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3.2%。前汛期主要气候特点表现在:4月降水异常偏多71.4%,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龙舟水明显偏少,强对流天气频发,热带气旋影响偏早、总体灾情轻。大气环流仍然表现为对前期结束的拉尼娜事件的滞后响应,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面积偏小、西伸脊点偏东,有利于北方弱冷空气南下与异常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地区汇合,是前汛期内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0—2020年哈密市6个气象站降雪观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哈密市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降雪异常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市降雪中部多南北少,降雪日数12月最多,降雪量11月最多;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主要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减少;降雪以小雪为主,大雪以上量级降雪较少。降雪偏多时,高层偏西急流增强,急流区北扩,中层伊朗副高加强北抬,极锋锋区南压,脊前低槽南下东移;低层风速增大,出现风向辐合和气旋性切变,地面锋面气旋加强,水汽输送增大,低层水汽含量多。降雪偏少时,高层急流偏弱,急流轴南移,中层西风气流控制,极锋锋区偏北,新疆脊东移,冷空气偏北,低层风速辐散增强,北方气旋偏北偏弱,水汽输送量小,水汽含量也少。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科院大气所的IAP AGCM-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在存在和没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下,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后者东亚地区西南季风的爆发偏晚,南海夏季风增强,此时我国大陆降水偏多;而前者西南季风的爆发将更偏晚,南海夏季风减弱,此时华北降水偏少;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印度洋偶极子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我国共出现了11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4次、强沙尘暴1次,是沙尘天气频次明显偏少、强度明显偏弱、影响范围明显偏小的一年.春季(3~5月)的沙尘天气过程明显少于近6年的平均值,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远少于2000、2001和2002年,该季累计出现的沙尘天气、沙尘暴总站日数较2000~2005年同期平均水平偏少4~7成,创近6年的最低值.分析表明,2004/2005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雨雪偏多,地表积雪偏多,土壤表层湿度偏大,是导致2005年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强度偏弱的主要原因.此外,冬末春初北方气温偏低,土壤解冻晚,延迟了沙尘天气的发生,造成早春沙尘天气显著偏少,沙尘多发期偏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