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形降水试验和背风回流降水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子良 《气象》2006,32(5):10-1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模式)研究了湿气流过山脉地形和地形降水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形降水是水汽、气流和地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小山脉地形降水主要发生在山脉的迎风坡,表现出典型的迎风降水和背风雨影特征。而回流降水天气是湿气流过大的山脉地形的产物,大的山脉地形有利于风切变临界层的产生,地形降水并不只是简单的上坡降水,还有背风回流和背风波降水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广东省1967—2018年气象观测站和2003—2018年自动监测站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粤东暴雨中心降水气候统计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根据年降水量≥1 800 mm且年强降水日≥8.0 d的标准,粤东暴雨中心的范围为莲花山脉附近的惠州惠东,汕尾全市和揭阳市揭西、惠来、普宁以及汕头市潮南,区域内易出现极端强降水;粤东暴雨中心降水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降水量和强降水日分别占全年的84.3%和90.0%,且前汛期略多于后汛期。月变化为单峰型分布,年变化总体趋势较为平稳;粤东暴雨中心的形成与莲花山山脉及附近地形和海陆分布息息相关,在有利的大气环流配置下,当低空暖湿急流在粤东沿海脉冲、辐合时,易在莲花山山脉附近出现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3.
华南季风槽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EC再分析资料(2.5 °×2.5 °)及华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1—2011年的5—9月14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过程与华南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南海季风槽活动于5—9月,年平均3.6次及19.8天,一次季风槽活动的天数平均为5.4天;(2) 季风槽暴雨落区存在两个主中心和一个次中心,主中心分别位于广东和广西沿海,次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3) 南海季风槽可划分为西南季风扰动型和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辐合扰动型两类;(4) 区域性以上暴雨过程与不明显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共同点是环流系统配置相似,不同点是环流系统位置、强度及干湿特征存在差异;(5) 利用这些特征差异按类归纳,建立两类季风槽暴雨预报着眼点,可作为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判别华南是否出现区域性以上季风槽暴雨过程的参考依据,为华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提供基本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黄明策 《广西气象》2006,27(3):9-13
利用1970-2004年广西89个测站逐12h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广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年均暴雨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暴雨中心区主要位于山脉的迎风坡,地形的强迫作用对暴雨有增幅效应。年均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与年均暴雨量的分布相一致,但不同的季节年均暴雨日数其地域分布有明显差异。暴雨的日变化具有桂西北夜间暴雨濒数较白昼高,而桂东南则相反的分布特点。广西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为1~2d,约占94%,3d以上的强过程只在5~8月份出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82 ̄1991年10年夏季(6 ̄8月)许昌市由深入大陆的台风低压(含台风倒槽和东风波等热带系统)影响而产生的14次中雨以上降雨过程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的综合分析,总结了此型降水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云系特征,指出了该型降水的特点、产生较大降水的条件及大 ̄暴雨的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指标,为夏季本市台风低压、台风倒槽和东风波影响而产生的降水预报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次鄂西地区暴雨过程中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WRF模式中提供的不同平滑地形方案对2007年5月30-31日发生在湖北西部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WRF模式进行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平滑方案与降水的时空分布有很大的相关性,地形越接近实际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越接近实况;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强度及落区影响较大,随着山脉地形高度的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2个降水中心带有远离山脉的趋势,当山脉高度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又有靠近山脉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2021年8月8日遵义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中芙蓉江上游局地特大暴雨成因及地形的影响作用,该文利用探空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常规诊断方法对此次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受地形影响,强降雨集中发生在芙蓉江上游峡谷内,200 mm以上的降雨发生在峡谷左侧山脉上,100 mm以上的降雨发生在峡谷底部。(2)副高控制及南北两支水汽输送在遵义上空汇聚,形成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低层及地面锋区南压触发对流,夜间副高增强使低层系统长时间维持,导致区域性暴雨产生。(3)中心强度在55~60 dBz的低质心降水回波带长时间维持少动是造成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峡谷左侧山脉上的回波单体发展旺盛,回波顶高在15 km以上,具有悬垂结构及小尺度辐合区。能量耗尽后峡谷内中心强度在55 dBz的低质心降水回波发展导致峡谷底部出现大暴雨天气。(4)大气不稳定性最强时,系统长时间维持导致南北两股气流汇入峡谷中产生狭管效应,峡谷深处出现小尺度气旋性环流使对流增强,由此引发峡谷山脉上特大暴雨。不稳定能量耗散后,冷空气越过山脉叠加在峡谷底部暖空气之上,使大气...  相似文献   

8.
通山位于鄂东南,境内山丘盆地交错,岭谷平行相间。自南向北地势由高到低,两条山脉横穿东西,其中南部为幕阜山脉,北部为大幕山脉。幕阜山脉平均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主峰在通山南面的老鸦尖,高达1656米。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使得这里雨量充沛,暴雨灾害频繁,九宫山的年平均降雨量多达1976毫米,主要降水集中在5—6月。因此,做好汛期暴雨预报服务具有很大意义。 暴雨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它发生在特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由持续发展的中小尺度系统造成。如何进一步做好县站的暴雨预报,我们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我国台、闽、浙、赣、湘、粤、桂、黔等八省(区)的2006年第4号登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湘南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冷涡、西风带长波和副高的强度、位置等因素决定了碧利斯的移动路径;登陆前和登陆后的卫星云图存在明显差异;能量高值中心有吸引低压中心的表现;西风带系统、副高、青藏高压的准静止性影响强降水系统长时间原地少动,导致湘南暴雨灾害的发生;强盛的东亚西南季风为暴雨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低压倒槽辐合、辐散特性与东风波Ⅱ型相类似;物理量分析表明热带低压暴雨与西风带暴雨存在较明显的异同;湘南地处罗霄山脉与南岭的交界处,迎风波和喇叭口地形增雨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果军  王尔礼 《广西气象》2007,28(A02):18-20,34
对影响我国台、闽、浙、赣、湘、粤、桂、黔等八省(区)的2006年第4号登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湘南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冷涡、西风带长波和副高的强度、位置等因素决定了碧利斯的移动路径;登陆前和登陆后的卫星云图存在明显差异;能量高值中心有吸引低压中心的表现;西风带系统、副高、青藏高压的准静止性影响强降水系统长时间原地少动,导致湘南暴雨灾害的发生;强盛的东亚西南季风为暴雨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低压倒槽辐合、辐散特性与东风波Ⅱ型相类似;物理量分析表明热带低压暴雨与西风带暴雨存在较明显的异同;湘南地处罗霄山脉与南岭的交界处,迎风波和喇叭口地形增雨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华南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利用华南地区26站1958-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变化趋势都呈略减少的特征,都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长期演变特征;华南的暴雨近50%集中发生在前汛期,其中又以福建与广东的西北部为甚,华南的西南部较小;华南前汛期的降水有近40%为暴雨,多年平均暴雨百分率的大值中心在广东沿海地区,最大可达44%,有两个小值中心,它们分别位于广西广东西部和福建,最小只有26%。  相似文献   

12.
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0年7月份逐日1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和平均风场的资料与同期降水资料,分析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按降水规律将我国南方划分为两个区:东区,南区。在发生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当南亚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时,东区的暴雨总量增多,当中心位于伊朗高原上空时,暴雨总量有所减少。而南区则正相反,当南亚高压位于伊朗高原附近上空时,南区暴雨总量偏多,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时,暴雨总量则偏少。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迎风坡降水云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MM5模式对太行山迎风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太行山迎风坡降水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及山脉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过程既有太行山地形作用造成的暖云降水又包含汽、水、冰混合的冷云降水,当冰相粒子与液态水的中心上下接近垂直时,1 h降水量最大;地形对于降水增幅作用较大,低层东风遇太行山阻挡辐合抬升形成地形雨;地形造成的弱垂直运动将影响高层上升强度,进而改变水汽分布,并通过微物理过程使得水汽发生相变,该个例中垂直上升运动使得雪和霰相粒子迅速增长,从而导致雨滴增大并克服重力作用下降,在下落过程中捕获低层地形云中水滴变成更大雨滴降落;而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对物理量场有一个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0~2004年广西89个测站逐12h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广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年均暴雨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暴雨中心区主要位于山脉的迎风坡,地形的强迫作用对暴雨有增幅效应。年均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与年均暴雨量的分布相一致,但不同的季节年均暴雨日数其地域分布有明显差异。暴雨的日变化具有桂西北夜间暴雨濒数较白昼高,而桂东南则相反的分布特点。广西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为1~2d,约占94%,3d以上的强过程只在5~8月份出现。  相似文献   

15.
袁育枝 《气象》1979,5(10):34-36
地表状况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十分明显。河北省山地主要属于太行山和燕山两系,成弧状分布。省内多雨带及暴雨中心基本上依山脉走向分布,强烈表现出山地对降水的作用。 山地对降水形成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第一,山地能产生局地环流,山谷风即是明显的例子。第二,气流遇到山脉被抬升。因此在暖湿气流盛行方向的迎风坡上,形成雨坡。背风坡则由于到达此处的气流的水汽含量已迅速减少,加上气流下沉的焚风效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地形对一次河北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MM5模式对2000年7月5日河北省中南部的暴雨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探讨了太行山脉对于河北省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分布在太行山东部迎风坡上,且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在高分辨率模式模拟中,地形资料越精细,对迎风坡地形暴雨特征模拟能力越好.本次个例中低层东风越大,造成的迎风坡降水越强.近地面层受地形影响,气流表现为局地环流特征,随山脉的起伏,各物理场均有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大气探测     
大气探测南阳市降水电导率特征纯净水的电导率K很小,为2μS/cm;水中电解质含量越多,K值越大。由此可利用降水的K值大小来判断降水中电解质含量的多少。K值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降水受污染程度的高低。因此,K值的观测对研究大气污染有一定的价值。1南阳市...  相似文献   

18.
2010—2016年江西省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超  谌芸  朱克云  单九生  曾智琳 《气象》2019,45(9):1238-1247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江西省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OF将降水场划分为5个区域:赣北南部(Ⅰ区),抚州市及赣州中部(Ⅱ区),赣北北部(Ⅲ区),赣南南部、北部(Ⅳ区)以及赣中西部(Ⅴ区)。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山地及河谷附近,分别为湘赣交界罗霄山脉东侧、武夷山西侧、信江河谷、乐安河谷和昌江河谷。河谷附近短时强降水频次以昌江河谷最高(16.9次/a),山地附近最高在罗霄山脉东侧(12.6次/a),极端短时强降水分别位于上饶市东北部山区(3.7次/a)及九岭山南侧的锦江河谷(3.3次/a)。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月第3候,6、7月第3~4候以及8月第2~3候。Ⅳ、Ⅴ区具有单峰型的日变化特征;Ⅰ、Ⅱ、Ⅲ区具有双峰型的日变化特征。主峰基本集中在下午17时;次峰在上午08—10时。短时强降水对暴雨贡献率基本在40%以上,Ⅰ、Ⅱ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将近一半是由短时强降水贡献的。信江河谷是暴雨雨量中心,但并不是短时强降水雨量中心;昌江河谷与武夷山西麓既是暴雨中心也是短时强降水中心。  相似文献   

19.
0103号和0104号台风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和位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螺旋度和位涡对0103号和0104号台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位于正螺旋中心右侧,当负螺旋度转为正螺旋度并增加时,将出现台风低涡暴雨,当螺旋度减小并由正转负时,暴雨也趋于结束;正螺旋度中心位于登陆台风移动路径的前方。台风中心上空对应正的干位涡(PV)大值中心,而湿位涡(MPV)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700HPA以下MPV为负,700HPA以上MPV为正;台风低涡暴雨位于正负MPV2中心之间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北地区的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RegCM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96年夏季华北地区雨带位置及主要降水过程,对3次典型暴雨过程中暴雨中心的落区及位置移动均有较好的表现,不足的是模拟的降水量偏大.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天气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对于不同型态的暴雨过程,地形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对于太行山区型暴雨,太行山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增加,而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两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回流型暴雨,降水系统从东北地区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低层气流主要为偏东型气流,地形的存在对于降水系统的西移速度及降水落区均有重要影响,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东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东移型暴雨,降水从太行山南麓向东北方向移动,太行山脉对于环流形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而仅影响降水强度,对降水位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