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邱桃  张士锋  贤雯 《地理研究》2021,40(5):1421-1431
在全球变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南半岛水资源及未来社会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特征广受关注,但该区域缺乏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性研究,急需开展相应的工作。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利用基于GIS的流域地形划分方法对中南半岛水资源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南半岛水资源区可划分为7个水资源一级区、17个水资源二级区和138个水资源三级区。其中7个水资源一级区均为国际流域,中南半岛流域管理需要各国的协力配合与统筹规划。② 水资源三级分区中山区单元有87个,面积约为115.412 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0%。平原单元51个,面积约为77.915 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的40%。山区与平原面积之比为1.48,山区单元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中上游,平原单元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以及沿海地区。研究结果可以服务于中南半岛五国水资源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区域内国际河流的科学调控与利益共享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3.
哈密——一个典型的地下水补给型荒漠绿洲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绿洲及其所在荒漠盆地平原与周边山地共同构建的哈密盆地地域系统,是我国干旱区典型的以地下水资源为主,而发育和不断扩大的荒漠绿洲区。盆地内独具一格的水循环系统,表现出水资源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和转化。由于荒漠盆地平原系统不产生径流,从山地进入荒漠盆地平原的水流就成为难一的水源。在哈密盆地河水出口后,即进入透水性强,粗粒松散的冲洪积扇,成为盆地平原地下水的形成区。潜水在冲—洪积扇缘溢出地面形成泉水,进而构成泉水河。冲—洪积扇积缘地带、地表平缓,土层深厚,发育成绿洲。盆地绿洲资源沿冲—洪积扇绿呈一字线,分80多个小的个体,散布于盆地的中央,将盆地黑戈壁与灰荒漠分为两半。  相似文献   

4.
近50 a来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与流域集成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黑河流域器测水文等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黑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区——上游山区水资源变化的历史背景和趋势、平原绿洲-荒漠耗水区3个循环带水资源时空变化及区域耗水特征,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变化下的流域中下游水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过程中的水问题,探讨了解决内陆河流域水问题的水资源集成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承载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因工农业用水主要在平原地区,现对进入平原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计分析。1.1 地表水资源根据水资源的成因、特性和利用难易程度,地表水大致可分为容易利用,难于利用和极难利用三种情况.1.1.1 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指较大的河流,河川径流量相对较大,年内变化较稳定,多年变化较小,并已兴建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基本符合以上条件的河流有: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托托河、精河、阿卡尔河、大河沿子河和博河。其径流量见表1.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吴凯  许越先 《地理学报》1997,52(2):114-122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本区人均、公顷平均水资源量均仅及全国平均值的29%;耕地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增加94.28kg/hm2,总产增加20.50×108kg。文中阐述了四大类型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诸如山前平原区的水污染与浅层地下水超采,海河低平原区饮水型氟中毒、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黄淮平原区的渍害和滨海平原区的黄河断流和海水入侵等。针对上述水环境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可供有关省(市)、地(市)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成 《地理研究》1990,9(2):51-57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是中国干旱区水文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按山区和平原两部分阐明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特点,并对水资源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8.
平原地区通过河道建闸、打机井和开挖深渠,是促进“四水”转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豫东周口地区的多年实践为例,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建立“大闸、深渠、浅井”体系,对科学调度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会议题:透视湿地科学及其所有主要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球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综述湿地科学的相关信息。大会主题:①Frank Rijsberman主持,主要涉及:洪水管理与自然恢复的结合——条件和需求;基于科学的大河的洪泛平原的管理;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中作为水需求实体的湿地的环境流需求分析;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湿地地下水-地表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扩大、水质恶化、海水入侵等。恢复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海河流域地貌单元将海河流域划分为3种类型:山前倾斜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并确定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的生态水位。最后提出了恢复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新疆修建了许多平原水库。对于平原水库的利弊,自开始兴建起,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回顾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平原水库是符合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的,对发展生产起过、并将继续起着促进作用。当然平原水库,毕竟有其不足之处,今后兴建水库的重点将转向山区。但现有平原水库,在生产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仍不可忽视。研究平原水库,改善管理运用,合理利用水资源,仍是生产中非常有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近年来在阿克苏上游水库作蒸发试验所得的资料,对上游水库水面蒸发量,作一初步估算,以供探讨这一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质时期及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变化引起水文条件及河流水系变迁是导致地下水变化并由此造成绿洲演化的主导因素。百年尺度的气温波动不足以引起水资源状况明显的变化,人类活动是近几十年导致区域地下水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天然河道人工渠系化,平原水库建设以及枢纽工程上移,加速和促进了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再分配,从而引起了地下水空间补给变化。山前砾石戈壁倾斜平原的补给量不断减少,而人工绿洲区地下水补给量则随地表引水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同时以天然河道渗漏补给为主转向以渠系、田间入渗为主。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河西走廊受地质构造、气候等条件影响,区内水资源形成与演化有特殊规律性,河流出山口进入走廊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多次重复转化,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导致区内水资源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分析研究了河西走廊河流—含水层系统的特征,探讨了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据统计,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供开发利用的河川径流资源约为140KM~3,山前平原地区还有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11KM~3,流出境外的河川径流资源为56.5KM~3,目前状况区内总用水量已达62.6KM~3。从现状分析,水资源利用已进入紧缺状态,因此从现在起,水资源利用不仅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保护和改善环境。为此建议采取协调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建设和优化绿洲生态系统,开展节水,保障区内生态林草和人工造林用。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差异较大。在低地平原河网较密集,并从北向南逐步递减,东部山区降水丰富,河流分布也较多。常年大型河流多分布在边远地区,中部则多为季节性河流。在开发利用方面,该国引水量主要来自河流等地表水,农业用水占据了总用水量中的绝大部分,是影响全国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地表水过度开发、耕地面积增加、浪费等自然与人为因素,哈萨克斯坦存在着水资源供应相对紧张、局部水体面积缩小、污染状况严重以及与跨境水资源分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平原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都比较丰富,土地广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然而,本区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濒繁,严重地限制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解决平原地区农业问题。加强林业生产。就成为改变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面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内陆平原水资源主要的赋存形式是河流-含水层系统。无论是开发利用河水,还是开采地下水,都将引起区域性的水文效应——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动、泉水衰竭和水质恶化。在水资源开发条件下,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之间的水源分配是彼长此消的,防止生态环境退化的要义在于:从宏观上合理配置水源,并可靠地预测其可能引起的区域水文效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周侃  樊杰  王亚飞  李九一 《地理科学》2019,39(2):232-241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在区域尺度水资源超载状态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栅格尺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阐释了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口经济要素的空间关系,并提出空间规划与发展路径指引。干旱半干旱区栅格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案例实证研究与校验表明: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为空间规划与管制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撑;西海固地区栅格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5个等级,强和较强等级区主要位于清水河河谷平原,是黄河扬水灌区与地下水资源富集区的叠加区域,较弱和弱等级区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六盘山及其余脉山地区。在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空间开发指引,建立“节流为主、开源为辅”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助于构建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人口产业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灌溉农业,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为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目前已建水库480多座,其中平原水库400余座,蓄水量达40多亿m~3占全部水库蓄水量的80%左右.由于平原水库的库址大都在洪积扇下部或冲积平原上,其地势平坦,坡降很小,具有库盘大、水位浅、泥沙淤积快的特点,蓄水能力趋于逐年减少.为了解这一变化,掌握它们的蓄水情况.过  相似文献   

20.
水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工农业生产须臾离不开的重要资源和条件。但至今很多人对水的基本规律并不真正了解。以致对水资源施行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肆意污染,引起世界性的“水荒”,在干旱半干旱国家和地区尤为突出。我国黄淮海平原是一个天然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地区,近十多年来,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人口增长,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在黄河以北的冀鲁豫平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工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限制性因素。有些地方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