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景电二期灌区土地沙漠化特征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辉  刘千枝 《中国沙漠》1996,16(1):50-54
景电二期灌区总面积71133hm2,土地沙漠化和风沙危害是灌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该区土地沙漠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沙漠化危害综合分析,提出治理和控制沙漠化土地措施有:1)恢复和建立保护性植被体系,2)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扩大灌溉面积,3)提高土壤肥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万亩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地调查采样及地积累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对广州市万亩果园土壤的重金属(Cd、Pb、Cu、Zn)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万亩果园土壤中Cd、Cu污染不容忽视,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Cu、Zn次之,Pb污染较少;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分的不同等级保护区中,针对研究区域,一级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32,属较清洁(警戒线)等级,二级保护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792,属轻度污染等级,其中Cd为主要污染物,其次是Cu;三级保护区Cd污染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高达6.390,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4.699,属于重污染等级.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增加,万亩果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Cd递增,Cu、Zn递减,Pb先增后减的规律;一级保护区以农业污染源为主,二级保护区农业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并存,三级保护区以工业污染源为主.通过在轻污染区添加石灰、羟基磷灰石等化学修复剂,在重污染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清洁生产,防止土壤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研究区,利用TM/OLI影像、ASTER GDEM和景观变化驱动因子数据,在Arc GIS和IDRISI Selva软件支持下,建立Ann-Markov-CA复合模型,分析了1992-2014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潜力,对2021年、2028年景观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近22年,交通运输、果园、城乡人居及工矿景观增加显著,分别增加329%、184%、125%,农田、森林、水体景观减少明显,分别减少67.85%、59.94%、41.00%;主要景观均发生频繁转入转出,其中农田向果园、森林向果园、农田向城乡人居及工矿的转化最明显。参与景观变化潜力预测驱动因子越多其预测准确率不一定越高,需根据预测准确率选择恰当驱动因子组合进行变化潜力模拟。未来14年,大部分景观保持原有变化趋势,但变化剧烈程度逐渐减弱。过去14年(2000-2014年)和未来14年(2014-2028年),农田、森林景观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成为其他景观增加的稳定补给源。因此,遏制农田、森林景观无节制缩减,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实现地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沟壑区苹果基地退果还耕的生态水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福红  蒋卫国  黄明斌 《地理研究》2010,29(10):1863-1869
近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许多果园已经退化,需要重新退果还耕,但其生态水分效应尚不明了。以陕西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典型果园为对象,选取了盛果期果园、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等3种土地利用方式,分析1986、2002和2009年三期土壤水分数据,研究退化果园还耕的生态水分效应。结果表明: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的平均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显著高于同期的盛果期果园。果园退化后废弃和退果还耕,土壤水分会得到部分恢复。当土地利用从盛果期果园变化为耕地后,在200~600cm土层,其土壤平均含水量(10.62%)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8.53%)。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仍然是盛果期果园、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地尚待急需解决的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渍害田机理与地下排水治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江汉平原渍害田的类型、数量、危害及渍害田等级。形成江汉平原渍害田的因子除地表水汇合、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和人类的不适当垦殖、灌水和耕作方法等外,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使地下水浸渍土壤也是形成渍害的直接主导因子,由此认为地下排水技术降低下水位是改造渍害田的治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藏贡嘎机场周边风沙灾害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贡嘎机场周边因沙源丰富,造成每年的1-5月扬沙满天,严重影响了飞机正常的起降和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经实地调查和气象、水文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沙漠化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提出机场周边地区土地沙化和风沙灾害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中的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因子和自然因素中的大风日数因子是风沙灾害形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典型,赣南“猪-沼-果”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赣南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它通过养猪-猪粪、猪尿-沼气池-沼气-沼气渣-果园-(套种青饲料)饲料-养猪的生产模式,达到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的目的,其循环生产如图。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研究了福建省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的地积累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通过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污染状况,污染强弱为:CdPbHgAsZnCrNiCu,总体上累积污染主要处于0~3级,有小部分点位的累积污染程度在重度以上。主要污染元素为Cd、Hg、Pb和As,而Cr、Cu、Ni和Zn的累积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土壤中Cd和Hg具有中等潜在生态危害,其他元素具有轻微潜在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强弱为:CdHgAsPbNiCuCrZn,其中As、Cd、Cu和Hg有部分点位具有严重潜在生态危害。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的强弱为:水田果园滩涂旱地林地茶园草地。研究认为人类活动包括农药、施肥、灌溉、交通、采矿等是造成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土地利用逐步集约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厘清山区规模农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整合山区有限的农地资源,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意义重大。为揭示山区镇域尺度规模农地演变规律,本文基于重庆市奉节县典型山区乡镇2008年、2018年两期4类农地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草堂镇、康乐镇规模农地发展演变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探讨规模农地演变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传统型耕地数量呈下降态势,现代型果园数量均有所增长,现代型蔬菜、茶园数量比较稳定;传统型耕地分布热点区域缩减,现代型果园核密度最高值是2008年的2~3倍,各类型规模农地在镇级尺度分布呈聚集、均匀和随机3种模式,集聚特征空间尺度范围缩小;斑块特征上CA、NP、MNN三项指标变化最大,CA与NP呈正相关,最小平均最近距离MNN由传统型耕地变为现代型果园,现代型蔬菜斑块形状最为规整;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农业人口密度等主导因子以及距河流距离∩高程、距道路距离∩农业人口密度等交互因子是推动规模农地演变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对于山区农地资源整治、规模农地发展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因为卷烟是特种嗜好消费品,吸烟危害健康,故对烟草实行高税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作为卷烟原料的烟叶生产,还必须国强宏观调控,实行计划种植,统一收购,本文论述了我国烟叶生产面临的任务,发展的总体方略,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气象灾害,其形成依赖于大气环流和沙质地表两种不同密度的物理介质的相互作用,风力条件和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沙尘暴强度和危害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减轻沙尘暴危害的有效方法就是改善沙尘暴源地的下垫面状况,但这需要评估下垫面各因子在不同天气、气候背景条件下对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程度。从下垫面的角度出发,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气象资料和实测数据,应用AHP方法对下垫面定性与定量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地区下垫面因子对沙尘暴发生作用的权重,为从下垫面角度研究沙尘暴危险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广东的洪涝及其对农业的危害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金标  陈淡芳  欧善国  涂悦贤 《热带地理》2002,22(2):116-120,129
对广东省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分类,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揭示洪涝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广东的洪涝按水分过多的程度,可分为洪水、涝害和湿害;按季节划发,洪涝分成春季洪涝、春夏洪涝、夏秋洪涝和连阴雨等几种类型。洪涝与湿害的气候指标常用年或某的降雨异常来描述。洪涝和湿害的农业气象指标用水分平均旱涝指标来表示。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季风活动密切有关。地形对洪涝影响明显,洪涝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生态性危害。防御洪涝的对策主要有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航片解译和景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区大南沟流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和变化,结果表:从1975年到1999年,梯田,坡耕地,稀疏林地,灌丛面积减少,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有林地,果园,荒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梯田,有林地,灌丛和茺地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大,而坡耕地,稀疏林地,果园的平均斑块面积在减小,果园和坡耕地分维数在变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而有林地,稀疏林地,灌丛,梯田和荒地的斑块分维数在变小,斑块形状趋势规则小,有林地,灌丛,果园,荒地的分离度在下降,稀疏林地,梯田和坡耕地的分离度在上升,说明有林地,罐丛,果园和荒地的地位在上升,而稀疏林地,梯田和坡耕地的地位在下降,全区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的磁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田中地块之间的边界增多,其结果是导致一些土地资源和浪费和不利于土地管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在增大,但变化较小,1997年与1975年相比,整体上土利用结构稍有好转,但这种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岛东部地区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SOC(土壤有机碳)和R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以及R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SOC与ROC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影响植被凋落物、根系以及耕作方式、施肥收割等管理措施影响SOC及ROC的分布特征。就整个土壤剖面(0~30 cm)而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各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在表层土壤中质量分数最高,并随着土壤层的加深逐渐递减。水田、果园和橡胶林地土壤的ROC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抛荒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ROC质量分数表现为抛荒地>水田>果园>橡胶林地。ROC质量分数的高低顺序与SOC质量分数基本相同。土壤的SOC质量分数是影响ROC质量分数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田、抛荒地和橡胶林地的SOC与ROC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果园的SOC与ROC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土壤ROC的分配比例较低,说明水田的SOC稳定性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较高,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壤地区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经济及粮食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开展不同措施红壤坡地土地生产潜力关系的研究,对指导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该类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基于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以土壤养分作为修正函数,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土地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以红壤坡地3种生态治理措施和裸露坡地为研究对象,以实测的不同措施坡地土壤化学性质为基础,提出了红壤坡地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以柑橘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措施对红壤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前埂后沟梯壁植百喜草的梯田果园(措施Ⅱ)土地生产潜力最大,较裸露地坡地提高了300多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南方红壤地区降水多,水分不是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随着水土流失的增加,土壤养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程度下降,其中速效磷对作物生长的限制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6.
赵长增  陈佰鸿 《中国沙漠》1996,16(2):196-199
通过对沙漠边缘地区影响苹果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生态因子的综合评估,在多项生产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苹果幼树期、结果期两个阶段“两高一优”栽培管理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施"九五"农业开发项目,对延津沙地农业可持续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风沙化土地环境治理技术,建立了沙地防护体系,控制了风沙危害;引进适宜沙地栽培的果树、经济植物品种,进行组装配套,实现了沙地果园的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探索了草食畜的发展模式及饲养管理技术,以及沙地农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农业知识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果,表明延津试验站在促进农民致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估算基本模型与参照模型对比分析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灾害性生态环境因子有效系数订正,初步探讨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环境生产能力估算模型的建立、修正和应用,并得到如下结论:限制我国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环境生产性能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为水分亏缺、土壤贫瘠及灾害性生态环境因子的侵袭。伴随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其生产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王港潮滩重金属Pb 、Zn和Cu积累 规律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文金  邹欣庆 《地理研究》2007,26(4):809-820
对15年来王港潮滩重金属Pb 、Zn、Cu积累规律和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第一次测到了王港地区210Pb的本底值为1.16dpm/g,校正了前人对王港地区沉积速率的研究。研究表明,王港潮滩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为4.13cm/a;王港潮滩重金属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具有趋同性; Cu、Zn的归一化值在15年内相对Pb的归一化值稳定,其中Cu的波动范围在0.4~2之间,Zn在1.5~2.6之间狭小的范围内波动;Pb归一化以后在4个柱状样中,都表现出随时间的变化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采用瑞典科学家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王港潮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与单因子指数评价比较,对王港污染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显示,Pb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因子。王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 、Pb、Z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小于95,总体王港潮滩重金属污染状况属于潜在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0.
孔祥斌  张凤荣  王茹  徐艳 《地理研究》2005,24(2):213-221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城乡交错带的分析样区,对1982年、2000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两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1982年相比,200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增加的顺序为:果园>水浇地>稻田>菜地>林地>旱地; 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顺序为:稻田>菜地>水浇地>果园>旱地>林地;土壤碱解效氮含量增加的顺序为稻田>水浇地>菜地>果园>旱地>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的顺序为果园>水浇地>稻田>旱地>菜地>林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化规律为, 在果园和稻田中略有增加,在其他利用方式中有不同程度降低。水稻田转变为水浇地、菜地、果园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幅度顺序为旱地>果园>水浇地>菜地;速效磷含量增加的顺序为果园>水浇地>菜地>旱地。旱地转变为果园、水浇地后,除速效钾含量降低外,其他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荒地转变为旱地、水浇地、菜地、果园、林地后,除速效钾含量降低外,其他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