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丽江永胜县大安乡是泥石流高发带,区内山高坡陡,坡度一般在35°~55°。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区剥蚀地貌,分布于整个流域,地形以斜坡为主,主沟两岸主要为耕地,塌岸侵蚀较为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区内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高达967mm。雨季日降水量较大及单点暴雨多见等降水特征以及构造运动易诱发区内潜在滑坡、崩塌点发生。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可能参与泥石流运动的潜在物源量进行了计算,对区内可能发生的泥石流进行评价并提出预防、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四川泸定县冷碛镇黑沟泥石流发育特征与危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泸定冷碛镇黑沟流域内发育土层滑坡及土体蠕动变形体20处,为黑沟泥石流的主要松散物源;土层滑坡和土体蠕动变形体规模小,滑速慢,滑体结构松散,滑入溪沟易被洪流卷走,不会形成滑坡堰塞湖和溃决型泥石流。近60年来黑沟发生的最大一次泥石流,经计算泥石流流速为3.47m/s,峰值流量为122.79m^3/s,为大型泥石流,对沟谷两侧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3.
2011年6月5日至6月6日,贵州望谟县发生连续强降雨,引发境内纳包沟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着重分析了纳包沟泥石流的物源、地形和降雨因素,指出该地区降雨强度大,流域内30°~40°坡度范围比例最大,最有利于浅层滑坡的发育,滑坡进而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主要物源;进一步得出泥石流的特征和动力学参数,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最大洪峰流量25 m3/s,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总量约6 100 m3。该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为浅层滑坡引起的滑坡型泥石流。针对纳包沟的特点,当地政府和居民都应高度重视并实施相应的生物和工程措施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手段,结合MapGis,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发现本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冰湖以及堰塞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斜坡地质灾害是本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到总灾害数量的95.3%。在此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发现本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具有丛集性的特点。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隆子和朗县。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有米林、隆子和洛扎3县,而崩塌则主要集中在隆子县。研究发现,本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地形坡度以及土地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修康群、日当组和念青唐古拉群是本区的易滑地层。涅如组由于面积大,其中发育的滑坡较多,但是滑坡的发育率只略高于本区的平均水平。统计表明,16~30的坡度范围是滑坡最容易发生的。大于45以上的坡段很少发生滑坡。灌木林和天然草地这两种土地类型滑坡发育率最高。对于泥石流,研究表明,涅如组中泥石流发育面积最大,发育率也最高。泥石流发育的最适宜坡度也是16~30这样一个坡度范围。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则最易发生泥石流。崩塌发育与地层类型、坡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崩塌主要发育在涅如组中,并且集中在坡度大于60以上的陡坡段中。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是以后进行该区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S 6.8级地震, 地震诱发大量同震崩滑体, 并导致湾东河断流。基于现场调查、影像解译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 采用空间统计和水文计算的方法, 对湾东河流域同震崩滑体分布特征和潜在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湾东河流域内同震崩滑体主要分布在地震烈度Ⅸ度区, 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主要沿沟道两侧展布, 尤其是单薄山脊两侧临空面发育密度较大, 距断层距离和坡度对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控灾效应; 未来湾东河流域暴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冲出量可能为同等触发条件下震前泥石流的约两倍。依此提出了加强流域内溃决型泥石流风险防范, 尽快通过综合监测预警获取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值,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泥石流规模放大系数等防灾减灾建议, 为泸定地震后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为主,规模多为小型,多发生在粤北、珠三角地区。受地形坡度的控制明显,坡度为60~70°的地段最易发生崩塌,坡度为30~50°时最易发生滑坡。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人类活动最为密切。因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比超过86%,其中削坡开挖是引发地质灾害最多的人类活动,占比90%以上。约92%的地质灾害发生在4—9月,其中6月暴发频率最高。当日降雨量大于150 mm时,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概率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7.
滑坡是沙溪流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通过沙溪流域生态地质调查,分析了滑坡灾害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取岩性建造、地貌、坡度、坡向、降雨量、距河流距离和距断层距离7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沙溪流域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 沙溪流域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依次为岩性建造、多年年均降水量、地形地貌、坡度、距河流距离、距断层距离和坡向; 沙溪流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坡度、岩性建造、年均降水量表现出明显正相关,即坡度越大、岩性建造性质越软弱、越易风化,年均降水量越多,越易引发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易发性与断裂构造、河流距离与滑坡灾害易发性呈负相关,即距离越近越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流域整体以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为主,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沙溪流域中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这为沙溪流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延安地区泥石流是黄土地区一类重要的地质灾害.对延安地区典型泥石流沟进行调查,区内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黄河谷地两岸及其主要支流流域,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延安地区泥石流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到10月份,主要为暴雨型泥石流;(2)在本区内泥石流形成的地形要素主要有流域形状、面积、山坡坡度以及沟床比降等;(3)固体物质补给条件,在本地区以泥流和泥河为主;(4)本区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20mm/12h左右;(5)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影响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二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暴雨泥石流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根据对北川震区2008年9月24日暴雨泥石流调查,泥石流流域中地震诱发大量滑坡导致松散物源巨大,泥石流过程的洪峰流量比通常的要大数倍,应用以往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的误差较大。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强震区的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方法。本文以9.24北川暴雨泥石流为典型实例,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震后高分辨航空图像和9.24暴雨后SPOT5图像分别提取泥石流发生前流域中滑坡物源储量及发生后形成的堆积扇特征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汶川震区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该方法可用于估算泥石流最大堆积距离和堆积宽度。验证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强震区泥石流危险范围的预测,模型方法可为震区重建中安全地段选择和未来地震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江发源于滇东寻甸县清水海,全长133千米,集水面积2950平方千米,向北流过东川市,注入金沙江。流域内泥石流弥漫,有泥石流沟54条,占支流总数的83.5%。这些泥石流沟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东川市南北长约90千米的区间内,平均1.7千米有一条泥石流沟。小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的泥石流发育地区,名扬遐迩,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