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天山巴伦台镇一带经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侵入岩极发育。巴伦台镇北部道尔都达坂一带出露侵入岩,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及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同位素年龄和前人年代学研究资料,认为该区侵入岩形成构造环境是造山期后环境,构造应力场为NS向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转变的应力松弛阶段,岩浆物质来源于上地壳部分熔融物,岩体时代为晚石炭世。道尔都达坂一带侵入岩的识别和判别,对探讨中天山巴伦台地块板内岩浆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重新认识中天山地区乃至中亚造山带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具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性花岗岩,为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进一步进行构造环境分类,判别其属于后造山P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后期的拉张环境,与陆内裂谷长期拉张的构造环境明显不同。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走滑剪切造山作用后期的构造松弛阶段拉张环境,燕山晚期P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陆内活化由挤压向拉张的构造转折,同时也反映湘东北的陆内活化至少经历了陆内挤压和陆内拉张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湖南歇马、沩山和粤西那蓬3个印支期花岗岩体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湖南的歇马岩体(214.1±5.9Ma)、沩山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10.3±4.7Ma)和粤西那蓬岩体(206.0±1.8Ma),具有相似的印支期形成年龄。结合华南内部印支期花岗岩、及其他构造-热年代学资料认为:华南内陆形成于210Ma左右印支晚期花岗岩与形成于230~245Ma的印支早期的花岗岩具有形似的形成构造背景和成因,即华南内陆整个印支期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地壳物质叠置加厚作用有关。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动…  相似文献   

4.
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年对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认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地质产状、分布规律、形成时代以及Nd、Sr同位素特征;结合研究区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及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震旦纪—奥陶纪的沉积环境、加里东期构造事件的构造变形特征,对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形成背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于410~460Ma,大部分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极少数为I型花岗岩,有幔源物质参与。研究区在早古生代不存在与俯冲有关的弧火山岩,也不存在大面积的早古生代I型花岗岩,震旦纪—奥陶纪地层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研究提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主体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罗定推覆构造及那蓬花岗岩均形成于海西-印支期。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岩组分析和三维有限应变分析表明,那蓬花岗岩及其围岩均经历了海西-印支期的逆冲推覆作用。那蓬花岗岩上段的片座状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形成于中深成岩环境,成岩时无明显侵位,成岩后又经受了同推覆期的强烈韧性剪切;下段的弱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时具有一定的垂向侵位特征,成岩后叠加了同推覆期的脆性剪切。  相似文献   

6.
对处于甘孜-理塘结合带中心部位的花岗岩,前人依据其产出的构造背景认为它是结合带的一部分,为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本次区调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内位素年龄测定测定值的研究,确定该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隶属于义敦岛弧花岗岩浆带,后构造推覆定位。  相似文献   

7.
玲珑、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的源岩均为胶东岩群变质岩;玲珑超单元花岗岩表现出岩石的不均匀性,其成因为原地、半原地交代一重熔型花岗岩;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则属于有幔源物质参人的同熔型花岗岩。两个花岗岩均经历了多期构造一岩浆作用,最终形成于燕山期;郭家岭超单元最终形成晚于玲珑超单元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温志亮 《甘肃地质》1997,(Z1):33-38
北秦岭天水党川地区构造活动及造山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的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花岗岩分布。通过对区内花岗岩类的研究,将晚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划分为南沟超单元、黄土梁超单元;早海西期花岗岩类划分为火炎山超单元、党川超单元。它们分别形成于岛弧环境(岛弧型)及大陆环境(大陆型)。  相似文献   

9.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不同时代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晚元古代花岗岩具S型花岗岩或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早期花岗岩具I型,科迪勒拉I型或ACG特征,代表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具S型或地壳改造型特征,代表陆-陆碰撞造山环境,加里东期花岗岩记录了多宝山-牙克石-伊尔施陆间洋壳消减和闭合的过程,海西晚期花岗岩属富碱低钙钙碱性岩石,具S型花岗岩或CPG,KCG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中生代早期岩 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造成的张性似裂谷环境,中生代晚期岩浆岩形成于挤压环境。  相似文献   

10.
北秦岭商南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属新元古代花岗侵入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I型或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属于H型花岗岩;在构造环境上,又具有火山弧型和同碰撞型花岗岩特点,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形成于华北的扬子陆翰在晋宁期由活动陆缘向碰撞带构造环境转变过渡时期,岩石构造类型属碰撞前-同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形成演化的起点,其地层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层。通过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构造应力(叠加)场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其结果显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条件以NW—SE方向的挤压占主导。构造动力是油气运聚的驱动力,驱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来自构造应力场,通过模拟认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圈闭为模拟计算的最大应力值2.0~4.0MPa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及以后两个大旋回,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及以后三大期次.早期火山岩分布局限,主要分布于华北板块北缘(侧);中期火山活动强烈,并逐渐向北东方向迁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产物;晚期火山活动较弱,逐渐向东迁移,是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单一体制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14.
新疆胜利达坂金矿区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胜利达坂韧性剪切带是胜利达坂金矿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控制着区内矿床、矿体及矿化体的分布。矿体、矿化体主要产于剪切带内的D、P、R型剪切裂隙中。成矿与剪切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成矿的有利部位是剪切带的边缘及次级剪切带问的过渡地带,它们是剪切带内应力梯度变化大的地带。  相似文献   

15.
文通过研究区深层主要变形带构造变形解析,确认塔东南下古生界构造基本轮廓形成于中奥陶世末,定型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北部和西部分别有喜山期和海西晚期构造的叠加。以塔中Ⅰ构造带—塔中5-38井构造带、塘北—玉北构造带、塔中南缘构造带为界,研究区可分为4个构造样式不同的构造单元。单元边界的构造变形相对剧烈,以逆冲—走滑断裂带为主,单元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自东南向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由强变弱。东南边缘塘沽巴斯凹陷以弧形向西北展布的基底滑脱型逆冲构造为特征,变形最为剧烈。晚奥陶世以凹陷为主,奥陶纪末期志留纪褶皱隆起。北侧为塔中隆起,是一个断裂—褶皱复背斜,主体发育于中奥陶世晚期,缺失中奥陶统,且控制了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孤立台地沉积,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定型。构造带以基底卷入扭动挤压断裂—褶皱变形为主,总体受控于北缘断层,自西向东逆冲幅度增大,西部为南北对称复背斜,东部形成向北逆冲的构造带。塔中隆起西段自北向南由逆冲挤压向压扭性走滑构造转变。西部巴楚东段及塔西南东部以区域性的隆升为主,与塔中隆起相似,大面积缺失中奥陶统地层。北部顺托地区则以走滑断裂发育为主,断裂主要活动期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和海西晚期。构造变形组合显示,塔东南下古生界构造变形动力主要来自盆地东南部,是东昆仑与阿尔金洋渐进闭合、俯冲碰撞过程导致塔里木板块变形的产物。变形时序及研究区NE向断裂运动规律表明板块作用自中加里东至晚加里东持续压扭的过程。塔东南地区各单元构造样式与强度差异表明盆地盖层变形明显受到基底断块与内部寒武系膏泥岩分布的制约。其次,断裂的多期活动体现了后期构造的叠合改造的作用,顺托地区NE向断裂可能与海西晚期构造运动的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丁渊洪 《黄金地质》1999,5(1):45-50
小秦岭金矿田地处华北地台华熊台缘坳陷与秦岭褶皱系的北秦褶皱带接壤部位。867号矿脉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焕池峪组深变质岩中,形成了于晚燕山期热液活动石英脉经过后期构造活动顶底板一定位置形成扁豆体状构造泥夺,长期的氧化淋滤,石英脉中的金发生迁移,在尼砾岩中发生次生富集,形成金的富矿体。构造泥夺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沅江凹陷为第四纪洞庭盆地东部的一个次级凹陷。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在沅江凹陷东缘北部鹿角地区第四纪构造、沉积及地貌特征研究基础上,探讨并提出其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早更新世早期洪湖-湘阴断裂和荣家湾断裂相继活动,断裂以西地区断陷沉降并沉积,以东地区则构造抬升而遭受风化剥蚀。早更新世末期凹陷区东部构造反转抬升并遭受侵蚀。中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凹陷区断陷沉降并接受沉积。中更新世晚期研究区整体抬升而遭受剥蚀。晚更新世西部主凹陷区在稳定或弱沉降并形成泥质沉积,东部间歇性抬升。在上述中更新世晚期开始的构造抬升的同时,研究区东部产生了自东向西、自南向北的构造掀斜。全新世构造总体稳定,西部洞庭湖区形成湖冲积。区域上,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经历了早期断陷到晚期坳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建南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建南盆地是在晚白垩世末南海中南部的一次张性构造运动──礼乐运动作用下开始形成的。盆地的发育经历了中、晚始新世之间的西卫运动造成区域抬升,使中建南盆地的下伏地层遭受变形、隆升和剥蚀;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南海中央海盆扩张──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期的万安运动和中新世末期南海整体沉降作用。共划分了6个层序组,8个层序,即A层序组(含A层序)、B层序组(含B层序)、C层序组(含C1层序和C2层序)、D层序组(含D层序)、E层序组(含E1层序和E2层序)和F层序组(含F层序)。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宗笙 《地质科学》1985,(4):320-333
燕山运动为1926年翁文灏所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中生代地层、岩浆活动和构造形迹特征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讨论(表1)。燕山运动系指发生于侏罗、白垩纪时期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华北盖层主要的构造形迹,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华北地块显生宙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尽管对燕山运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燕山运动的分期,各期构造活动方式、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演化,构造活动机制等,仍众说纷云,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