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时代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全面系统地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根据地质特征,检验了各类测试方法的可信度,并列出了最新的测试数据。进而提出了印支期是小秦岭--熊耳山财区乃至整个秦的一个重要的金、多金属的成矿期的新认识,认为这是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在鲟支期完成碰撞对接这一重大地质事件中在后缘拉和机制下,驱动早期地幔柱复活成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及矿床的S、Pb、O、C等稳定同位素特征,提出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流体的运移方向则是自南向北,由下向上,并非来自矿床北部的燕山期文峪花岗岩。新的测年结果表明,不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印支期,燕山期是迭加在印支期之上的成矿期。它们构成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完整旋回。成矿受印支期构造作用的制约,是在远离商丹主缝合带的拉张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 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小秦岭--熊耳山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耦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金属元素高度富集,在长不足200km的矿带内,集中产出100多个大中小型金矿床(点)和10余个特大、中、小型钼矿床;成矿金属元素组合既有单一金矿床、铝矿床,也有铝-金-多金属矿床。金的矿床类型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及斑岩.爆破角砾岩型和砂金矿床等。金的成矿流体为临界-超临界地幔流体,成矿物质具深源性。成矿时代主要为中生代,印支期是成矿的开始与先导,燕山期叠加其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中生代成矿旋回。金成矿作用受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构造作用的制约,在前沿挤压,后缘滞后拉张的构造耦合作用动力学背景下产出。成矿与岩石圈拆沉作用及地幔流体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秦岭造山带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其中印支期岩浆作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秦岭印支期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它主要集中分布于西秦岭地区,且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而在东秦岭地区仅零星出露,如小秦岭地区的正长斑岩岩脉(栾世伟等,1985)及钾长花岗岩岩墙(徐启东等,1998)、熊耳山地区不规则脉状或囊状的花岗斑岩(任富根等,2001)、嵩县南部外方山地区的纸房-黄庄正长岩(邱家骧等,1993;任富根等,  相似文献   

6.
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对接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众多Au、Mo多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的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先导和开始,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岭大陆碰撞金成矿机制与金矿带时空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秦岭巨型金矿带内353处岩金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带内矿化强弱变化有序,由NE向SW依次分出小秦岭-熊耳山强矿化带、北秦岭弱矿化带、中秦岭强矿化带、南秦岭弱矿化带和松潘-甘孜强矿化带5个亚带。它们的成矿时代始于印支期,经燕山期,终于喜马拉雅早期。其中小秦岭-熊耳山亚带主成矿期为燕山晚期,中秦岭亚带主成矿期为燕山早期,松潘-甘孜亚带主成矿期为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早期。金矿带时空定位在于控矿构造带的时空定位。空间上,控矿构造带包容金矿带或基本一致;时间上,金矿带与控矿构造带基本同步或滞后。金矿带时空变化原因在于控矿构造带的构造迁移,从控矿构造带的主断面向两侧迁移,迁移速率0.78~3.5km/Ma。金矿带及其控矿构造带的形成和迁移原因在于大陆碰撞。大陆碰撞及其俯冲带下插构造位的加深,依次形成变质岩及变质成矿热液-改造系列花岗岩及气液成矿流体-同熔系列花岗岩及超临界成矿流体。不同构造位的成矿流体特征不同,形成不同矿床成因类型。成矿流体上升形式和构造空间不同,形成不同的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祥 《矿床地质》2006,25(Z2):179-180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和板块边缘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Au、Mo多金属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研究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胶东和小秦岭:两类不同构造环境中的造山型金矿省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20Ma左右)与洋壳俯冲(增生)造山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岩体中,严格受断裂带(NNE向或NE向为主)控制,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CO_2含量的特征,He-Ar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过程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金矿床及中生代岩浆岩(特别是与成矿近同时的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及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动力学,我们提出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背景下,胶东地区增厚地壳中的榴辉岩相下地壳及下伏岩石圈地幔发生两阶段拆沉,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早白垩世普遍的岩浆活动及金的爆发成矿的模式.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主要以大型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出于太华群变质基底的脆性-韧性剪切带(EW向为主)中,而与区域内燕山期大型花岗岩岩基没有直接联系,矿床地质特征(如低盐度高CO_2,以变质流体为主的成矿热液)与造山型金矿吻合,He-Ar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床形成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小秦岭地区脉状Au-Mo矿床印支期成矿年龄(215~256Ma,辉钼矿Re-Os)表明印支期是小秦岭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时期,小秦岭金矿属于陆陆(华北与扬子)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0.
王飞 《地质与勘探》2012,48(4):713-727
[摘 要]温泉钼矿床的形成与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西秦岭温泉钼矿床成因及成矿过程的研究成为揭示印支期秦岭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与大规模成矿关系的关键,对发展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理论和印支期花岗岩的成矿潜力评价以及找矿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对温泉钼矿床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做了进一步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温泉钼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岩浆气水热液,成矿与印支晚期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温泉钼矿床具备岩浆热液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其成矿过程为: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发生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体制转换引起下地壳发生熔融形成富含Mo的花岗质岩浆,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冷凝分异出的成矿流体经充填和交代作用而使Mo 富集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11.
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关键部位,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于印支期最终完成拼合,由此转入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印支期是东秦岭地区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以I型为主要特征的花岗岩类.众多与印支期花岗岩类成矿作用密切的钨钼铜金等矿床同位素数据表明,中生代是秦岭成矿带最重要的成矿时期,华北地块南缘—南...  相似文献   

12.
此项目是地矿部“七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中的三级课题“秦巴地区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群的研究Ⅲ”.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承担,自1985年至1988年历时四年,全面完成了任务.同时,对晚海西一印支期构造发展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三叠纪是秦岭地质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大型裂陷槽,发育了巨厚的地槽沉积,在秦岭中东部有大片印支期岩浆岩.西部有发育的印支期火山岩,南秦岭主体属印支褶皱带,北秦岭亦有印支运动,三叠系中还有重要的矿产.因此,对秦岭及邻区三叠系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斑岩成矿带,东起河南商城西到青海同仁.东秦岭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矿研究已较深入.近年来,在大别造山带北缘信阳地区和西秦岭北缘武山-夏河-合作及同仁地区也已发现一系列的钨、钼、铜、银等矿床(点),他们多为岩浆期后热液成因的斑岩型、夕卡岩型及脉状矿床.我们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北缘钼钨铜银矿床成矿条件、矿床类型的综合研究,认为大别造山带北缘和西秦岭北缘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钨、铜、银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印支-燕山期斑岩型成矿带的东、西延伸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条巨型跨单元的北西西向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钨、铜、金、银成矿带,简称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斑岩型钼钨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总结秦岭地区金矿分布、成矿地质特征,将本区划分为3个成矿带和11个成矿集中区,最后探讨了金矿找矿方向。提出了“八五”期间区内的金矿找矿工作重点应放在小秦岭、熊耳山这两个老产金区,同时积极探索“岷礼”、迭部武都、安康地区低品位大型、超大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相似文献   

15.
崤山地区位于豫西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外方山金银钼多金属成矿带的中西部,但其金矿探明储量远低于西部的小秦岭和东部的熊耳山地区。因此,崤山地区的进一步找矿潜力成为产业部门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综合崤山地区的矿产勘查成果及前人研究资料,对崤山地区内生矿产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总结了该区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及内生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将崤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划分为1个矿床成矿系列、3个亚系列、6个矿床式,建立了崤山地区成矿模式,并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秦岭—大巴山地区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彭大明 《矿产与地质》1997,11(3):158-165
秦岭—大巴山地区金属资源蕴藏丰富,成矿规律明显。剖析控矿条件,概括出优势金属资源的空间定位、成矿类型,归纳了成矿期,指明了小秦岭、熊耳山、伏牛山、汉(中)武(都)北(川)、凤(州)成(县)礼(县)、山(阳)柞(水)旬(阳)和商(南)洛(南)等七个成矿域,是查勘巨型或特大型矿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北部存在世界最大的钼矿带,并蕴涵著名的小秦岭造山型金矿田,金、钼矿床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河南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金矿床深部新发现了石英脉型钼矿床,查明钼资源储量已达中型。6件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介于215.4±5.4~255.6±9.6Ma,等时线年龄为218±41Ma(2σ误差,MSWD=38),加权平均年龄为234±18Ma(2σ误差,MSWD=23),表明钼矿化发生在印支期。结合对已有年龄资料的归纳和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曾在印支期发生重要的岩浆-成矿事件,但被燕山期造山作用所改造或破坏,在秦岭造山带北缘尚有明显保留或记录。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研究了秦岭东段熊耳山地区角砾岩筒型金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元素分布分配、不同勘查阶段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建立了该类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在该区开展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华北陆块南缘铅金成矿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陆块南缘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可划分为两个成矿集中区:小秦岭-熊耳山金成矿带和栾川陆缘凹陷钼、钨、铅、锌成矿带.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成矿系统,与铅成矿带有关的成矿系统为中新元古代拉张构造体制被动陆缘成矿系统:MVT型铅锌成矿系列和Sedex型铅锌成矿系列;中生代陆内碰撞成矿系统:与岩浆岩有关的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成矿系列.与金成矿带有关的成矿系统为古元古代古陆核边缘成矿系统: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成矿系列;中新元古代拉张构造体制被动陆缘成矿系统:熊耳山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0.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 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源区。该地区成矿物质来自于造山带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相关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中基性岩墙没有为金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热液流体,金成矿作用与岩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形成于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区域构造环境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共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