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藻类资源丰富,常见种类有80多种。本文主要报导的常见绿藻有25种,褐藻有22种,总共47种。其中产量较大,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藻有礁膜、石莼、裂叶石莼、浒苔和长松藻等:褐藻类产量大的有马尾藻科的种类,海南岛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全省产量可达40多万担。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的鲍鱼养殖的良好饲料,有的绿藻和褐藻也是江蓠养殖的主要敌害,因此,本文所报导的种类可供水产院校师生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广东及海南常见的褐藻23种,对其形态、分布、用途分别作了描述和介绍。指出海南省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广东省可达20多万担(干品)。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养殖鲍鱼的良好饲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整理了真虾类标本共21种,隶属6科9属,其中有的种类是虾捕捞业中常见的种类,有一定的产量;有的种类是虾养殖中的敌害。  相似文献   

4.
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红海湾的海藻资源状况。结果表明,红海湾海藻种类约有19科40种,其中主要经济海藻约16种。敝开型硬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高达1847.26g/m^2,以褐藻类为主;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为112.42g/m^2,以绿藻类为主。敝开型硬相海岸海藻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  相似文献   

5.
分析比较了中日两国近年来渔业生产情况的变化。日本近年来水产品的年产量由1200多万t逐渐下降到800多万t,由全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大国下降为第二位。中国由十多年前的600多万t年产量逐渐上升,1995年达2500多万t,跃居全世界第一位。两国近年来的海洋捕捞、淡水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的年产量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呈上升趋势,日本却出现了下降状态。并分析了中日两国渔业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红海湾的海藻资源状况。结果表明 ,红海湾海藻种类约有 1 9科 40种 ,其中主要经济海藻约 1 6种。敞开型硬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高达 1 847 2 6g/m2 ,以褐藻类为主 ;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1 2 42g/m2 ,以绿藻类为主。敞开型硬相海岸海藻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我国广东,广西沿海的蚶科软体动物,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解放后,李国藩(1956)报导了汕尾的蚶科5种;张玺等(1960)报导南海的蚶科14种;蔡英亚等(1976)报导海陵岛的蚶科10种。以上报告除了重复的种类外,至今尚未超过20种,这些种类估计还不及两广近海所蕴藏的蚶类的半数。蚶是主要的食用贝类,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种类最多。因此弄清两广的蚶类资源,对我国蚶科贝类就能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同时对它的采捕和养殖也有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作为池塘主要优势种全年均有分布;实验池塘浮游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20.91 mg/L,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最大生物量出现于8月初,为46.18 mg/L,最小生物量出现在2月,为2.26 mg/L。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温、透明度成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受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及硝酸氮与磷酸盐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硇洲岛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特点和区系性质。硇洲岛的海藻计有43属67种,其中包括40种经济海藻。马尾藻属等在潮下带构成环岛的海底林带。其区系性质属亚热带。并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海藻资源,开展经济海藻的人工养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水产业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水产种类的养殖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已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弊端,一些方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来水产业的发展。其中最应该引起关注的是由于目前捕捞强度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导致许多种群的数量大量减少,产量也随之降低,种质资源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衰退。因此,种质鉴定、种群分析及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水产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正>最初的"闯荡"——水产养殖史上写下浓重一笔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水产品产量一直徘徊在450万吨左右,全国人均水产品只有4.5公斤,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们吃鱼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79年召开的全国水产工作会议,确定了"大力保护资源,积极发展养殖,提高产品质量"3个产业调整重点,并明确今后产量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养殖。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域数种海藻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南海海域盛产的四种褐藻(海带、裙带菜、昆布和亨氏马尾藻)、三种红藻(紫菜、沙菜和江蓠)及来自南海三个不同海区(南沙、惠来和南澳)亨氏马尾藻的总脂质及脂肪酸含量干重,并重点比较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褐藻类海藻总脂质含量w在1.81%-6.11%之间,红藻类海藻的总脂质含量w在1.44%-3.96%之间;紫菜中含有7.548mg/g(干重,下同)的严油酸(C18:2);海带含丰富C18:1达5.592mg/g;花生四烯酸(C20:4)在裙带菜中含量为1.606mg/g;在供试藻种中,昆布的EPA(C20:5)和DHA(C22:6)含量最高,测定值为608μg/g和689μg/g。  相似文献   

13.
对南海3种可食绿藻条浒苔(Erueromorpha clathrata)、石莼(Ulva lactuca L.)和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o)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占藻体的92%以上,其中膳食纤维占64.22%-70.80%;蛋白质占14.15%-18.91%,平均为16.16%。且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的42.37%-48.37%,氨基酸评分在73分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随藻种而变化;脂肪含量在0.51%-0.81%之间,均低于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其含量分别为其总量的56.10%。63.20%和37.71%-39.39%;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I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3种可食绿藻是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保健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4.
南海3种可食绿藻化学成分及其营养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海3种可食绿藻条浒苔(Enterom orpha clathrata)、石莼(Ulva lactucaL.)和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 o-sa)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占藻体的92%以上,其中膳食纤维占64.22%~70.80%;蛋白质占14.15%~18.91%,平均为16.16%,且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的42.37%~48.37%,氨基酸评分在73分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随藻种而变化;脂肪含量在0.51%~0.81%之间,均低于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其含量分别为其总量的56.10%~63.20%和37.71%~39.39%;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I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3种可食绿藻是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保健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5.
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Valley)Batt. Var. vermicular(sur.)Tseng属于红藻门(Rhodohyta)、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海索面目(Nemalionales)、海索面科(Nemalionaceae)、海索面属Nemalion。本种是亚热带性海藻,为我国北方常见种类,南方亦有生长,它是一种经济海藻,各大学的植物学课程亦常把它作为红藻类的代表种之一。曾呈奎和张峻甫等(1962)描述过产于青岛的本种形态构造;张德瑞(1962)亦详细报导过其孢子萌发过程。本文作者研究了青岛和广东海丰产的本种形态构造及其生殖器官的系统发育。现将其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生活史报导如下,供各大学植物学师生及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湛江海区8种常见海藻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采自湛江沿海的8种常见海藻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这8种藻体的主要成分,占藻体干重的48.22%~69.16%。蛋白质占2.81%~15.44%,平均为9.25%,且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高,平均16.01%,氨基酸组成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多;绿藻门种类无论是蛋白质还是氨基酸含量都高于红藻门和褐藻门的种类,4种绿藻的氨基酸评分最高。粗脂肪占0.15%~1.17%,平均0.56%。粗纤维的平均含量近似于碳水化合物的一半。根据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比例,叉枝藻Cymogongrus flabelliformis和盾叶蕨藻Caulerpa racemosa var.peltata均可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良好食物来源。矿物质中铁、锌含量丰富,介于0.311~1.722mg/g间,铜、砷和镍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17.
对虾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治对策陈毕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鱼病中心,广州510300)近年来,对虾病毒性疾病席卷东西两半球的对虾养殖区,养殖的苗种、成虾先后出现暴发性死亡,造成世界对虾养殖业的空前劫难,对虾养殖产量下降。我国是世界对虾养殖大国...  相似文献   

18.
虾蟹类脂类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蟹类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发展趋势非常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对虾的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虾蟹类营养需要和营养生理的基础研究工作明显滞后于养殖生产实践。随着虾蟹类精养、半精养模式增多,虾蟹类养殖越来越多地依靠人工配合饲料作为其营养来源。如何降低养殖对水体的污染,提高饲料的消化和吸收率,降低饲养成本,成为人们探求的主要问题。笔者综述了虾蟹类动物的脂类营养进展,以期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前言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是一种具有四条鞭毛的单细胞绿藻。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分离获得纯种培养,除在北方进行培养试验外,並于一九六○年引种广东,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广东水产专科学校两单位进行了扁藻大面积养殖试验,当时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代食品和代饲料问题。一九六六年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成功並迅速推广,扁藻作为马氏珠母贝幼体的一种优良活饵料而广泛培养生产。随着我国贝类养殖事业的发展,翡翠贻贝、泥蚶……等经济贝类的人工育苗生产也相继开展,扁藻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碘的生产主要是从海带、马尾藻等褐藻类中提取,由于原料限制,不但成本较高,进一步扩大生产亦有困难。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为了寻找新的制碘资源,根据有关单位反映情况,试从氟硅酸溶液中提取碘。氟硅酸(H_2SiF_)是生产磷肥的副产品,一般作为生产氟硅酸钠(Na_2SiF_)的原料,从氟硅酸液溶中提取碘,实验证明:并不会影响到氟硅酸钠的生产。从氟硅酸液溶中提取碘,不但可以取代海带、马尾藻等原料,而且可节约酸化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