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道太平洋年代断面(PEAT)科学项目是为完成沿古赤道太平洋地区、跨越早始新世至中中新世而设计的一个年代断面,其目的是利用前ODP航次提供的年代和已有的沉积断面来建立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钻探站位选择在那些最适宜保存钙质沉积物的地方,目标是获取连续的保存完好的沉积物剖  相似文献   

2.
古赤道断面 (ODP1 99航次 )将用来研究地球从新生代最暖期到南极冰川作用初期赤道太平洋洋流和风系的演变。本钻探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沿 56~ 57Ma地壳的断面 ,最大程度地获取晚古新世最大热事件的富碳酸盐沉积物。其中一个站位还将钻遇 40 Ma的地壳 ,以便获取一个从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过渡到南极冰川环境的近赤道沉积序列。如果使用的判断古位置的板块构造模型正确的话 ,PAT- 8C站位应是40 Ma时的赤道位置。由于太平洋板块随时间不断向北漂移 ,远离高生产力的赤道地区 ,早第三纪沉积物被一薄层晚第三纪的红粘土所覆盖 ,钻遇的最年轻的生…  相似文献   

3.
“乔迪斯·决心者”号钻探船于2 0 0 1年3—5月在太平洋西部进行了第1 95航次的调查,是由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MSalisbury、日本地震科学研究所的MShinohara和“大洋钻探计划”的代表CRichter负责。在深度为1 2 74m至571 0m处,沿着东起马里亚内海沟西至台湾岛穿过菲律宾海的剖面,选择3个站位,共计打了1 5个钻孔。第1 95航次的主要任务是在这个海区定位能安装长期监控地质现象的钻孔站位。其中的一个是为了研究俯冲区内的地球化学过程,查明气液流体在下沉板块中活动的空间变化和生物在深部岩石中的活动性。这个站位就是1 2 0 0号钻孔,它直接…  相似文献   

4.
ODP1 96航次是在南海海槽 (日 )集起吊 ACORKs( ODP1 96航次 )钻探、测井和安装长期观测仪于一体的2个航次计划中的第 2个航次 ,该海槽是一个典型的具厚碎屑沉积物增生体的板块会聚边缘。这 2个航次计划是为确定厚陆源沉积物增生楔中流体作用与变形机制之间的关系而布设的。2 0 0 0年的 1 90航次调查的重点集中在穿越南海海槽两个横断剖面从未变形带到高变形带的站位取心工作上 ,以便研究变形和水文状况的变化。2 0 0 1年的 1 96航次将在 Muroto断面对 1 31和 1 90航次所钻探的 3个站位 ,首次进行边钻探边测井 ( LWD) ,其中 80 8和 1 …  相似文献   

5.
IODP 30 3航次建议的 5 72 Full3钻探 (4 1°0 0 6 8′~ 5 8°33 2 2 7′N、2 3°0 5 2 5 2′~ 4 8°31 84 2′W ,13个站位 ) ,拟将北大西洋晚新近纪—第四纪气候指数转换为地磁古强度辅助年代 (PAC) ,该年代学基于地磁古强度、稳定同位素和岩屑层状地层的综合研究。建议的站位位于OrphanKnoll外Eirik冰碛 (东南格陵兰 )、南Gardar冰碛和中大西洋“冰筏岩屑 (IRD)带”之上 ,这些站位的平均沉积速率估计在 5~ 5 0cm/ka。利用钻井技术的活塞取心预计可贯穿海底之下 30 0m的深度 ,以便来恢复晚新近纪—第四纪的气候记录 ,对于高分…  相似文献   

6.
白垩纪西珊瑚海 (澳大利亚东北岸外 )分裂时 ,形成了现今由碳酸盐台地披覆的大陆块体。生长在这些大陆块体之一的马里恩海底高原碳酸盐台地是研究成因、范围以及大陆边缘沉积对海平面变化影响的天然实验室。海平面是控制自然和大陆边缘沉积作用几何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 ,关于海平面和沉积相两者关系的大量信息只是定性的 ,ODP1 94航次的岩心钻探将为确定新生代海平面下降的绝对幅度提供最佳和唯一的机会。1 94航次钻探的科学目的是利用早—中中新世二级序列高位碳酸盐台地和晚中新世二级序列低位碳酸盐台地的地层层位间的关系 ,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间歇10年之后.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50航次返回到新泽西近海以评价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通过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93和95航次的初步努力,以及诸多石油公司的研究,为第150航次对新泽西陆缘的重点研究和相关钻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最近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被中国大洋钻探委员会确定为大洋钻探报告的选送单位之一 ,成为国家海洋局系统唯一的一家选送单位。大洋钻探计划 ( ODP)是一项国际合作计划 ,它的前身为深海钻探计划 ( DSDP)。经过 3 0多年运作 ,DSDP和 ODP已完成近 2 0 0个航次 ,完成钻井数千口 ,钻取岩芯数百公里。ODP以揭示洋底地壳上层为目的 ,通过 DSDP和 ODP,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 ,创立了古海洋学 ,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 ,使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都改变了原有的发展轨迹 ,成为有史以来地球科学取得成果最多的一项国际合作计划。O…  相似文献   

9.
以台湾海峡盆地西部为研究对象,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选取能控制区域构造格局的2条典型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并计算出各剖面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初步计算各凹陷在不同时期的基底构造沉降量,以此为基础对台湾海峡盆地西部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的伸展强度和基底构造沉降量在始新世和中新世之间均急剧减小,反映渐新世是一个构造转换时期;(2)研究区在新生代表现为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持续断陷作用—中始新世差异升降—始新世末至渐新世隆升剥蚀—中新世之后稳定缓慢坳陷沉积;(3)台湾海峡盆地在新生代大致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断陷演化阶段、中新世坳陷演化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ODP2 0 6航次将是第一个多航次的计划 ,其目的是揭示上洋壳的完整剖面 ,这其中包括火山喷出岩、席状岩墙、辉长岩 ,以及这些岩石类型之间重要的地质过渡带。 2 0 6航次计划在东太平洋超速海底扩张期间 (~ 2 0 0mm/a)Cocos板块产生的 15Ma洋壳 (6° 4 4 19′N、91°5 6 0 6′W ;水深 36 5 5m)的顶部剖面钻取岩心 ,同时为以后的再利用打一个套管站孔。种种理由表明本站位是完成目标的最佳地点。首先 ,中轴低速带的深度即为大洋中脊岩浆房的深度 ,它随海底扩张速率的增加而减小。据岩浆房顶盖推断的低速带顶部被认为对应于正…  相似文献   

11.
图1IODP307航次钻探位置IODP307航次将在爱尔兰西部Porcupine海湾东部斜坡坡底钻探3个站位(图1),这些站位位于海底170m高的挑战者山丘(PORC03A站位(51.38080°N、11.71846°W,水深826m))的中部,在Belgica山丘区部分为埋藏的碳酸盐丘,顶部由死去的冷水珊瑚角砾组成。巨大的碳酸盐丘群和潜在的深层碳氢化合物沉积呈现明显的叠置现象,表明从深部地质储集体至海底的地质流体通量是由内部机制所控制,而沉积建造有可能是微生物群体所为,它对于陡坡翼的稳定性、碳酸盐丘岩心的整个原地正微晶灰岩层的岩化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  相似文献   

12.
IODP313航次的勘探目标是获取具有古内陆架相的现代大陆边缘硅质碎屑序列的井下测井数据和连续岩心,设计的3个钻探站位(MAT-1~3)对于辨认沉积物建造的规模和检验相模式提供了极佳的场所(图1),取心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3.
大洋钻探191航次由两部分组成:(1)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WP-2站位)钻探并下套管,同时将安装用于长期浅海底钻孔观测的宽频道地震检波器;(2)硬岩石重反装置(HRRS)以及其他设备的工程检验.  相似文献   

14.
2000年,JOIDES调查船的调查范围由南极滨岸到西北太平洋深部 ,最后返回澳大利亚 ,是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范围最广阔的一年。2000年最早的两个航次(188和189航次)的调查最接近于“传统”的大洋钻探。188航次再次赴南极东部普里兹湾调查。1988年 ,119航次首次在此进行过调查。188航次分别在普里兹湾陆架、陆坡和海隆的3个站位钻探 ,取得了南极东部陆架冰期前向冰期环境的过渡、晚第三纪末期冰期—间冰期陆坡滨岸侵蚀区和冰海沉积环境的改变、以及下—上中新统长期的温暖向寒冷冰期过渡的记录。这是JOID…  相似文献   

15.
日本海富山深海水道堤坝大型泥波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深海调查和研究,特别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项目(ODP)的实施,在现代深海海底发现了大型波状沉积体,多数为泥质、含粉砂质泥,少数为砂质,这些波状沉积体被统称为沉积物波.沉积物波可以发育在陆坡到深海平原的任何位置,面积从几平方千米至数十万平方千米,波长为1~15km,波高为5~100m.地震剖面中沉积物波横向上具有波状叠覆特征,纵向上常常呈现波状上攀现象.  相似文献   

16.
ODP2 0 1航次将在秘鲁海盆及边缘区、东赤道太平洋一系列站位取心并回收深海沉积物。本航次的目的是探索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埋藏的分布、活动性、群落结构、种系亲和性以及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的规律。对于地下沉积环境的研究包括 3个方面 :( 1 )秘鲁沿岸硫酸盐还原作用、甲烷成因的硫酸盐亏损以及硫酸盐还原的甲烷营养区 ;( 2 )硫酸盐还原作用、甲烷成因现象以及甲烷营养层共存 (赤道太平洋 )的开放大洋富硫酸盐沉积物 ;( 3)存在锰还原作用 (秘鲁海盆 )的开放大洋富硫酸盐沉积物。沿岸边缘站位包括目前所有甲烷都以自由气存在的浅水站位…  相似文献   

17.
<正>IODP 359航次是为解决海平面、洋流和印度洋季风演化而设计的。7个建议的钻探站位位于马尔代夫,1个站位位于印度西部大陆边缘的Kerala-Konkan盆地(图1)。马尔代夫碳酸盐岩具有独特的和可以揭示新生代冰期印度洋的演变之谜。它为更好地了解印度-太平洋区域在全球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关键地区。主要基于地震地层数据,为该碳酸盐浅滩演变模型已经研制成功,用来显示海平面变化和洋流格局的形成及结构。无论是海平面还是洋流驱动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印度季风被认为有着直接得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底到2008年初,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南海海槽发震带试验”(NanTrosEIZE)的第一阶段是沿南海海槽的汇聚边缘开始钻井、取芯。NanTroSEIZE项目是一个多阶段的IODP钻探计划,重点是通过直接取样、原位测试以及长期监测,了解地震成因、破裂传播以及海啸成因的力学性质。第一阶段包括三个非立管钻探航次,调查几个横穿西南日本纪伊半岛海域的陆坡和隆起的站位。主要目的是研究板块边界和张性断裂的浅部特征,这些钻探航次还为研究主动大陆边缘的海底块体运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始新世年代为 55~ 3 3 .7MaBP ,是地质上相对稳定但气候很热的时期。新生代最温暖的时期出现在早始新世 (约 50MaBP)。在中始新世 (45~ 40MaBP) ,木杉属 (Metasequioa)森林出现在 80°N附近。始新世处于两个独特的边界事件之间。始新统底部为一碳同位素事件所确定 ,可能代表大量水合物分解 ,甲烷大量释放 ,产生温室效应而使气候变暖。始新世末 ,即始新世—渐新世边界处 ,氧同位素事件 (Oi 1 )标志着南极冰盖开始形成。1 科学目标在晚第三纪 ,沿赤道地区 ,季风诱发的发散上升流产生了大于 50 0m厚的生物沉积。早第三纪有限的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20.
在新生代全球气候系统的演化中,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整个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北移动,尤以自赤道缓慢外移的赤道上升流所形成的富含生物沉积的呈狭窄凸起的巨厚沉积物为特征。因此,钻探可以恢复被埋深的较老的断面。以前的ODP138、199航次为研究穿越赤道地区沉积物沉积类型的变化搭建了横跨古赤道的断面,本次钻探的目的是沿古赤道恢复横向的“年代断面”。上述两航次取得的成果对气候和碳系统、穿越发散带的生产力、碳酸钙溶解的年代、生物和磁性地层、ITCZ的位置,以及随时间气候变化的演变形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