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22矿田铀矿床原地破碎浸出经济评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德平  顾连兴  周青生  李顺初 《铀矿地质》2002,18(4):242-249,201
本文从原地破碎浸出法采矿工艺流程出发,对322铀矿田碎裂蚀变化岗岩型铀矿床(点)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原地破碎浸出经济模型,引入了铀浸出率和回收率高速系数。利用原地爆破筑堆试验及一系列铀矿柱浸工艺试验获得的原地破碎浸出经济分析参数及经济评价模型对322矿田铀矿床原地破碎浸出进行了经济评估。  相似文献   

2.
围绕溶浸采矿这个主题,从岩、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石结构构造,铀的存在形式,铀的存在形式,岩、矿石物理力学参数,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床水文地质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大布铀矿床溶浸的天然地质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矿石铀浸出工艺试验,获得大量溶浸工艺参数,提出大布铀矿床以原地破碎浸出浸出辅以堆浸为最佳采矿方案。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布铀矿床溶浸地质条件及溶浸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 《江西地质》2000,14(3):209-213
本文围绕溶浸采矿这个主题,从岩、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石结构构造;铀的存在形式;岩、矿石物理力学参数;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床水文地质等方面阐述了大布铀矿床溶浸的天然地质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矿石铀浸出工艺试验,获得了大量溶浸工艺参数,提出大布铀矿床以原地破碎浸出辅以堆浸为最佳采矿方案。  相似文献   

4.
江西大布铀矿床溶浸地质条件及溶浸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鸿 《铀矿地质》2000,16(3):180-186
本文围绕溶浸采矿这个主题 ,从岩、矿石的物质成分 ;矿石结构构造 ;铀的存在形式 ;岩、矿石物理力学参数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床水文地质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大布铀矿床溶浸的天然地质条件 ,并通过一系列矿石铀浸出工艺试验 ,获得大量溶浸工艺参数 ,提出大布铀矿床以原地破碎浸出辅以堆浸为最佳采矿方案。  相似文献   

5.
322矿田铀矿床原地破碎浸出地质技术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德平  顾连兴  周青生  李顺初 《铀矿地质》2001,17(4):231-238,244
本文从原地破碎浸出法采矿要求出发,对322铀矿田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床(点)的地质构造、岩/矿石物质成分、矿石结构、铀的赋存形式、岩/矿石物理力学参数、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原地爆破筑堆试验及一系列铀矿的柱浸工艺试验,获得了大量原地破碎浸出参数;运用原地破碎浸出法适用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评价,认为该矿田碎裂蚀变花岗岩型铀矿床适宜采用原地破碎浸出法开采。  相似文献   

6.
十红滩铀矿床地浸地质条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原地浸出采铀技术的基本要求,论述了适合于地浸开采的铀矿资源评价条件。在论述十红滩铀矿床矿体、矿石及水地质和水地球化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其与美国和前苏联满足铀矿床地浸开采的资源评价条件进行对比,认为十红滩铀矿床的地浸地质条件不是十分理想,但属于地浸开采范围,需要在地浸地质工艺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增渗方法及其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李小春 《岩土力学》2009,30(8):2309-2314
为满足国内核电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大量需求,解决制约低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原地浸出顺利生产的瓶颈,借鉴在油气田增产、煤气开采及瓦斯治理等方面提高岩体渗透性方法的成功经验,分析这些方法在原地浸出开采中应用的不足,提出了适用于低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原地浸出生产的无临空面深层岩体爆破增渗方法,以提高低渗透赋矿岩层的渗透性。通过初步爆破增渗模型试验,验证了无临空面深层岩体爆破增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评价可地浸硬岩铀矿床的主要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古与 《铀矿地质》1997,13(1):25-29
作者根据国内外进行铀矿床原地破碎浸出工业试验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判别硬岩铀矿床能否适于地浸的主要依据,内容包括矿石的破碎性能、矿石的浸出性能、矿石的渗透性及围岩的透水性。并认为只有在全面分析与主要判据有关的矿床地质因素、水文地质因素的基础上,才能从技术可行性方面分析矿床能否适于地浸。  相似文献   

9.
地浸采铀矿区地下水中UO22+和SO42-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地浸出(简称地浸)采矿又称为"溶液采矿"或"化学采矿",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传统的新的采矿技术,它是一种集采矿、选矿、冶金于一体的新的采矿理论和采矿方法,是将溶浸液直接注入地下含矿岩层中,利用矿物与水溶液的化学反应来获取有用金属和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在一些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矿床中都在逐渐应用溶浸采矿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和成功的尤其是铀矿床的溶浸开采.原地溶浸采矿具有基建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生产效率高,资源回收率高,适于开采低品位贫矿,保护地表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地浸采矿将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采矿结束后必须对地下水进行修复和复原(Mudd,2001;IAEA,2005).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新疆伊犁512矿床成功地建成了地浸采铀矿山,目前已有多座地浸矿山投入生产,部分矿山已经采完或即将采完,急需开展地下水的复原研究.本文选择新疆某终采地浸铀矿区,对地下水水中主要污染物UO22+和SO4-的迁移的寿命进行数值模拟,并以此探讨选择合适的地下水复原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质工艺孔原地浸出采矿法是一种利用地质工艺孔和化学试剂采矿的新型方法,通过生产试验,对工艺孔结构,布孔方式,施工技术,成井工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512铀矿床地浸条件及技术经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保群 《铀矿地质》1997,13(3):147-153
本文应用铀矿普查及地浸试验中获取的资料,对512矿床地质构造、矿石物质成份、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自然经济地理等地浸条件及矿床技术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512矿床地浸条件较好,地浸技术指标适中,用酸法地浸开采具有耗酸量少、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在今后的开采中,若能解决伴生元素Re,Se,Mo的综合利用问题,将会大大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地浸采铀的含义及其发展历史,并对地浸矿床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地浸矿床评价的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地浸采铀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矿化度砂岩铀矿的地浸采铀工艺——淡化少试剂工艺。此工艺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管道堵塞,而且可以提高浸铀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水文地质条件,对浸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地球化学模式证明传统的酸法和碱法浸铀试验不适合十红滩铀矿床,并对浸铀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砂岩型铀矿矿层渗透系数普遍具有空间非均匀性,但受试验和分析手段制约,非均匀渗透系数难以准确刻画,导致地浸采铀过程预测出现偏差,限制了地浸采铀过程精细化管控。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矿层非均匀参数分布随机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水盐耦合数值随机模拟,揭示不同渗透系数空间分布条件下,群井抽注所引起的溶浸剂储层内部迁移过程和影响范围。在内蒙古某铀矿床应用结果显示:沿区域地下水流方向渗透系数增加,有利于注入溶浸剂疏散;相反,溶浸剂易出现聚集效应。利用水位监测数据对模型边界条件进行识别与验证后,在均质假设条件下溶浸剂扩散速率为210 m2/d,20 a开采周期波及范围为1.53 km2;考虑矿层非均质性和参数不确定性,预测溶浸剂扩散速率为191~228 m2/d,波及范围为1.47~1.74 km2。相比于均质假设,溶浸剂扩散速率和波及范围不确定性显著,分别为17.62%和17.65%。考虑渗透系数非均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溶浸剂迁移转化行为预测结果更具代表性,可为合理制定地浸采铀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沉积型铝土矿是我国主要的铝土矿类型,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储采比逐渐下降,深部难动用资源的绿色开发迫在眉睫. 通过开展静态溶浸实验和电极加热仿真模拟,结合原位溶浸技术在铀矿和稀土矿开采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该技术在固体矿产开采中应用的适用条件包括:矿物可溶性、矿体分布稳定性、顶底板条件、矿体渗透性. 我国北方铝土矿资源与以上条件切合程度高,适合采用原位溶浸技术进行开采. 本次研究还提出了沉积型铝土矿原位溶浸开采的工艺方案,为下一步开展先导试验提供了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512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基本特征、近期勘探成果、地浸效果和矿区远景评价。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有利,属层间氧化带砂岩型,有可能发展成可地浸的、低品位的万吨级矿床,其矿田远景将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铀矿类型,受到世界各国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于盆地东胜地区也发现大规模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标志着中国该类型铀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该文应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获得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条件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参数。含铀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胶结物中的碳属于地幔碳、生物有机体和沉积的碳酸盐混合成因。通过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是原生的岩浆水上涌和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建造水,其中一部分有机质加入到成矿作用中来,这对于铀的还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盆地的演化特点,建立了这种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地球化学模型。笔者认为,其铀矿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氧化过程,二是还原过程,成矿过程伴随各种微量元素和气液相分子的氧化、还原和迁移过程。该成矿模型的建立对认识盆地铀矿质的沉淀和富集规律以及在类似盆地寻找此类铀矿床,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建红  罗毅  王明太  孙志富  周青生 《铀矿地质》2001,17(3):168-173,149
本文从矿床的地质评价入手,对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石结构构造,铀的存在形式,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矿床溶浸天然地质条件研究;通过对低品位、大块度的铀矿石进行柱浸工艺试验,获得了一系列溶浸工艺参数;归纳分析出高昔、牛尾岭矿床的矿石灰第2类有利溶浸类型;提出常规采治法、原地破碎浸出和堆浸相结合的采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