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古滑坡体灾害勘查方法,通过对古滑坡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与论述,从滑坡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机理分析、滑坡体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和计算,阐述了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一般步骤和内容,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琳  刘芳 《工程地质学报》2021,29(6):1907-1915
我国南海北陆坡水合物富集区广泛发育古滑坡,若水合物开采不当可能导致古滑坡再次滑动。为了探究水合物开采诱发古滑坡再启滑机制,针对含下卧型水合物藏和伴生型水合物藏的两个典型古滑坡体,在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框架内考虑了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瞬态孔压与土体抗剪强度变化,分析了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不同古滑坡体的稳定性演变与失稳模式。研究表明,水合物分解导致所赋存土体的胶结强度弱化,同时逸出气体可能被阻滞于渗透性较低的古滑坡体下方,从而形成横向扩展的高压区。下卧型储层边坡的潜在滑移面贯穿古滑移面,一般表现为滑动型滑坡;开采初期因孔压积聚而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开采中后期因二次水合物生成可能导致边坡稳定性有所回升,在本文计算条件下未触发古滑坡复活。伴生型储层边坡的稳定性受土体强度劣化与孔压积聚的共同影响,水合物开采导致古滑坡重新滑动,表现为滑塌型滑坡。  相似文献   

3.
大渡河新华古滑坡体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华古滑坡体位于拟建水电站坝址线上游12km处,体积巨大,水库设计蓄水高程在滑体剪出口之上,且该区属高烈度区,滑体一旦失稳,可能造成涌浪、甚至堵江和堰塞溃坝,影响严重。目前,古滑体有拉裂缝等变形迹象,属滑移拉裂性质,且古滑坡变形属重力蠕滑性质。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暴雨、蓄水及水位骤降等工况下,滑体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在考虑地震时,其稳定性迅速降低,滑体有可能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为国家级重要建设项目,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峪河上的宝泉水库一带,龟山滑坡为区内主要的巨型滑坡,直接危胁电站安全。文章阐述了龟山滑坡体的特征、地质条件,结合工程建设项目自身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论述了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龟山滑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7度以上地震烈度条件下,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或不稳定状态,龟山滑坡直接威胁工程安全,危害性较大。根据龟山滑坡特点,结合工程、地形、地层岩性等特点,提出了开挖卸载的防治措施,开挖卸载方式采取等高程从上而下逐层开挖方案。此防治措施既保证了龟山滑坡的稳定性,又提供了电站水库坝体的填筑料,是一个科学安全又经济的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大理至保山高速公路K376+140~460段公路路槽开挖,诱发古滑坡体复活的牵引式碎石土滑坡的防治设计与施工情况。在认真分析工程地质的基础上,作出治理设计方案并施工,最终通过现场实验监测及雨季的考验,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宁洱县普治村古滑坡体近年来活动迹象明显,已造成房屋变形开裂,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滑坡体有进一步复活迹象。该地区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是古滑坡体复活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监测、实施一定的工程治理,同时合理规划,控制人类工程活动,以减少对古滑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滑坡体的风险分析是决定坝址比选的控制性因素之一。通过对卡拉水电站田三滑坡体现场勘察和数据分析,建立滑坡风险分析模型;利用Bayes优化法以及蒙特卡罗(Monte--Carlo)统计方法确定计算参数;考虑暴雨、蓄水、地震等工况组合,对田三滑坡体进行了稳定性、涌浪以及堵江分析。田三滑坡体风险分析结果为该地区滑坡失稳探讨提供借鉴,进而为坝址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库水位升降作用下不同材料滑坡体稳定性变化规律不同。选择代表三峡库区不同土体材料滑坡4个数量级的饱和渗透系数,采用Geostudio软件Seep/W和Slope/W模块,分析了三峡水库库水位升降作用下不同渗透系数滑坡体浸润线的分布规律及由此引起的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变化与滑坡体的渗透系数密切相关,在库水位上升阶段,随着滑坡体渗透系数逐渐变小,浮托力增大的速率变缓,指向坡内的渗压逐渐增强,滑坡稳定性系数有相对增大趋势。在库水位下降阶段,随着滑坡体渗透系数逐渐变小,浮托力减小的速率变缓,指向坡外的渗压逐渐增强,滑坡稳定性系数有相对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FDEM的戒台寺古滑体开裂破坏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戒台寺古滑坡体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边坡岩体中裂缝发育,结构破碎,风化卸荷引起局部滑移严重。2005年,对古滑体Ⅰ级和Ⅱ级平台进行了综合治理,但2013年后期,戒台寺大雄宝殿后墙和后花园地面又发育多组裂缝,且在Ⅲ级平台坡脚处发现大量新断口崩塌坡积物,古滑体有复活征兆。为探索戒台寺古滑坡体从二次稳定到开裂破坏的变形机制和破坏特征,文章首先采用杂交有限元-离散元法(FDEM)建立戒台寺古滑坡体数值模型;然后,将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GPS地表位移监测曲线和破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FDEM数值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戒台寺古滑坡体局部开裂、扩展、贯通、脱离、滑移、碰撞和堆积全过程;最后,判断出戒台寺古滑坡体的危险区域,为古滑坡体深部力学监测点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滑坡体的特征、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工程建设项目自身特点.进行了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二密滑坡原是稳定的古滑坡体。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开挖路基、降雨和地下水等因素,诱使古滑坡体重新滑动,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施工和人们的安全。通过现场调查、钻探、物探等勘察手段,查明了滑坡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物质结构;根据所得地质资料确定了滑动面所在位置,计算其稳定性,重点分析该滑坡的形成机制。经过数值分析得出,在古滑坡体下部开挖路基是此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此滑坡处于挤压-初滑阶段,需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危岩稳定性计算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福 《地质与勘探》2018,54(4):791-800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危岩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稳定性计算模型体系不够完善。本文在五个常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后缘有贯通陡倾裂隙的滑移式、双结构面滑移式、后缘无陡倾裂隙且形似悬臂梁的坠落式、上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的坠落式四个新的计算模型,形成了危岩稳定性计算模型新体系。依托工程实例对后缘有贯通陡倾裂隙的滑移式危岩新计算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运用验证,即:基于刚体力学的极限平衡法计算求出不同工况下危岩单体的稳定性系数,再基于FLAC3D运用摩尔-库伦模型对该危岩单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求出其在两种不同工况的稳定系数,两种方法相互印证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  相似文献   

14.
何坤  胡卸文  马国涛  刘波  梅雪峰  王蛟  杨群 《岩土力学》2020,41(10):3443-3455
受前期14 d持续累计350.6 mm降雨影响,2018年7月19日盐源玻璃村一巨型玄武岩古滑坡体发生大规模复活,复活体积为1 390×104 m3,损坏房屋186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测、钻探揭露、物理力学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在查明滑坡体地质结构、失稳特征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及复活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岩土体及地形地貌是滑坡复活的孕灾基础,持续降雨及其引起的地下水位升高是滑坡复活的诱发因素。复活滑坡可分为主滑区和侧滑区两种破坏模式不同的区域。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内渗流场明显变化,孔隙水压力增大,导致7月13日古滑坡体开始发生变形,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受微地貌约束,主滑区具有多级、多次失稳,渐进破坏的特点。侧滑区斜坡前缘临空条件受坡脚主滑坡控制,在主滑坡运动过程中,侧滑区坡体位移量、最大剪切应变增量逐渐增大,塑性区扩展,破坏过程表现出与主滑坡一定的关联性和滞后性。分析表明,受地下水长期影响,滑带土体强度逐渐削弱,降雨导致坡体渗流作用加剧,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滑坡复活。  相似文献   

15.
The combined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2D seismics and an industrial 3D seismic data volume from the western Porcupine Basin, offshore SW Ireland, revealed an unusual picture of a buried sediment collapse and slope failure. A proportionally thin (≤ 85 m) but vast (> 750 km2) slab of consolidated sediments started to slide downslope, in the meantime breaking into hundreds of vertically undisturbed blocks, up to 500 m in diameter. The most probably overpressured underlying horizon seems to have liquefied and acted as a slide plane until the excess pore pressure had dissipated. Then – still very early in the slide development – the process stopped, freezing the failure at its initial stage.  相似文献   

16.
该古崩滑体位于拟建水库坝址线上游27.7 km处,体积巨大,水库三个设计蓄水高程均在滑体剪出口之上,且该区属高烈度区,滑体一旦失稳,可能造成涌浪,甚至堵江和堰塞溃坝,影响严重。本文通过对古滑体地质背景、结构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条件分析,确定该滑体属崩滑性质。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到较为频繁构造作用,斜坡岩体块裂化较明显,节理切割严重,产生了不利结构面的空间组合,一旦破坏面贯通,则导致斜坡沿着滑面崩滑下座,覆盖到冲洪积物堆积体之上。其稳定性通过定性、定量两方面评价,其中定量计算中,通过试验资料,结合参数反演确定计算参数,利用规范传递系数法和毕肖普法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暴雨、蓄水及水位骤降工况下,滑体均处于稳定状态。而在考虑地震时,其稳定性迅速降低,滑体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龙游石窟1~3号洞室稳定性分析及安全通道路线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千  王靖  杨志法  张路青  祝介旺  郑舰  傅燕 《岩土力学》2009,30(9):2713-2721
龙游石窟是一个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但龙游石窟正面临着风化速度加快,围岩变形破坏越来越严重等问题。在洞室群内部设置安全通道的方法是保证旅游安全和实现洞室群长期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为制定设计安全通道的合理方案,对洞室群分布区的变形破坏现象进行了现场地质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重点分析了洞室群洞口区域、顶板、公共边墙和岩柱的变形破坏特征。并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对安全通道所经过区域的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在计算过程中,利用网格单元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安全通道的不同设计方案,初步确定了龙游地下洞室群1~3号洞室安全通道的设计路线。  相似文献   

18.
Because of the simplicity and the speed of execution, methods used in static stability analyses have yet remained relevant. The key‐block method, which is the most famous of them, is used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fractured rock masses. The KBM method is just based on finding key blocks, and if no such blocks are found to be unstab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hole of the rock mass is stable. Literally, though groups of ‘stable’ blocks are taken together into account, in some cases, it may prove to be unstable. An iterative and progressive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discontinuous rock slopes can be performed using the key‐group method, in which groups of collapsible blocks are combined. This method is literally a two‐dimensional (2D) limit equilibrium approach. Because of the normally conservational results of 2D analysis, a three‐dimensional (3D) analysis seems to be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the 2D key‐group method is develop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so that a more literal analysis of a fractured rock mass can be performed. Using Mathematica software, a computer program was prepared to implemen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on a real case. The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roposed 3D procedure, its implement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utcomes of the 2D key‐group method. Finally, tectonic block No.2 of Choghart open pit mine was investigated as a case study using the proposed 3D methodology.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revealed that the outcomes of the 3D analysis of this block conform to the reality and the results of 2D analysi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