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空气带内盐分运移规律和盐发引起的盐分聚焦过程,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这些作用的环境影响。地下地质、地球化学和构造影响着地下水的质量及其流动。随着人类活动对如水等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对土壤和植物分布影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浅部含水层很容易受蒸发作用影响,在这样的地区农业活动如灌溉可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在海滨和岛屿地区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深部挖掘导致海水入侵。土壤盐化作用可以使富饶的土地变成盐漠。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与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监督分类在我国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土地调查、遥感估产等方面,我国北方平原、高原地区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岩溶发育强烈的贵州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物条件(地形切割深,地块破碎而阴影多,地物种类繁杂且分布零乱等),给训练区处理及正确分类造成很大困难。采用屏幕判读识别法不仅可以提高训练样品输入的精度和纯度、减少野外工作时间,而且可以弥补野外所选训练场地分布不均、地类不全和数量不够等缺点.从而提高了分类精度。另外利用屏幕判读识别还可修正计算机监督分类的错分、漏分现象并及时发现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环境问题。因此,屏幕判读识别法在岩溶区土地、环境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敏 《山东地质》2008,(11):19-20
随着档案法规的逐步完善,依法治档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在开展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土地档案资料,而土地档案又给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土地信息和依据,这些丰富的土地信息和依据来源于土地档案的记载、存储。土地档案对依法管地、合理开发用地、地籍调查、权属确认、解决土地纠纷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土壤和潜水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研究区土壤酸化及地下水碱化、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土地盐渍化等主要水土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土壤、潜水等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土壤剖面实测数据为基础,认为土壤环境主要受自然因素的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认为潜水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控制。为研究区水土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都市化地区,人类由于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正在承受着因不合理利用环境,尤其是在垃圾场堆积的固体生活垃圾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产生固体生活垃圾,它们在地质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堆积着按垃圾构成和来源不同的,对地质介质呈高异常物质的垃圾场是积极作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和以及大气圈,最后影响到人类的作用源。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地质环境概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军 《辽宁地质》1999,16(2):138-143
地质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土壤地质及灾害地质诸方面看,辽宁省地质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辽宁省地质环境的特点是深大断裂带发育,地震灾害频繁;矿产种类多且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贫乏;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辽东南地区、辽西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分别是泥石流和滑块、水土流失、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土壤有十种类型,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林业发展。地下水、土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由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一种环境风险,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在天津滨海地区布置了6条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盐渍化剖面,选取其中4个剖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按月采样监测。研究发现,除了BHY6土壤剖面由于长年耕种,表现为平衡型土壤剖面形态之外,其余基本表现为底聚型土壤盐渍化剖面形态;从剖面中下部直到底部浅层地下水位附近,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或Cl-+HCO-3为主,尤其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偏高(达盐水程度)的地区,土壤中Na+、Cl-所占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具有滨海盐土的基本发生特征;气候因素、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及埋深、表层土壤植被都是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表层土壤表现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冬季缓慢积盐的特征,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埋深越浅,其土壤剖面含盐量越高;果林地和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降低土壤盐分的活性,有效抑制盐分的累积,降低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保护和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8.
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壤环境影响分析--以贵州六盘水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山开发是造成资源匮乏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矿山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应该对矿产开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很显著。文章对典型的矿业城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进行研究,分析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壤环境影响的几种表现形式,提出用机会成本法和恢复费用法对不利影响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出要切实减缓不利影响必须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包括直接占用土地、污染土壤环境、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将不利影响归为两类:①占地损失,为不可逆影响,包含引起土壤直接被占用、淹没或破坏的各种影响因素。②土壤肥力损失,为可逆影响,是由于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所引起的。对于前者,用机会成本法进行评估,在掌握拟建工程区土壤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计算土壤利用现值;同时要将估计年限的机会成本均纳入矿山开发建设的社会成本中。对于后者,用恢复费用法进行评估,需要了解土壤受影响之前的各项指标。文章最后指出,需要从开发开采技术、工程地质、“三废”处理、土地复垦、税收管理等各方面强化对不利影响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提供了对比及判别人类或者自然事件造成的环境扰动的标准,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本文以合肥地区为例,研究典型城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采用标准化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合肥地区城镇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结果非常一致,显示两种方法均可以很好地用于确定土壤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确定的基线值为:Cu(26.615μg/g)、Pb(25.818μg/g)、Zn(58.003μg/g)、Cd(0.152μg/g)。对比研究显示,获得的合肥地区城镇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均高于其背景值,同时又低于其异常下限值,完全符合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的定义及其实际意义,可以很好的用于土壤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宜宾江安桐梓镇土地整理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问题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而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会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而对人类自身健康造成一定危害。这里以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填图为基础,以土壤采样分析成果为依据,以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为手段,查明了桐梓镇土地整理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和分布现状,为当地无公害食品等农业生产基地优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地球化学方面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融雪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融雪侵蚀在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发生,其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已成为土壤侵蚀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积雪和融雪的气候、海拔、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在融雪侵蚀影响因素方面,认为融雪径流、表层土壤解冻深度、解冻期表层土壤可蚀性是影响融雪侵蚀发生的特殊因素。同时指出,融雪侵蚀预报模型中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未完全解冻层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坡面融雪过程研究是未来融雪侵蚀研究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下的地质勘查工作要加速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并重转型,要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在城镇规划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当前尤其是要主动服务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要主动服务于重大工程项目选址选线和城市开发;要主动服务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主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3.
阜新矿区地面塌陷灾害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研究地面塌陷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时,一般只侧重于其对建筑物、铁路的影响,而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探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阜新矿区来说,地面塌陷对该区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更是空白,前期的工作仅仅侧重于地面塌陷的调查,如果就地面塌陷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做一决的概括和分析,无疑会给今后治理由地面塌陷带来的灾害提供借鉴作用。本文结合大量实测、实算数据,应用土地复理论与方法对地面塌陷引起的土地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湿度、土壤质量水平等四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灾害的治理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土壤砷污染是当今全球十分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目前土壤砷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选择性提取操作定义法、溶剂提取仪器测定或吸附材料选择性分离法和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能谱(XANES)直接测定法,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在土壤砷的形态转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生物有效性研究存在多种方法并存的局面,化学提取法相对经济、方便,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土壤砷的有效态含量,只能作为环境危害程度识别的参考;植物指示法需选择敏感性植物方能有效地指示土壤砷对环境与健康的潜在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指示法代表了未来开展砷污染早期预警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模拟肠胃液提取法(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Method)比较接近动物或人体对土壤砷污染的真实吸收状态,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已发展出采用兔、仔猪和猴的动物模型以研究经口摄入的生物有效性砷,但尚不清楚哪种动物模型更能准确反映砷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SCS模型中城市地区土壤AMC确定方法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业耀  汪太明  香宝 《水文》2011,(4):23-26,57
估算径流曲线值(CN)是采用SCS模型模拟径流的重要过程,而土壤前期湿润程度(AMC)是估算径流曲线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采用某次降雨前5d的降雨量来确定土壤AMC。以松花江流域大中小三种规模城市——哈尔滨市、长春市、佳木斯市、吉林市、梅河口市和勃利县城区为例,分析了土壤AMC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研究表明,原方法适合于城区绿地,但不适合于城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AMC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某次降雨前5d降雨量与气象蒸发量差值确定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AMC,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除绿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中,改进方法优于原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碳在土壤中的储量和存储时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和最长的,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碳储量及其循环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为一个碳汇。土壤储存碳的过程就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变化,因此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是揭示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碳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在生态系统长期动态过程的重建(如C3/C4植被的历史格局)、土壤有机碳周转周期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有机碳来源、周转周期、土壤CO2通量的变化和组分区分、同位素富集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归纳了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未来土壤碳循环同位素示踪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龙海市表层土壤硒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曹容浩 《岩矿测试》2017,36(3):282-288
在龙海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基础上,开展土壤硒含量特征、影响因素分析等项研究工作,可为研究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提供依据。本文通过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对福建省龙海市表层土壤4394件样品硒全量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龙海市表层土壤的硒含量为0.031~2.361 mg/kg,平均值为0.354mg/kg,足硒、富硒土壤面积占全地区面积的88.69%。同时发现,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海拔高度是影响龙海市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火山凝灰岩区、花岗岩区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较高;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的硒含量最高,园地、耕地土壤的硒含量适中;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说明在酸性、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硒元素易于富集,尤其是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区土壤中硒的富集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成果对龙海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富硒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罗伟奇 《湖南地质》2001,20(1):41-42,46
湖南省农用土地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成土母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分的影响而产生的原生环境地质问题,另一种是受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及外动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次生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就其形成机制作了探讨,并结合农业产提出了可操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它既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很重要的劳动对象。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目前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普遍存在着家底不清等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则是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落后的调查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土壤矿物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矿物是土壤物质组成的主体 ,是土壤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土壤矿物的研究是土壤学研究的前沿基础领域。通过对土壤矿物尤其是粘土矿物的研究 ,可以揭示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母质特征、成土过程及环境 ,揭示土壤的发育程度和肥力水平 ,为环境保护、优质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指出了土壤矿物学的研究意义 ,综述了土壤矿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不同类型土壤矿物的组成特征及其与成土作用、风化程度和生物气候条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