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西-攀高速路山神庙1号隧道进口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连续降雨突发滑坡灾害,滑坡掩埋了左洞口及下方道路,并对右洞造成危害。由于与隧道的干扰、密切相互作用关系,使该滑坡的治理有别于其它一般的滑坡。在整治设计思路上,综合分析得出对其治理原则,即首先采取抢险工程措施使滑坡暂时稳定,不再发展。后期治理不仅要使滑坡彻底稳固,同时要控制变形,避免对隧道的影响。在工序上应先治理滑坡,再对隧道进行整治和恢复。处治方案上,抢险工程以锚索钢管桩为主,同时采取反压护道、截排水等辅助措施,使滑坡得到了控制。再根据地勘资料和计算,设置了锚索抗滑桩,使滑坡得到稳固。最后对仰坡不稳定坡面设置了框架锚索和锚杆并植草,避免对隧道危害。设立了处治各阶段及长期的监测系统,监测处治效果和变形情况。监测结果反映综合处治效果良好。论文介绍了对该滑坡进行动态综合治理的全过程。对设计治理方案按抢险工程、滑坡稳固工程、仰坡治理工程和监测系统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
西南山区某机场高填方边坡在雨季结束后不久产生了变形。通过现场调查,坡体后部土面区出现了三条拉张裂缝,左右侧界也有明显变形迹象,坡脚五级马道水沟挤压变形严重,坡脚挡墙产生一小段垮塌变形。通过地表宏观变形判断坡体处于挤压变形阶段。对此段填方体滑坡及时实施了应急变形监测与工程地质勘察。通过地表变形监测曲线分析,由于错过了初始变形阶段的监测,该滑坡变形一开始就处于等速变形阶段。该滑坡在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变形明显加剧。坡体变形进入加速阶段后,变形速率及变形加速度较等速变形阶段成倍增加。在变形进入临界状态前,及时实施了坡体后部刷方减载,坡脚堆载反压的应急治理措施。应急治理措施实施后,坡体变形速率迅速减小,为永久治理工程的实施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3.
碎石土滑坡是一类由降雨激发失稳而产生滑动破坏的滑坡类型,要实现对其综合治理和评价决策,滑坡治理稳定性分析及效果评价就不容忽视。基于官家滑坡实际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情况进行变形破坏机制研究和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实施滑坡工程治理规划处置和治理稳定性分析,然后再参照降雨及滑坡变形情况构建加卸载响应比模型来实现滑坡稳定状态反馈和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研究表明:降雨作用及地下水变化是碎石土滑坡变形破坏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滑坡工程治理依据排水及抗滑原则确定综合处置措施,经治理稳定性分析,其稳定系数可大幅提高,完全满足不低于1.25的规范要求;并且基于加卸载响应比模型分析滑坡经综合治理后处于安全稳定状态,工程治理措施实施科学合理,工程治理效果显著,综合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北京戒台寺滑坡治理工程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戒台寺滑坡为一产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差和地质环境恶劣条件下的大型破碎岩石滑坡群。滑坡规模巨大,成因复杂,总方量达920多万立方米。滑坡治理采用支挡、锚固、治水、注浆等综合治理技术。整治工程中,对滑坡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深孔、裂缝、地表观测网等监测手段,确定滑坡的变形范围、滑动面位置、主滑方向、各滑块的滑动方向以及之间的滑动关系,同时揭示了春融以及治理工程中各工序对滑坡的影响,为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及评价工程效果提供依据,在整治工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类似大型滑坡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 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结了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滑坡各阶段变形特点。提出对于地下水来源丰富的大型覆盖层滑坡,其蠕变特性与黏性土的流变性及自身的应力状态有关,滑体中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越大、含水量越高,土的流变性越强,滑坡蠕动变形越明显; 该类滑坡仅采取支挡和地表排水措施难以有效控制其变形发展,需辅以泄水隧洞等地下排水工程,改变地下水渗流场,提高滑带有效应力,方可稳定滑坡; 大型深层覆盖层滑坡即使采用抗滑桩等支挡工程进行预加固,随着开挖的加深,坡体应变能释放,将形成新的塑性区,滑面的发展遵循渐进破坏理论,逐步向下发展,治理工程需兼顾多层滑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结了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滑坡各阶段变形特点。提出对于地下水来源丰富的大型覆盖层滑坡,其蠕变特性与黏性土的流变性及自身的应力状态有关,滑体中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越大、含水量越高,土的流变性越强,滑坡蠕动变形越明显;该类滑坡仅采取支挡和地表排水措施难以有效控制其变形发展,需辅以泄水隧洞等地下排水工程,改变地下水渗流场,提高滑带有效应力,方可稳定滑坡;大型深层覆盖层滑坡即使采用抗滑桩等支挡工程进行预加固,随着开挖的加深,坡体应变能释放,将形成新的塑性区,滑面的发展遵循"渐进破坏"理论,逐步向下发展,治理工程需兼顾多层滑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巨鱼沱滑坡地质特征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介绍了三峡库区万州巨鱼沱滑坡的结构特征和变形特征,从滑坡形成条件和诱发变形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对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了以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对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研究和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取巫峡段茅草坡一典型反倾岩质滑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库岸滑坡防治措施的分阶段设计流程(原则、思路和方法):首先基于已有的地质勘察资料和现阶段岸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岸坡变形破坏过程及现阶段所处的变形阶段,确定其相应的失稳模式和主控因素,提出滑坡防治比选方案;其次对于滑坡不同变形破坏阶段进行合理划分,运用数值模拟对滑坡防治各比选方案的治理效果开展岸坡不同变形破坏阶段的全过程评价,对比分析制定较合理的防治措施。研究结论主要有:(1)对同一岸坡而言,当其处于不同变形阶段时,其变形破坏模式和主控因素不完全相同,且同一防治方案的治理效果差别较大;(2)就茅草坡现阶段而言,滑坡处于变形破坏过程的坡脚弱化滑移阶段,此阶段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为消落带岩体的弱化和滑移,格构护坡方案的造价低且防治效果最好,而锚杆锚固方案造价高且效果低。  相似文献   

9.
某高速公路路线通过古滑坡前缘,工程建设需要对滑坡前缘进行开挖可能导致滑坡复活.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和变形理论对滑坡在各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状况、应力环境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滑坡在前缘开挖和运行期暴雨状态下可能产生复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排抗滑桩的治理设计方案,并基于变形理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对该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改善坡体应力条件并控制坡体整体变形.  相似文献   

10.
以青川张家沟滑坡为例,结合其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详细分析了其变形破坏原因和稳定性,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并运用FLAC3D软件对滑坡治理前后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坡的形态特征、岩土体松散的结构特征是滑坡失稳的先决条件,而降雨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改变是滑坡失稳的诱发因素,桩板墙+截排水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滑坡的进一步变形,确保了滑坡的稳定,数值模拟结果与滑坡的实际变形和治理效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结合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物质结构和变形特征,根据古滑坡体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工程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展开分析讨论。初步认为该滑坡是在古滑坡的滑覆堆积体上发展而来,滑坡启动时具有牵引式滑裂变形破坏特征,并逐渐向推移式塑性挤压变形模式转变,形成了滑坡由牵引式向推移式转化的力学机制演变过程。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的最直接的主要诱发因素。充分认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正确指导滑坡治理措施选择和工程布局,对区域内建设场地选址和同类型工程滑坡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永蓝高速公路K18+000~K18+350滑坡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在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对永(州)蓝(山)高速公路K18+000~K18+350白泥坳隧道进口滑坡(简称白泥坳滑坡)的现场调查,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区域构造、气象水文与地下水及施工工序四个方面对滑坡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滑坡的地质构造及变形特征,结合钻孔及工程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滑坡滑动面的可能位置。最后提出了以抗滑桩为主、辅以地表及地下排水设施的综合治理方案,以此达到加固正在发生变形的边坡、防止施工活动对坡体产生扰动导致古滑坡复活的目的。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抗滑桩及排水设施的施工工艺及流程,对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作了详细说明,为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尹光志  张卫中  康钦容 《岩土力学》2006,27(Z1):661-664
滑坡监测是滑坡综合治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监测,能了解滑坡的实际状况,可以判断其稳定性及所处变形阶段,为滑坡治理初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治理过程中,实时监测反馈又为设计方案的修改和补充以及现场信息化施工提供可靠资料,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施工结束后的监测数据又视为工程治理效果的直接指示 器。以某古滑坡路段高边坡综合治理中各阶段的监测为例,介绍了不同阶段的监测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在滑坡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树坪滑坡变形失稳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书强  易庆林  易武 《岩土力学》2014,35(4):1123-1130
树坪滑坡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就一直持续变形。为了对其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有必要对其变形失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和勘探的方法确定了滑坡的形态和性质;充分挖掘变形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变形失稳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滑坡区地形、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了树坪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库水位下降和大气降雨进一步激励了滑坡的变形。库水位下降,坡体内地下水位随之下降,但其速度远小于库水位下降速度,导致坡体内水力梯度和渗透力明显增大,从而使滑坡稳定性急剧下降,并且库水位下降速度越快,滑坡的位移速率也越大,是典型的水库下降型滑坡。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的降雨过程,更加剧了滑坡的变形,有产生大规模滑动的可能性,须采取防护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丹巴县城后山为一大型古滑坡。由于县城建设对古滑坡坡脚的开挖而逐渐复活。2005年2月,滑坡出现加速变形。为了解滑坡体的深部变形状况,掌握抢险加固处理的效果,为滑坡综合治理提供设计、施工、工程处理依据,在应急治理工程的中后期对滑坡体开展了深部位移监测,现对该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对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实施抢险加固后的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祥(云)-临(沧)公路红土坡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变形严重,洞内数次冒顶、产生地面陷落,并诱发滑坡,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文章根据现场勘查及变形监控量测资料,详细论述了隧道变形特点,从地层岩性、构造、地应力条件、地下水作用、施工工艺、滑坡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隧道变形原因。红土坡隧道变形是软弱的地层岩性、地应力条件改变、地下水作用、施工工艺以及滑坡偏压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隧道变形诱发滑坡,滑坡又促使隧道进一步变形。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首先对滑坡进行支挡,再对隧道围岩进行加固的整治思路,并提出具体工程方案。整治工程实施后,红土坡隧道变形已得到完全控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余忠 《探矿工程》2018,45(6):81-84
滑坡土体变形及其处理是滑坡治理施工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兰溪洞源村滑坡隐患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局部不稳定问题后,施工单位与相关单位一道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对土体的新近变形特征与变形原因分析、应急抢险措施、应急排险效果监测、后续施工方案等内容。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山西某大型煤矿工业场地滑坡勘察与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地下采矿对古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复活机理:即采动变形降低了滑坡体土层的力学强度; 采动拉裂缝为地表水和雨水的下渗提供了渗透路径,导致滑带土发生软化; 滑坡前缘的采空移动变形对滑坡体起着牵引作用。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及实时GPS监测系统等综合手段确定了滑坡周界、滑动面及滑动主方向与变形速率; 根据滑坡的空间形态、物质结构及变形特征对该滑坡体在空间上分区、剖面上分级,并据此设计了分区治理、分级支挡和留设地下抗滑煤柱等的滑坡治理方案。监测资料表明,经治理后的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平推式岩质滑坡作为一类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典型滑坡,有其特殊的成因与变形破坏特征。以广元市剑阁县坟林岩滑坡为背景,研究了缓倾岩质滑坡的特征、成因模式和变形破坏特征。归纳总结出降雨是降低滑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对滑坡体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评价。分析认为,此类滑坡产生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后缘裂隙水位抬升,裂隙水压力增加,同时裂隙水渗透在滑面上形成扬压力,滑面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滑坡整体失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整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以排水为主,支挡为辅的治理措施。在滑坡后缘设置截、排水沟,前缘设置抗滑键进行支挡。工程实施两年来未发现任何变形,达到了治理的目的,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对铜钟水电站H2滑坡的地质环境背景及现今坡体物质组成、自身结构和变形破坏特征等方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FLAC~(3D)对滑坡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判断滑坡为前缘蠕滑-后缘拉裂-潜在剪切面扰动的破坏模式,为治理提供了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