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1:10万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了1:10万《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采用了遥感分析、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海水和地质样品分析、海洋环境多参量测量、海流观测、锥探、钻探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浅地层结构与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海水化学特征(水污染)、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项目综合评价了珠江三角洲海洋地质环境质量,提出了减灾防灾建议。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划、海洋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海南岛南部浅海海洋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在研究区域进行了单道地震测量和侧扫声呐测量工作,单道地震剖面显示,在研究区域分布有两条海底埋藏古河道,根据剖面位置,大致确定了研究区域海底埋藏古河道的分布和走向;根据侧扫声呐声图图像,发现在研究区域20m以深海域广泛发育沙脊、沙波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存在潜在的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研究结果不仅对海南岛海岸带、陆架开发中的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的调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海南岛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8—200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了1∶10万《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采用了遥感分析、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海水和地质样品分析、海洋环境多参量测量、海流观测、锥探、钻探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浅地层结构与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海水化学特征(水污染)、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项目综合评价了珠江三角洲海洋地质环境质量,提出了减灾防灾建议,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划、海洋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 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 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海域灾害地质因素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海底滑坡、海底陡坎和断层3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是研究区主要灾害地质因素, 规模大小不一, 海底陡坎和断层为次要地质灾害。海底陡坎根据成因可分为礁体陡坎和滑坡陡坎, 礁体陡坎为礁盘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上升控制形成, 滑坡陡坎为海底滑坡导致。通过分析认为陡峭的地形和峡谷水道的侵蚀搬运作用是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素。这些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建设及管线铺设均有不利的影响, 应尽量避开。  相似文献   

5.
序言     
正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强国",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海洋石油、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填海造陆、港口建设、海底管线等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海洋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保护海洋地质环境与工程活动安全,迫切需要对海洋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全方位勘察与评价。海洋工程地质,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海洋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海底沉积物工程地质特性、海底地形与地貌特征、海洋动力地质作用、海洋地质灾害过程机理与预测防控、现场与实验室的勘测技术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海底航道安全与海洋环境相关,随着海洋调查观测技术的进步,航道观测信息增多,有些信息往往难以定量,如何利用这些资料评估海底航道安全日益重要。本研究在综合分析连云港海底航道安全海洋环境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航道地形环境、航道地质环境、海洋动力环境、极端事件对航道安全的影响程度,建立了连云港海底航道安全海洋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航道安全海洋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估,依据评价结果,连云港海底航道安全海洋环境定量评价为2.63,等级介于比较安全与一般危险之间,对航道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安全评价体系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勘察路由区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多波束测深等物理探测手段所获取的资料,结合其它自然环境资料,对路由区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海洋开发活动等影响的分析,对该段路由区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段路由工程环境适合于光缆的铺设。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工程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对于海洋工程的建设安全和沿海经济繁荣十分重要。在胶州湾海域已有地质、水文等数据的基础上,对胶州湾海底工程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分区。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的谱聚类算法,构建了胶州湾海底工程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胶州湾整体工程环境适宜性趋势为北高南低,从北向南依次可分为适宜性高、适宜性较高、适宜性较低和适宜性低四个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胶州湾海域海底工程适宜性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冲淤分布、沉积物类型、坡度、第四系沉积物厚度、水深、海流流速、断裂分布。本研究可为胶州湾工程环境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参考,有助于海洋工程环境稳定和经济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
深圳大鹏湾、珠江口海水有害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深圳—珠海近岸海洋地质环境调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研究”项目海水样品有害重金属测试数据,分析了深圳大鹏湾、珠江口海水有害重金属的分布特点,并与沉积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含量进行综合比较,最后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害重金属含量、比例以及分布特征不尽相同,深圳大鹏湾超标有害重金属主要是Cr^+6、Cu、Pb,珠江口则主要是Pb、Cr^6+,其中以Pb是超标最为严重,其来源不仅与地球化学本底值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1.
海洋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长时间序列分析可获取NPP多年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等动态信息,对海洋环境的监测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3~2013年月际尺度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产品为数据源,通过奇异谱分析提取标准化净初级生产力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振荡特征。研究表明,①浮标监测数据的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与MODIS的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产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PP时间序列产品可用于分析深圳近岸海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②空间分布上,深圳西部海域的NPP和叶绿素a浓度远高于大鹏湾和大亚湾,大鹏湾和大亚湾的NPP和叶绿素a浓度均值及变化趋势非常接近。三个海区NPP、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在季风转换期变化剧烈。③长期趋势上,深圳西部海域呈现2 a周期波动趋势,在均值附近以年为周期上下波动。大鹏湾和大亚湾2003~2006年NPP低于平均水平, 2008年后NPP开始以年为周期围绕平均值上下波动, 2012年后NPP整体与均值持平。④周期特征上,深圳西部海域、大鹏湾和大亚湾的NPP呈"W"或"M"型周年变化,存在夏季主高峰(6~7月)和冬季次高峰(12~1月)。  相似文献   

12.
大鹏湾海区营养盐年际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3—2003年7月、8月和9月在大鹏湾海区3个站位的表、底层水样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大鹏湾海区氮、磷营养盐的年际变化趋辨。分别运用水质质量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评价了大鹏湾海区水质质量。运用营养状况综合指数法进行了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大鹏湾海区夏季的氮、磷营养盐水平较低,N/P比值介于7~30之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重构了大亚湾和大鹏湾潮汐水位“双峰”现象,确定了浅水分潮的异常增长是潮位“双峰”现象的主要成因,其中四分之一日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SCHISM模型构建大亚湾和大鹏湾附近海域高分辨率水动力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在大亚湾以东,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全日潮,以西为不规则半日潮,在两个海湾内均为不规则半日潮;研究海域的潮流均表现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四分之一日分潮和六分之一日分潮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不同变形过程是造成两个相邻海湾水文差异的直接原因。通过构建不同底摩擦强度、消除水底地形以及改变海湾水深的数值实验研究表明,分潮传播方向与水深变浅方向是否一致,是导致两个海湾潮波浅水变形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深圳河污染成因的基础上,从海岸海洋的角度提出了深圳—香港九龙半岛运河工程的规划设想。该工程东起大鹏湾的沙头角湾,经深圳与香港陆地交界处到深圳西部深圳河的入海口,总长度约为27.6km,其中沿用深圳河部分河段长16.6km,开凿约11km,同时重点阐述了运河工程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即利用深圳湾与大鹏湾潮汐特征的差异与引潮闸的人为控制,使运河的水体流向固定起到冲洗深圳河深圳湾的目的,并论述了运河工程的规模尺寸,运河工程的生态、航运以及旅游功能等,最后说明了运河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圳河、深圳湾的污染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工程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于1990-1992年间在广东沿海采集24种贝类,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大部分生物体均不同程度的积累了麻痹性毒素;大亚湾和大鹏湾2种贝体存在着12或13种麻痹性毒素的成分;贝体中麻痹性毒素存在着一定的季节差异。还对贝体中的毒素和有毒藻类的出现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开展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覆盖率、死亡率、硬珊瑚补充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24个站位共发现造礁石珊瑚9科17属44种以及5个未定种,其中裸肋珊瑚科的种类最多,有7属27种,其次为鹿角珊瑚科和滨珊瑚科,均有2属6种;中央列岛沿岸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2.0%,三门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12.9%,大鹏半岛沿岸平均覆盖率为5.2%;以坚实滨珊瑚(Porites solida)、翼形蔷薇珊瑚(Montipora peltiformis)、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和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等为优势种;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较高。与历史数据相比,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退化严重,活珊瑚覆盖率锐减,优势种由分支状珊瑚逐步转变为皮壳状或亚团块状珊瑚。此外,本研究构建了近岸造礁石珊瑚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对目前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央列岛、三门岛和大鹏半岛东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低或中脆弱状态;较场尾、杨梅坑、西冲和大鹏半岛西侧海域造礁石珊瑚处于高或很高脆弱状态,在环境压力影响下其受损可能性较高。在海水养殖、渔业捕捞、滨海旅游和船舶航行等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下,大亚湾及大鹏半岛沿岸造礁石珊瑚整体处于中高脆弱状态,建议加强珊瑚礁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营养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鹏湾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关系,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学的原理,提出夜光藻-硅藻-营养物质三者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将体现海况环境的有关因素。文中利用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对模型作出定性分析,给出赤潮发生与否的某些判别条件;并根据1991年3月1日一4月30日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数据分别对1次赤潮全过程和有连续3次赤潮的情形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对赤潮的预测预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香港大亚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蕨类孢子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木本植物花粉,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较少,这一结果总体上与岸区丘陵低地植被受人为干扰破坏后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一致。大亚湾和大鹏湾的孢子沉积离岸越近含量越高,湾内的沉积规律与海流和沉积粒度的分布有关。香港海域则在靠伶仃洋一侧孢子含量较高,反映了蕨类孢子以径流搬运为主。此外,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花粉总量离岸越远含量越低,松属在木本植物中占优势.其相对含量向外海增加。  相似文献   

19.
海岛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合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海岛资源,促进海岛产业布局优化,从海岛资源空间分布角度出发,探析海岛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重点平台的作用。以粤港澳大湾区纳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的850个海岛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坐标、陆域面积等基础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通过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海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海岛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分布,呈现总体带状分布,局部组团分布的特点,形成了湾区西部海岛分布带和大鹏湾-大亚湾区、九州列岛区、万山-佳蓬担杆列岛区、川山群岛区4个明显的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岛以沿岸岛为主,面积分布呈现不均衡性的特点,基尼系数达0.58。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09年10月—2010年7月对深圳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区、网箱外0.5km(对照区1)和网箱外2km(对照区2)等3个区域的现场调查,阐明了海水中温度、盐度、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叶绿素a(Chl a)和营养盐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评价了海区的营养状态。结果表明,与两个对照区域相比较,大鹏澳网箱养殖对海水中的CODMn、Chl a和SiO3-Si的影响不明显,对DO、pH、PO4-P、NO2-N、NH4-N、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影响相对较大,其中对NH4-N的影响已经扩散到了网箱外0.5km区域。网箱养殖区在冬季和春季是中营养水平,而夏季则是富营养水平。总体来说,大鹏澳网箱养殖区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对网箱区环境进行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