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水文》1958,(1)
一、冰期水位的观测冰期河道“流凌”对于水尺的碰击及盖面冰層因气溫、水位的变化,而对于水尺的“上拔”或“下压”都严重的影响着冰期水位資料的搜集。为了克服这种影响,过去我們曾試用过不少的办法,如“水尺穿皮衣——以草和旧毛皮保护水尺,使其附近不冻”。“防凌防冻水尺——在断面线上岸上挖井設水尺(井口平时以草密  相似文献   

2.
《水文》1957,(2)
过去我们水尺都是用较粗木椿打入土中,然后再在椿面上钉上一支水尺,因木椿本身大而圆,水尺附近往往浪头很高,最高与最低相差五、六公分以上,严重的影响水尺观测的准确性,后经我们安上了防浪设备,(如图一)虽浪  相似文献   

3.
冬季已經到來了,在过去冬天河里封冻及有嚴重岸冰的时期,给观測水位带來了很大的不便,水尺上往往冻成大疙瘩,影响观測,必須用力敲打,才能把冰打掉,这样很容易把搪瓷尺打坏,木樁也受到震动,使水尺另点高程發生变  相似文献   

4.
大家知道,冰厚的增長或遞减不僅是从下而上,同时也从表面到底面。在遇到必需由表面对冰的結冻与融化作精确估算时,作者曾使用下面提到的方法,進行过宨T的观測。在進行观測冰厚的断面上冻固水尺(分划为2公分),使其露出冰的表面0.5公尺。为避免急烈的溶解,水尺塗上白漆一層≌鄣氖帚q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部各河流上,在冬季結冰期,由于冰盖上升下降的影响,直立式水尺的零点高程很容易变化,我站曾經用增加抄測水尺零点高程次数的办法,来掌握它的变化情况,可是往往知道变动了,又不知从什么  相似文献   

6.
张启锐 《地质科学》1991,(4):396-398
在现代高纬陆棚冰海区的海底底床上,有大量由海冰形成的水下冰足机械刻蚀迹,但在古代冰期地层中却极少报道。笔者在湖南省石门县中岭乡杨家坪的震旦系剖面上发现一丘状构造,经分析,推断为一水下冰足刻蚀记录(图1)。该构造出露于南华大冰期的下冰期地层东山峰组底界以下约60m,在渫水河组上部。  相似文献   

7.
有很多河流的河岸陡峭,土壤坚硬,由卵石、碟石和其他岩石壘積而成。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要安設短椿水尺。在缺乏用于硬土上的鑄鉄樁时,就要使用木樁馐辈荒馨涯緲洞蛉胪林?因为土硬),而要把带十字头的一端埋到1~1.5公尺深处。  相似文献   

8.
《水文》1956,(5)
編輯部最近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反映某些测站不注意保护水尺的情况,如有些工作同志認为水尺“动一动”沒啥关系,随便將測船、工具靠在水尺上,有些船工和測工同志在开船时,把撑杆用力頂在水尺上,水尺撑歪了也不管它;有的看到别人在搖动水尺,不加以制止,看到水尺上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南华纪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裂谷盆地、Sturtian冰期-间冰期的气候事件具有密切关系。南华纪裂谷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可分为地垒、地堑和次级地垒、地堑,锰矿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的地堑区的次级地堑中。Sturtian冰期之后,冰后期经历了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气候波动,锰矿受这种气候波动影响,推测小冰期的富氧的寒冷海水受温度-密度环流影响进入海底,促使原生氧化锰矿的形成,之后准同生交代形成菱锰矿。冰期(或小冰期)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冰后期(小间冰期)的泄漏促使了菱锰矿的形成。因此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受原型裂谷盆地和冰期-冰后期气候波动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站測驗河段河底为风化紅岩层,挖水尺基坑很費工,木质水尺桩带上铁靴也打不深,往往給洪水冲跑。因此我站改用現在的鉄质水尺桩。这种水尺桩能安1米、2米的水尺两种。分別由长2米、3.3米的铁杆和厚5毫米的铁板焊接而成。铁板边緣打成刃形,以减少阻力。板上有螺絲孔,然后用小螺絲釘把  相似文献   

11.
冰塞水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纬度地区河流冬季常形成冰塞,冰塞堵塞过流断面,使湿周增加,致上游水位升高,常因此产生凌洪灾害,冰塞的解体、溃决又常使下游产生灾害。冰期水位是冰塞演变和发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依据实验室资料和黄河河曲段的实测资料,针对直道和弯槽,对比分析了不同冰流量、不同初始水深和流速时模拟冰塞和天然河道冰期水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水位观测中,直立式水尺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水尺,它具有:结构简单,观测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但由于固定设置于河床上,其最大的缺点是:经受不住较大洪水中漂浮物或石块沿河床滚动的冲撞。秦安水文站1967年以前是使用木桩固定直立式水尺,每年汛期被洪水冲失的水尺少则几支,多则几十支,造成很大的损失。从1967年起,将这种水尺改进为直立式活动水尺,经17年的使用,在河槽内的五支水尺一支也未冲失,水尺零点高程均未发生变动。实  相似文献   

13.
冰期出现并无规律传统理论认为,地球轨道的摆动决定了地球的冰期。最近美国科学家在内华达沙漠地区裂谷中搜集的证据有可能推翻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大洋中的水循环、大气的温室效应和冰壳的运动三者之间无规律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冰期的不规律出现,地球轨道的变化也许是一个因素,但决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中更新世以来,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和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昆仑冰期(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0.80~0.60MaBP),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6~18倍;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0.30~0.135MaBP),比现代冰川大13~15倍;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75.0~58.0kaBP)和晚冰阶(32.0~15.0kaBP,23.0kaBP时达到极盛),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因此,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LMG)进行了探讨.LMG时,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0倍;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冰碛物的14C测年为(3540±160)aBP,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小冰期发生在15~1世纪,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它对冰期之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由于纬度较低和大陆性气侯的影响,冰期中冰川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是,已有的事实说明,冰期气侯仍然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若干地点,已经查明有不少于四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全新世冰期的冰川前进也得到证实。在中国东部地区,是否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及当时冰川规模有多大至今仍在讨论之中,但冰期气侯的影响,特别是晚更新世冰期中寒冷环境的影响是很强烈的。另外,七十年代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说明,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隆升既为冰川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势条件,而这种隆升促进了亚洲大陆季风的形成,决定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自然环境。这是研究中国第四纪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驌 《地质论评》1937,2(2):161-168
(一) 什麽是冰川泥? 冰川泥Varve-clay是一種冰期的沉積物。當第四紀的時候,冰會將北美,北歐,中歐之大部淹覆起來。關於為什麼會有冰期,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本文中不便討論,不過冰曾掩覆着今日大陸之大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許多人往往誤會冰期的起源是由於北極的冰生長,伸延而南,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由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盛海洋  王飞跃 《地质科学》2009,44(1):281-313
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以岩石地层特征为基础,以多种方法的测年数据为依据,以生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和气候地层为参考,按照多重地层划分观点,本文首次对若尔盖盆地更新统及全新统的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做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层的多重划分与对比方案.在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下沉积的更新统一全新统生物地层、气候地层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时期不同沉积物之间可以相互对比.利用植物、孢粉和测年数据,"阿坝砾石层"时代划归为早更新世.黄河干流、黑河和白河地层中所产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介形类化石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由泥炭孢粉剖面和RM孔孢粉资料揭示出晚冰期到冰后期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冷暖变化频繁,可与由冰期与间冰期或干旱期与湿润期交替演进的气候地层划分的中更新世4366高地冰期和尼格曲一公巴拉克冰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早期的木哈隆冰阶、扎尔吉冰阶、羊拱海冰阶、希门错沟冰阶和末次冰期晚期的安纳尔冰阶、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地层单位,以及河流堆积阶地划分和风成堆积划分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世界上保存有完整的新元古代三大冰期的地区之一,有关新疆新元古代最末期冰期为大陆冰川早就提出,但由于证据不充分而一直受到质疑。汉格尔乔克冰碛砾岩具有典型的冰川“落石”,属于典型的冰川沉积,对其上覆的帽碳酸盐岩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佗素研究证明,帽碳酸盐岩具有全球新元古代冰后碳酸盐岩沉积类似的碳同位素负异常特征,特别是在帽碳酸盐岩底部发现具有典型的大气淡水成因的白云岩,证明汉格尔乔克冰期为大陆冰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冀北坝上地区首次发现的冰川遗迹,冰缘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冰期,冰缘期进行了划分,分别命名为塔拉囫囵冰期、刘家营冰缘期、前者可与庐山冰对比,后者相当于晚大理亚冰期。  相似文献   

20.
浦庆余 《地质论评》1980,26(2):177-178
1979年9月10日至16日,中国地质学会和新疆地质学会在乌鲁木齐市郊联合召开了新疆地区第四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讨论会。会议就新疆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分层,以及第四纪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第四纪冰期划分方面。大家同意对天山三个冰期的原有划分意见,即分为望峰冰期(力行达坂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