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从此,中国革命发生了历史陛的转变。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八七”会议会址却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1,(11):45-4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以流域跨越省份多、涉及地名众多而著称。  相似文献   

3.
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尽可能得使自己成为“杂家”。所谓“杂家”,就是能够博览群书,杂学精研。在对地理“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科知识,如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等等,都有所涉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2,(1):53-53
夏侯婴随刘邦平定天下封为汝阴侯史书留英名夏侯胜“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史册刻美名夏侯建“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史志存雅名  相似文献   

5.
李宏伟 《中国地名》2014,(2):74-74,79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别名津沽、津门等,有150多公里的海岸线。  相似文献   

6.
倪普 《地理教学》2011,(4):23-24
一、“问题性教学”的内涵及模式的构建 1.内涵 问题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编拟和展示若干系列问题,加强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通过“逆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寻找简便解法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只会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或是隐含条件来推出结论,而不会想到根据结论向前推出需要的条件。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根据结论找需要的条件是可以找到非常简便的解题方法的。  相似文献   

8.
菜州系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莱州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据记载,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莱州府志》记载:“菜之开辟以来,夷于唐虞三代。”相传,唐尧、禹舜时期,禹分天下为九州,胶东半岛属青州,称“东夷”或“莱夷”。《尚书·禹贡》:“隅夷既略,菜夷作牧”。注云:“隅夷,地名。用功少日略。莱夷可放牧也,即菜子国。”隋开皇五年(585年),本地始称菜州,州的治所在现城区,莱州之名自此开始。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600多个帝王。这些帝王生前被尊为“天子”,至高无上;死后埋在地下,或因山为陵,或筑墓为陵,许多陵墓建得高大巍峨,豪华气派,形成一种独特的“帝王陵文化”。绝大多数帝王陵皆有名称,帝王陵名称与地名常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地名的产生和发展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说沈阳往事,花街柳巷,碧霞宫阙,七十二陂春水,十二楼头烟云,古都盛京何等繁华。这里尽管难比易顺鼎所说的“地下女郎多艳鬼,江南天子半才人”的六朝金粉之地,但两干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沈阳也有着金朝觐所描绘的“三干化宇风云会,十二重楼烟雨中”的博大与繁华,几乎每一条道路上都飘浮着多彩的历史烟霞,每一条胡同里都掩藏着美丽的人文故事。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春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在20%~24%,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3~6倍,山区东、南侧多于西、北侧,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呈现相一致。② 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增温0.9 ℃,气温变化经历了低—高—低—高的4个变化阶段,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18 ℃/10a。③ 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与同期气温变化反相,经历了多—少—多—少4个变化阶段,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2%/10a。④ 在25a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春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表明在长期气候变化上,气温偏低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多时期,气温偏高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少时期。⑤ 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 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窦爱华 《地理教学》2010,(15):23-24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第一节静态分析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动态分析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其重点应该放在两个学说上。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记》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使对联一夜普及到千家万户,并成为除旧布新的一种礼俗。朱元璋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对联天子。朱元璋工于对联,他的联语切人切事,自然顺畅,流利可诵,无斧凿之痕。一年除夕,朱元璋颁旨让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贴春联后,微服私访,发现一阉猪户因不识字没贴对联,于是御笔亲书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语上下贯通,浑然一体,题旨鲜明,贴切之至,可谓神来之笔。朱元璋以应对为嗜好,至今流传着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14.
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古湖泊是开发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在早更新世时是一片汪洋大泽,进入历史时期湖水南泄,在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形成一个残留的湖泊,即昭余祁,《尔雅·释地》将该湖列为全国十薮之一。此后昭余祁有两次大的淤缩,第一次是汉代,第二次是唐宋时期,元代以后成了面积较小的昭余池和芦苇之地。利用遥感卫片根据比值合成影象进行解译,发现在昭余祁的范围内有3个完整的、大小不同的闭合结构图斑,分别为3个时期的变化范围。再通过地层岩性资料和实地考察来分析,其结果与史籍和遥感解译相同。最后说明了昭余祁湮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同乡同业集聚的现象,新化文印产业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对文印人员流出地“故乡”与流入地“他乡”进行考察,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在文印产业发展过程中“故乡”与“他乡”所发生变化、承担的功能与相互联系。研究表明:文印产业对“故乡”与“他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巨大;“故乡”的功能体现在为文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为从业人员提供了从业路径,及感情交流与回归的空间;“他乡”促进了产业的技术革新,形成了集聚效应并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向上社会流动的空间;“故乡”与“他乡”是产业背后推动文印产业发展的虚实两只手,并通过文印产业与从业人员的社会关系及构建的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产业、空间、人口相互联系、动态循环的新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夏季积雨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②祁连山区夏季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明显减少,近45年来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近8%.③在3和20年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在气温振荡最强的10a时间尺度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2者为反相位关系,而之后随着祁连山区显著增温,2者则呈现出同相位变化特征.④在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上,祁连山区夏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的夏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减少,而柴达木盆地为增多.⑤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莱州系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莱州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据记载,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莱州府志》记载:"莱之开辟以来,夷于唐虞三代。"相传,唐尧、禹舜时期,禹分天下为九州,胶东半岛属青州,称"东夷"或"莱夷"。《尚书.禹贡》:"隅夷既略,莱夷作牧"。注云:  相似文献   

18.
名人改名     
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因为崇拜马克思和伊里奇 (列宁 ),因而改名艾思奇。 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就能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便叫他“耳朵”。后来,他专业搞作曲,就索性改名为“聂耳”。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他的母亲叫鲁瑞。为怀念其慈母,取其“鲁”字。“迅”是急疾迅速之意,表示鲁迅先生改革社会刻不容缓的期望。 诗人兼书法家沈尹默,原名沈君默。一位客人跟他开玩笑说:“君既默不出声,何必又怎多口 ?”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便将“君”字下半的“口…  相似文献   

19.
2008-2014年祁连山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通过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指标研究了2008-2014年祁连山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气象要素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祁连山区逐时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即东中段大于西段,且7月最大,6月次之,8月最小;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则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存在差异,且6月的降水强度平均值最大。② 白天和夜间的降水量均表现出东中段多于西段、山区多于平原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夜雨现象;从年际差异来看,2008-2014年白天和夜间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③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平均相对变率介于5%~38%之间,全区20:00平均相对变率最大;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普遍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在东中段。④ 对比再分析资料发现,祁连山区降水日变化与相对湿度和地面温度等气象要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项凤华 《中国地名》2011,(10):75-75
每当烈日炎炎,当你看到南京城这些“凉地名”和“冷地名”时,一定会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吧。 “夏地名”基本与夏天无关 南京的大街小巷和郊区藏着51个“夏地名”,但这些夏地名基本都与炎热的夏天无关。它们主要集中在郊区,这些地名不是来源于夏天,而是“夏”这个姓氏。相传,禹治理了水患,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建立了夏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