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古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相似文献   

2.
天水古称成纪、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也是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全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山脉纵横,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中部为渭河河谷地貌,地势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阙维民 《热带地理》1996,16(4):379-384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历程,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具有动态的,整个人类发展过程有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的历史时间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时间系统包括精确时间与模糊时间,动态时间和静态时间,自然时间与社会的时间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1,(11):50-50
武威占称凉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两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吕,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历史上武威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向是起着西北门户的作用。武威是汉武帝开辟的河西四郡之一,为彰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的武功军威,武威得名。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天水,古称成纪,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  相似文献   

6.
徐颂  张毅 《热带地理》2001,21(4):338-341,345
在分析营建英德北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对英德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提出营建北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三大主题区域的方案,即“英德旅游区”(含南中国茶叶城、名城文化艺术墙、南山风景区)”、“英石文化走廊”,“碧落洞宝晶宫文化旅游区”,形成“一江串三珠”的名城格局。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孟子》《史记》所说的“中国”就在晋南吗?你知道山西在古代为什么叫“三晋”、“河东”、“山右”吗?你知道山西曾有过“北京”、“西京”、“中京”吗?你知道太行山有多长、有多少个名字吗?你知道山西有多少个温泉吗?等等。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明确而又很有意义的回答。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山西历史地理的工具书,真是爱不释手,特向关爱山西的读者介绍一番。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晓丹  刘学录 《中国沙漠》2009,29(4):723-727
采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和景观指数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基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临夏州以耕地为基质;陇南市以林地为基质;兰州市、白银市、张掖市、庆阳市、甘南州以牧草地为基质;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武威市则以未利用地为基质。②在自然地理分异背景的控制下,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③土地利用结构的异质性既具有均质化方向上的,也具有异质化方向的,但总体上变化不大。④虽然最大斑块在空间上差异明显,但时间上的变化不显著。⑤土地利用结构中最小斑块均为园地,除了平凉市和天水市的变化明显且呈递增的趋势外,其他市(州)增长比例都较小。⑥林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变化最大的斑块,其次为耕地和牧草地。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上一些民族活动地域的变化,能涵盖天山南北的区域性地名,除了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西域”、“新疆”两个地名外,还有一些在较小范围或较短历史时期使用的地名,现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0.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人称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  相似文献   

11.
核算区域的碳排放和碳汇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LMDI模型、STIRPAT模型、FLUS-InVEST模型等定量分析甘肃省碳排放与碳汇的现状特征及模拟未来变化情景,并定性讨论甘肃省减排增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甘肃省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及具体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甘肃省碳排放呈上升趋势,二次产业是排放大户。(2)经济产出是甘肃省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3)在全面优化情景下甘肃省碳排放如期达峰,减排效果最为理想。(4)甘肃省短期内新增碳汇缺口较大,难以抵消全部的碳排放。建议甘肃省实现“双碳”目标宜分两阶段进行,减排和增汇多措并举并优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20年来北京二环以内地区历史地名消失的程度以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发现城市实体空间变化是历史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但城市实体空间变化不是历史地名变化的充分条件。本文最后提出延续城市历史地名文化的三点建议:第一,城市实体空间的建设没有改变原来中地名所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时,原来的历史地名必须保留。第二,由于实体建设改变历史地名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的,要求实体开发建设者在设计方案中,将原来的历史地名的“专名部”以可见形式体现出来。第三,在变更城市历史地名的前期,应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从而确定成为当地“地方性”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名并给予保留。  相似文献   

13.
王开队  王继东 《地理研究》2007,26(1):210-210
2006年11月17~19日,受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了“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15个省市(区)和台湾省等地知名高校及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校的近百名历史地理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还与韶关市政府、韶关学院共同举办了“韶关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论坛”。著名学者邹逸麟、周振鹤、朱士光、张修桂、司徒尚纪、辛德勇、韩光辉、满志敏、侯甬坚、郭声波等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了主题报告或发言(详细报导及图片见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舆地”网站,网址:yudi.inu.edu.cn)。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该文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相结合,探讨天水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天水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模式,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四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扩展和加强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而更深入地探索、分析、处理和解释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与空间关联,为进一步研究空间模式的发生尺度和塑造该模式的空间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白宝石 《中国地名》2013,(12):19-19
中国“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估计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甘肃省1991 -2009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甘肃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利用分解分析方法将甘肃省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并以废气排放总量为例进行了定量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三废”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符合倒“U”型假设.其中,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  相似文献   

17.
赵夏 《中国方域》2004,(1):29-29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境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这是杜甫在《秦州杂诗》中称赞的自己向往的仇池胜地。公元759年  相似文献   

18.
五帝陵庙今何在伏羲陵:又称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而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关。炎帝陵:又称天子墓,位于湖南省需县城西南。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侨山上。黄帝庙位于黄帝陵脚下。尧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县城东北70公里处。舜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  相似文献   

19.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人称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提高西北旱作农业干旱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对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利用甘肃省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期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生育状况观测资料、1971—2016年43个冬小麦种植县气象观测资料及产量资料,基于冬小麦播前底墒和生育期水分盈亏量修订了作物水分盈亏指数,并确定了干旱等级指标,改进后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与土壤贮水和冬小麦减产率高度相关,能更准确的反映甘肃省冬小麦干旱实况,并利用ArcGIS分析了近46 a甘肃省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从播种至开花期随着发育期推移,呈现干旱频率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多以中旱居多,其中拔节—开花期发生面积最大,陇中、庆阳市北部、平凉市西部、天水市西部、陇南市南部干旱出现频率较高;开花—成熟期随着降水量增加干旱发生频率减少、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