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选取中等城市绵阳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应用COST模型完成大气校正;然后采用Artis等提出的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利用均值标准差法进行温度等级划分,获得绵阳市地表温度分布图和温度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①2000-2007年热岛区与建成区在空间发展趋势上基本一致,其中2000年热岛区面积为11.49 km2,到2007年增加为43.12 km2,热岛区面积所占比例增加36.36%;②7年间温度等级升高的区域面积为56.09km2,占建成区总面积的64.47%,其中从温度较低区转化为热岛区比例占42.40%。  相似文献   

2.
城市下垫面覆盖类型变化对热岛效应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andsat TM/ETM 卫星影像的热红外数据反演了武汉市的地表温度,定量地分析了1988~2002年武汉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结合遥感手段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动态地模拟了当汉口地区下垫面覆盖类型变化时的热岛分布情况,重点对绿地增加时热岛的变化作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1988~2002年,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绿地面积的增加能缓解局部热岛的范围和强度,绿地面积越大,热岛的缓冲范围越大,缓冲强度亦大。  相似文献   

3.
以兴平市1988~2010年22年间热环境格局动态演变特征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不同时相的热环境数据,采用中误差的热岛类型划分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借助图谱等分析手段对兴平市22年间的热环境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区在兴平市热岛类型中占主导地位,兴平市不同时期热岛类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常温区>热岛区>绿岛区>强热岛区>强绿岛区;22年间兴平市热环境类型中常温区变化最大,且主要流入绿岛区;同时,局地热环境特别是城市建成区内则表现为热环境加剧与恶化的态势;整体来看,兴平市1988~2010年22年间城市热环境状况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与地表热岛效应定量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该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LST)、提取不透水面率(ISA)值,并将ISA值按照一定阈值划分城市建设密度,探讨不同城市建设密度水平下热岛强度的变化;构建平均ISA与LST间的数量关系,明确城市热环境特征对城市建设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①1987—2016年间武汉主城区发展迅速,城市高密度建设范围从1987年的130.0 km~2增加到2016年的366.9 km~2,29年间增加了188.2%;②不同建设密度用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岛强度,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建设水平对应的热岛强度分别为2.72~8.39℃,2.02~5.69℃和0.92~3.82℃;③LST与平均ISA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两者拟合方程的系数为0.853~0.942;城市建设水平能很好地解释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平均ISA每增加10%,地表温度上升0.35~0.85℃。  相似文献   

5.
MODIS数据北京城区热岛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芝  王萍  陈庆运 《测绘科学》2010,35(4):100-1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热岛效应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因此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从2000年—2007年724幅1km分辨率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中选取64幅质量较好,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昼夜影像,制作地表温度图和选取感兴趣区域分析北京城区热岛效应。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夏季夜间最高达到3.7℃,秋季白天相对热岛强度较大,夏季、冬季夜间热岛强度要大于白天,尤其冬季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城市热环境是反映城市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济南市快速城市化时期的Landsat-8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IDL8.5反演2016年济南市的地表温度(LST),得到济南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济南市主要建成区范围及郊区范围,同时利用MODIS 8天温度产品,根据城郊温差法计算得到济南市主要建成区热岛强度信息,探究热岛强度的月及季节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白天热岛强度变化规律比较明显,夜间热岛强度比较稳定。同时,利用2016年谷歌影像提取济南市地表水体的分布数据,并采用剖面取样的方法在地表温度分布图上做出样点与其对应地表温度的分布曲线,研究发现水体和绿化植被的存在能显著地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北京城市热岛(冷岛)强度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城市热岛是影响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天气气候和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利用2000-2005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分裂窗算法反演得到的1km分辨率地表温度产品分析了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发现白天城市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值可以达到10℃以上,冬季变为冷岛,即城市地表温度低于乡村,最低值可以达到-5℃;模拟结果表明冬季城市冷岛的存在主要是城市和乡村地表热特性(热惯量)的差异引起的。夜间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较小,全年稳定在5℃左右。选择北京周边地区比较典型的乡村耕地、山区森林以及永定河流域来研究乡村的选择对热岛强度的影响。发现选择不同的邻近区域作为乡村时,不仅城市热岛(冷岛)强度有较大变化,而且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冬季白天北京城市冷岛增加了近地层的大气稳定度,可能会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加剧了北京冬季的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8.
李海峰 《东北测绘》2013,(4):9-12,16
选取中等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代表秋季)、2001年(代表春季)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基于影像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春、秋两季热场剖面、建成区范围内热力景观斑块和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春季还是秋季,地表温度高低与下垫面性质具有较大相关性,水体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呈现低温,而水泥、沥青等不透水面温度较高;(2)秋季相对春季而言,温度相对较高的热力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而温度较低的热力景观类型面积增加。分析热力景观异质性指数发现,优势度指数值春季大于秋季,说明春季存在较明显的优势斑块;(3)运用城乡平均温度对比法和热岛面积指数法,计算春季热岛强度值为1.77℃,秋季热岛强度值为0.78℃,由此说明,在该时段内春季的城市热岛效应强于秋季。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部大开发"推进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探究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地表热环境演变规律及影响因子,该文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Landsat数据,借助GIS和遥感技术支持,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LUCC)和新型建筑用地指数(IBI),利用大气校正法获得响应的地表温度(LST),处理后形成表征地表热环境的变量,进一步对LUCC和IBI与地表热环境强度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明显,近19年来,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183.27、30.14、16.01、28.04 km2.其中,耕地面积降幅最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257.33 km2,变化率达20.02%.②随着建成区不断扩展,城市高温区域快速扩张,次高温区和极高温区域逐渐向沙依巴克区、头屯河区推进.③2000-2018年,乌鲁木齐主城区热岛比例指数分别为0.14、0.18、0.30、0.27和0.32,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热环境演变明显.④LST与1BI呈显著正相关,线性拟合良好,5年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0.487、0.778、0.556和0.611.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热岛效应为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本文针对长株潭主城区,采用1994、2000、2006、2010与2015年5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通过热岛强度与等级分析比较了长株潭三市的热岛效应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各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量化分析了热岛效应时空演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主城区热岛强度与等级均呈增长趋势;2010与2015年,湘潭市热岛强度大于长沙市与株洲市;建设用地有显著增温效应,而草地、水域与未利用地对强热岛区的降温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The scientists have begun to retrie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fromsatellite data sincethe launch of TIROS-Ⅱin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more and moreLST retrieval …  相似文献   

12.
泉州市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热红外图像研究了泉州市1989~2000年间城市热岛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泉州市热岛面积随城市扩展而增大,并与城市扩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相同。对不同时相的热力场进行正规化处理以克服不同季节间的温度差异,便于进行比较,并采用景观分析方法对泉州市热力场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主要由热团、热环和碎片体组成,最后,提出了治理和改善泉州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re now attracting wide interests among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of urbanization o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to other biophysical variables in Guangzhou, China utilizing three dates of Landsat TM/ETM+ images acquired in 1990, 2000, and 2005, respectively. Vegetation abundances and percent impervious surfaces were derived by means of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 and a method for effectively enhancing impervious surface has been developed to accurately examine the urban enlargement. As a key parameter for studying urban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was also retrieved from thermal infrared band of each TM/ETM+ dataset. Based on these parameters, the urban expansio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LSTs to other biophysical parameters were then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rea ratio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Guangzhou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grew from 20.56% in 1990, to 34.72% in 2000, and further to 41.12% in 2005, however, the intensity of urban heat island was not always enlarged in observed years. In addition, Geo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mean-centre of the impervious surface was moving towards the northwest during 1990–2005.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t the pixel-scale, the association of LSTs to other two variables (vegetation abundance and percent impervious surface) was not straightforward, while LSTs possess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ercent impervious surfaces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vegetation abundances at the regional-scale,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provided an integrated research scheme and the findings can be very useful for urban ecosystem modeling.  相似文献   

14.
城市热岛效应是当前城市气候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热点。研究使用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城市建成区信息和反演亮度温度,进而评价成都平原6个中等城市的热岛强度、热岛发育程度以及空间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评价初期→评价中期→评价末期"过程中,成都平原6个中等城市的热岛强度前期增强、后期减弱;城市旧城区的热岛规模普遍减小,这说明,旧城区热环境有所改善,而城市扩展区的热岛规模普遍增大,是因城市扩展明显改变了地表自然环境,导致热岛效应出现,这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规律基本一致。绵阳等城市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城市规模扩大,只要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热岛效应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南昌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关键技术,采用了地表发射率对亮度温度进行订正的方法,尽可能地消除地表覆盖等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利用1989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数据,实现了南昌市城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热岛效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毕朋峰 《测绘科学》2013,38(3):77-80
本文利用2006年、2010年沈阳市地区TM遥感数据,采用影像IB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沈阳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现象以及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沈阳市热岛效应总体呈现由市中心向四周逐渐扩张的空间特征,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存在紧密的负线性相关关系,地表温度与归一建筑指数(NDBI)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of Beijing area was retrieved from Landsat TM thermal band data utilizing a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 and the urban heat island (HUI) effects of Beij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d cover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 of LST showed that the urban LST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e suburban one. The average urban LST was found to 4. 5°C and 9°C higher than the suburban and outer suburban temperature, respectively, which demonstrated the prominent UHI effects in Beijing. Promin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ST and NDVI was found in the urban area, which suggested the low percent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urban area w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