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活动火山区甲烷的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长白山天池、腾冲、五大连池等主要活动火山区逸出气体中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腾冲、长白山(不包括天池火山口内湖滨)火山区岩浆来源气体中甲烷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与国际上地热区甲烷大致相同,平均值分别为-19.0‰,-32.6‰;五大连池火山区与天池火山口内湖滨强气体释放带逸出甲烷的δ^13C值较低,平均值分别为-45.8‰和-47.9‰,类似于东非裂谷带基伍(Kivu)湖的甲烷。研究认为,这些低δ^13C值甲烷可能直接来自上地幔;岩浆来源甲烷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的动力学分馏导致了其δ^13C值的降低,岩浆源区越深,其δ^13C值越低;岩浆源区深度(d)与甲烷δ^13C值有如下关系:d(km)=0.0107(δ^13C1)^2+1.14。岩浆来源CO2和CH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温度可指示气体最后源区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油气异常区和非油气区地表土壤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据此,对土壤、重烃及甲烷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主要目的是通过动力学模拟实验与GC-IRMS技术建立煤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模拟.热解产物中甲烷碳同位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同时假定生气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系数(α)固定不变和所有产甲烷母质具有相同的初始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对于解释煤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是不可行的.在本研究中,为了解决陆源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应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假定对于煤中所有产甲烷前身物具有一个相同的初始碳同位素组成(δ13Co),通过调整各个平行反应的△Ea,i(Ea,i13C-Ea,i12C)来拟合实测甲烷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另一个是假定在整个生气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系数(α)不变,即△Ea,i为常数,通过改变fi13C来实现与实测甲烷同位素的拟合.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2℃/Ma的地质升温速率下两种方法具有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甲烷碳同位素研究混合气的混合体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先志 《沉积学报》1997,15(2):63-65
自然界不同源天然气的混合是一种普遍现象。混合作用是一种物理过程,混合气中某一组份的含量为该组份在各种来源气中的含量以其体积比例为权的和。因此,根据混合气的碳同位素以及被混合的气的碳同位素丰度可确定出各种被混合的气的比例。文章根据这一原理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天然气的混合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混合气中有24%~63%是来自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在实际应用中,确定典型气的甲烷碳同位素丰度是基础,根据天然气甲烷同位素丰度与其源岩热演化成熟度Ro有线性关系的原理,可利用研究区源岩的Ro来确定本区的煤成气或油型气甲烷碳同位素的丰度。  相似文献   

5.
热成因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平  伍天洪 《沉积学报》2003,21(1):175-182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模拟了从有机母质 (包括煤和干酪根等气源 )形成天然气 (甲烷 )时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建立了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很多模型 ,同时也讨论了催化作用和成烃后作用对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影响。但这些理论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都还不能完全地拟合自然界中热成因甲烷碳同位素的分布 ,也未能从本质上完全阐明其碳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其原因是各种模型的前提假设都未能完全满足复杂的自然界条件。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更完善的模型上 ,同时也应当重点考虑催化作用和成烃后作用对天然气同位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金来 《物探与化探》1988,12(2):123-128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具有示踪作用,它有助于鉴别油气化探异常的成因,提高化探成果的可信度。本文研究了土壤吸附烃气、水中溶解烃气和岩心岩屑吸附烃气的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结果表明,土壤吸附烃气应用δ13C1目前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水中溶解烃气应用δ13C1效果比较显著;岩心岩屑吸附烃气应用δ13C1不仅有助于油气源岩对比,而且有助于油气化探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研究表明 ,在相同热演化程度条件下 ,除少量样品外 ,煤层气δ13 C1值一般较煤型气偏轻。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因素相当复杂。母质类型、成熟度、解吸扩散及运移效应、次生生物气的混入以及CO2 和CH4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反应等都是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煤储层物性对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利江  唐书恒  刘洪林  朱宝存 《地质学报》2008,82(10):1330-1334
煤层气作为一种吸附气,在储层中解吸扩散运移时甲烷碳同位素发生分馏。笔者通过采集山西晋城和新疆昌吉不同演化程度的煤样进行解吸试验,系统记录整个解吸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储层物性对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基质致密的煤样,解吸气体的δ13C1随时间增加逐渐变重,其变化的速率具有先快后慢的阶段性特点。对于基质疏松的煤样,解吸气体的δ13C1随时间增加先轻后重,这是由于取芯操作及煤样解吸过程中的基质收缩变形破坏了煤体原生结构,从而对正常的同位素分馏效应产生了影响。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煤中微孔丰度增加,气体解吸扩散过程中受的限制增强,同位素分馏效果更显著。压裂裂缝的存在影响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的分馏效果,使得试采过程中井口气样δ13C1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贵阳近郊水稻田释放甲烷显示出一个三阶段的日变化过程:早晨至正午前后,稻田甲烷的释放处于一个相对低落阶段:下午至晚上,释放过程逐渐加强,并可能出现一至两个释放高峰;此后甲烷的释放又进入逐渐减弱阶段。贵州水稻日甲烷的δ^13C值在-64.5‰--54.1‰范围内变动,平均占δ^13C值为-60.7‰,与美国和肯尼亚所报道的稻田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相近似。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与地质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是在热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甲烷碳同位素值进行数字模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在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模拟甲烷碳同位素的整个演化趋势,模拟天然气成藏,进行精确的气源对比。分析了国外几个典型的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对各模型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认识到Cramer 3是目前对实验数据模拟效果最好、适用范围最宽的一个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研究实例,探讨了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关于煤成气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宜春 《贵州地质》1992,9(1):99-108
本文运用了两种采样方法和三种气样,100多个样品,分析研究了煤成气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研究结果,提出了多数矿区的煤层甲烷的δ^13C1都比煤层气气藏内的δ^13C1低得多;在论述了我国煤层气甲烷δ^13C1的一些特征和它们的一些变化情况后,得出了解吸气中重烃浓度、δ^13C1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煤层含气性是决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参数,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能有效反映煤层气的赋存条件。根据煤层气井实测含气量数据,剖析了山西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含气性分布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西山区块2号煤层平均含气量6.87 m3/t,8号煤层平均含气量8.4 m3/t,9号煤层平均含气量7.6 m3/t,煤层含气量主要受煤层埋深和构造形态的影响。研究区8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为–65.33‰~–40.94‰,平均–45.88‰,煤层含气量与甲烷碳同位素之间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含气量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也逐渐变重。煤层甲烷碳同位素主要受控于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效应和地下水动力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14.
油成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金管实验装置,在高压、恒速升温的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2个油样进行了热解成气实验,结合GC和碳同位素分析,得到了甲烷生成率、甲烷碳同位素与实验温度和升温速率的关系。由此建立并标定了油成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2个油样生成甲烷气时的平均活化能差别不大,但活化能的分布有所差异;12C生成的活化能在低值区稍高,而在高值区稍低,从而使生成12C的平均活化能稍低于13C。正是12C、13C甲烷生成的活化能分布上的这一微小的差异,导致了甲烷生成时碳同位素的明显分馏。所得模型在塔里木盆地的初步应用显示,英南2气藏天然气主要为晚近期的阶段聚集气,而满东1气藏天然气可能为累积聚集。  相似文献   

15.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1)作为气态烃的示踪剂,是近地表油气化探中常用的判别烃类来源的方法。油气化探中分析土壤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的甲烷稳定碳同位素,一直沿用有机地球化学中的标准来确定地表土壤中的烃类属何种成因,所获得的结果往往令人难以信服。通过对已知区近地表土壤不同赋存状态烃类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由于分馏现象、成壤母岩、运移机制等,近地表化探烃类异常的甲烷碳同位素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应用时应考虑甲烷碳同位素比值的干扰因素,从而把地表痕量轻烃稳定碳同位素与地下深部油气建立相应的联系,反映真假异常,提高油气化探异常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甲烷相对于大气甲烷是强烈过饱和的。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这部分甲烷为生物成因。该海域海-气交换过程中甲烷通量在0.7~10.4nmolm-2s-1,明显高于其它开放海域。  相似文献   

17.
冷泉碳酸盐岩记录了甲烷渗漏活动和流体组分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对示踪冷泉系统沉积环境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南海北部获取的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剖面研究,并对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变化范围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及已发表的δ13C和δ18O剖面数据表明,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剖面的δ13C和δ18O之间普遍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2最高可达0.933 1.经统计,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样品δ13C和δ18O均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其最大变化分别为34.50×10-3和5.89%(Vienna Pee Dee Belemnite,V-PDB).冷泉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的相关性特征可能指示了初始流体的变化、后期矿物形成/重结晶作用、渗漏系统较为复杂或者成岩作用等环境变化信息.对不同碳酸盐岩样品来说,δ13C的变化主要由海水的参与程度决定,而δ18O的变化可能与温度和Mg元素参与方解石沉淀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地幔的碳同位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对金刚石、金伯利岩、碳酸岩、大洋玄武岩、地幔包体等地幔样品的碳同位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幔碳的同位素主要集中分布一5‰附近,而在-15‰ ̄-25‰区段有另一较弱的分布。目前的地幔碳的物相转变、沉积碳的俯冲和地幔去气等假说都很难解释这种碳同位素分布,原始地幔可能是碳同位素不均一的。  相似文献   

19.
干酪根中不同结构和官能团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这种差异可以用有机质碳同位素热力学同位素因子(β因子)进行预测。煤岩模拟实验产物中,δ13CCO2相对烃类气体而言明显偏重,这与干酪根中羧基的β13C较大有关。含水实验产物的δ13CCO2轻于无水实验产物的δ13CCO2是由于含水实验中所增加CO2的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造成的,含水实验增加的CO2产率是由β13C相对较小的部分亚甲基碳通过断裂、氢转移、以及与水反应转变而来。模拟实验低温阶段(≤300℃),甲氧基中的甲基断裂可能的甲烷形成的主要方式。而甲氧基的β13C大于甲基,所以低温阶段出现了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先较重后变轻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一、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区在地质构造上可分为西部斜坡、中央凹陷及东部断块隆起区。在地貌上为一周边高、中间低的负地形,内部地形平坦,几乎没有被切割,湖泊和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