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湖泊水—沉积物碳系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沉积物孔隙水中碳酸盐溶解平衡关系的研究,说明碳酸盐含量可作为沉积作用过程的环境记录;碳酸盐同位素组成取决于水溶液无机碳的^13C/^12C,一定深度的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保存了一定时段的环境信息;通过分粒级和分阶段取气的同位素分析,可望辨识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  相似文献   

2.
碳同位素与早元古代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较详细地研究了早元古代碳酸盐地层的碳同位素组成,样品采自华北早元古代标准地层单元──山西五台地区滹沱群,结果表明碳同位素组成随地质时代有明显的变化,并与地层层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作者认为,碳同位素对于早元古代碳酸盐地层的对比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地下水中HCO^—3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中CO2主要来自有机质、大气和碳酸盐岩石,因同位素分馏作用,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这三种物质中的分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地下水实测HCO^-3的δ^13C^②值,利用热力学及同位素平衡计算与之相平衡的CO2气体的δ^13C值,确定了CO2气体来源,进而确定了HCO^-3的有机来源。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灰岩和细晶灰岩的δ^13C为正值,其δ^18O值变化于-6.4‰~-21‰之间;而绝大多数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为负值,只有少数为正值,与其对应的δ^18O值为-12.3‰~-12.5‰。根据δ^13C-δ^18O图解分析,区分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碳同位素:(1)三叠纪海洋生物碳;(2)海相碳酸盐的碳与热卤水中碳的过渡类型;(3)深部热卤水中CO2的碳。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洋生物碳酸盐硼同位素组成重建古海水pH的研究通常被称为δ11B-pH技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由于理论上尚不完善,随着研究的深入,提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δ11Bcarb=δ11B4的假设能否成立,理论的α4-3值也尚未确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海洋生物碳酸盐硼同位素恢复古海水pH三个主要理论基础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利用海洋生物碳酸盐硼同位素恢复古海水pH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古海水pH值代用指标——海洋碳酸盐硼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器测量的海水pH记录太短,无法评估海水pH自然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并预测未来大气CO2急剧增加后海水酸度的响应。海相碳酸盐的硼同位素是目前恢复古海洋pH的有效途径,倍受古气候—环境学家的重视。评述了近年来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海相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的测定方法、硼同位素—pH模型和古海水pH恢复等前沿内容,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海洋碳酸盐硼同位素—pH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思路,以利于气候学、地质学界了解这一交叉领域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7.
在新元古代晚期地球上曾发生过全球性的冰川作用,一些学者称之为“雪球”事件。在新元古代“雪球”事件前后,古海水的C、S同位素组成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在“雪球”之前海水中的碳酸盐非常富集^13C,在“雪球”期间和紧随其之后贫^13C,然后δ^13C值出现了高达10‰的正漂移;在“雪球”开始之前古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呈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紧随“雪球”之后古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出现了超过20‰的正漂移,达到地质史上的最高值,同期形成的硫化物具有异常高的δ^34S值。“雪球”事件前后古海水C、S同位素组成的大幅度变化,是由“雪球”前后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雪球”前后海水C、S同位素的大幅度变化是与“雪球”有关的特殊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也是“雪球”事件存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长坑金银矿床方解石的δ^13C值为-3.23‰,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和8.64‰-18.61‰和9.60‰-13.0‰,其范围与其它卡林型金矿相似。结合大本模式的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热液的部碳同位素组成可大致取为-2‰-17‰,即碳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沉积碳酸盐,部分来自有机碳。  相似文献   

9.
以二叠系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为例,在有条件控制的实验模拟基础上发现:1)采集到的地质样品一般都是不同碳酸盐矿物的混合样品,这些不同碳酸盐矿物具有不同的碳氧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8O);2)自然露头和采石场剖面样品的无机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发生足以影响研究结果的淋滤交代作用;3)利用地层中碳酸盐样品的δ...  相似文献   

10.
新型柯坪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碳,氧和锶同位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东  王宗哲 《地质论评》1994,40(4):377-385
我们系统测定了新疆柯坪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的海相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和锶同位素组成,取得了沿地层剖面的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海水中碳同位素变化曲线有6个δ^13C负波动峰时期,它们与当时的全球生物灭绝事件和海退-海进事件的时间基本吻合,表明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大部分时间,锶同位素曲线较为平垣,反映出较少的地壳活动和板块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厂坝铅锌矿床喷气沉积成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厂坝铅锌矿床矿体为层状,具有韵律性沉积层序,矿体内发育喷气沉积岩,并且在矿体下盘发育特征的网脉状矿化蚀变带,在矿体外围有富阳起石蚀变岩。这些地质特征充分说明矿床由喷气沉积作用形成。矿床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硫,碳-氧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矿床的硫和碳来源于古海水,成矿金属来源于矿体下伏地层柱。  相似文献   

12.
朱光有  钟建华 《地球化学》2000,29(5):475-479
利用显微镜和碳同位素分析法对自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的16枚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恐龙蛋化石壳由原生碳酸盐矿物和次生碳酸盐矿物两部分组成。利用图像分析法得到了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5%和39.5%。恐龙蛋内充填的次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值在-5.63‰ ̄-5.68‰之间,平均为-5.65‰。恐龙蛋化石壳的δ^13C同位素值在-5.88‰ ̄-7.79‰之间。经计算,获得了恐龙蛋壳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化对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指出气候的干湿程度可能是影响黄土地区成土碳酸盐δ13C值的主要原因;西峰红粘土序列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δ13C值在4.0Ma B.P.前后有一个明显增加的趋势,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上新世干旱化的发展,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这一时期发生较大规模的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逐段加热法获得的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表明,黄土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是不同来源和成因的碳酸盐的混合物。不同来源和成因的碳酸盐具有不同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其示踪意义也不同,700~800℃的δ13C比用磷酸法获得的δ13C更灵敏于古气候的变化。因此,采用磷酸法研究黄土沉积物碳酸盐的同位素组成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5.
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是长期以来研究矿床地质的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同位素地质应用的日益扩大,硫化物及硫酸盐的硫和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是解释有关矿床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的有用工具。本文对一种新的钼矿类型——黄龙铺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的硫、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探讨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河北寿王坟铜矿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寿王坟矿区矽卡岩型矿石和斑岩型矿石中热液成因碳酸盐矿物的碳免同位素组成,结合矿区蚀变白云质围岩地层碳免同位素组成特征,提出:1)尽管矽卡岩矿床产在碳酸盐地层与中酸性侵入体的接触带上,是碳酸盐地层受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但矽卡岩矿石中热液碳酸盐矿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却主要反映了深部岩浆(甚或地馒)来源碳的特征,基本可以排除沉积碳酸盐的碳大规模加入的可能性。2)寿王坟矿田对应着一个与高侵位岩浆岩有关的热液成矿系列,其浅部的下渗大气降水加热环流体系和深部上升的岩浆热液体系,均能在不同部位通过系统的碳免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加以揭示。作为矿山开采主体的矽卡岩型矿体和部分斑岩型矿体都是上升岩浆热液(甚或更深的馒源流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研究,结合微量元素、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分析,认为户县大石沟碳酸岩属构造-热液成因,即在特定的构造部位,热液交代结晶片岩,强烈碳酸盐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贵州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贵州罗甸二叠纪剖面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海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及影响碳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整个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演化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第一次系统建立了二叠纪古海洋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演化曲线。  相似文献   

19.
刘再华  袁道先 《地质学报》1997,71(3):281-288
结合水化学的野外观测及室内计算,作者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四川黄龙风景区和贵州乌江渡坝区3个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系统的性质,系统中CO2的来源,碳酸盐沉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水化学和钙华的成因及热水钙华的^14C测年等地球化学问题作了探讨。酹明,桂林岩溶试验场属于表层岩作用动力系统,其中的侵蚀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溶解土壤中的CO2;四川黄龙风景区属于深部岩溶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首次提出区分自生碳酸盐和原始海相碳酸盐的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研究组,对华南地区同时含有自生碳酸盐和原始海相碳酸盐的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始海相碳酸盐和自生碳酸盐在铀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其中原始海相碳酸盐铀相对亏损,但富集重碳同位素,故可借此将它们区分开。自生碳酸盐是除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