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定量研究地表与井下背景噪声的异同,在同一台站地表架设地震计,与井下地震计进行同步观测。首先选取样本数据计算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不同类型地震计安装在不同深度时功率谱密度及平均噪声RMS值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比分析3种地震计记录的近震和远震波形发现,地表宽频带、短周期和井下短周期地震计记录的近震波形都比较清晰,震相易于识别,且地表宽频带与井下短周期地震计记录的远震波形更清晰;而地表短周期地震记录的远震波形较差,失真严重,震相不易识别。在进行震源频谱对比分析中发现,相对于地表地震计,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近震波形在7~12 Hz频段受干扰较为严重,远震波形则在4~7 Hz频段受干扰严重,震相分析时需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震沉积层基底界面转换波Sp震相和远震深度震相sP、pP的特征,对2018-02-12永清M4.3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分析,运用F-K波数与频率方法拟合近震理论波形、Teleseis方法拟合远震理论波形,并与实际波形对比,对震源深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永清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17 km,从发震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来看,此次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与区域内其他地震事件类似。  相似文献   

3.
通过共同观测远震面波,可以用地震仪标定钻孔应变仪。其基本思路是先用勒夫波标定剪应变灵敏系数B值,再用瑞利波标定面应变灵敏系数A值。但用不同远震的面波标定出的B值和A值差别较大。为此,引入效度来表示所用地震的面波能够准确地标定出B值和A值的程度,用效度最高的标定值作为最终标定值。用该方法标定仁和地震台的钻孔应变仪,得到A=0.36,效度为-0.71;B=0.73,效度为-0.92。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泰安地震台数字化水平摆10年的观测资料中的典型畸变现象进行了分类,具体为:1)大幅度漂移,趋势性改变;2)单日固体潮畸变;3)多日固体潮畸变伴频繁掉格;4)频繁掉格,固体潮无明显畸变。NS分量畸变以趋势改变、固体潮升降变化为主,EW分量畸变以频繁掉格为主。映震能力:对震中距2 000~5 000 km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有反应,甚至远于5 000 km的极远震也有为数不少的震前畸变出现。  相似文献   

5.
利用垂直摆倾斜仪与地震计进行同点观测对比实验。将传感器输出信号统一采样后,以时域背景噪声包络为标准对数据进行统一量化,计算振幅谱,根据振幅随频率的变化判断2种仪器对不同信号的检测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背景噪声、地震波、固体潮汐为天然测试信号测试2种仪器的检测能力。结果表明,对于固体潮汐所在的长周期频段的信号,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振幅大于地震计,地震计在该频段的记录数据主要来源于仪器噪声;对于远震面波,2种仪器皆有较好的记录效果,其中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振幅大于地震计;近震及地方震引起的高频地震动处于垂直摆倾斜仪设计的响应通带之外,数据可比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在远场正演计算的基础上,运用30°~90°的四个不同深源远震记录波形,通过试错法选取台站下方的结构,借助波场反向重建算法,反演确定宜昌台站下方的速度结构。这一算法的实现有助于提高用试错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对于利用天然地震资料研究地球深部构造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穷举法"地震定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地震参数确定方法——“穷举法”,计算每个可能震中位置的目标函数,取目标函数最小值为震中,并以此可分层计算得到震源深度及发震时刻,该方法不需要解方程,只要有3个以上台让记录就能找出真实解。该方法既适合于近震定位,也适合于远震定位,定位时可采用一维,二维或三维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8.
球面交切法地震定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提出了适合于近震及远震定位的球面交切法。该方法在球面上直接进行交切运算,只要知道3个以上台站的S-P到时差(或只要根据震相求出震中距)就能快速定出震中位置,台网布局、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对震中定位的影响较小。使用该方法对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发生的较大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表明其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运用潮汐计算模型及固体潮汐数字化观测结果,计算了固体潮汐参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整点和加密采样(10min)两种采样方法除计算的中误差有一些差别外,对固体潮汐因子的影响不大。同时用辅助气压观测及首都圈体应变观测数据计算了体应变日异常频次,并与观测台站附近的小震活动进行了对比,讨论了远震及震源区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数字化观测结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软弱带的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的深度空间特征,提出强震孕育的壳幔耦合模型。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及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通过剪切波分裂得出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果数据,描绘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再分别同该地区GPS观测的速度场数据、区域构造应力场数据和13 km深度的介质密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处理与分析,并针对本文提出的孕震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对形变场和应力场耦合特征的研究表明,各向异性的快慢波时间延迟、快波偏振方向总体分别与GPS 测量的地壳运动速度场方向变化和水平最大应力方向相关性较大,壳幔各圈层相互作用及软流圈的流动所展示的地震各向异性都与应力传递机制息息相关。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到壳内软弱带(低速高导体)在壳幔耦合运动研究中的关键作用,而该类耦合运动与地震孕育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台站地质观测环境及自检曲线分析可知,襄樊YRY-4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地质观测环境良好、观测数据质量较高,有利于地形变观测和地震异常信息提取。襄樊YRY-4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映震效果受震级和震中距控制,在震前、同震、震后异常响应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特大远震而言,钻孔应变仪四分量会同时形成大幅同震突跳变化,并且在震前和震后常表现为噪声变大或畸变。钻孔应变仪多次记录到震中距100~200 km的近震弱震,同震响应均表现为小幅突跳。襄樊YRY-4分量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2018-09-08湖北襄阳襄城M2.5级地震,该地震为地方震且震源较浅,同震响应表现为大幅向上阶变,并且在震前4个分量几乎同步记录到2次小幅突跳异常。  相似文献   

12.
采用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2012-01~2014-07间23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利用Splitlab 软件对黑龙江地区进行剪切波分裂的分析研究,使用最小能量法、旋转相关法和最小特征值法计算所有观测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延迟时间,最终得到黑龙江省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结果显示,黑龙江地区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比较明显,快波偏振方向与主张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与GPS得出的速度场方向相符,说明该地区的壳幔耦合可能存在垂直连贯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搜集、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地倾斜异常图象,大体可归纳为四类: 1.震前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远震多见); 2.震前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近震多见); 3.震前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 4.震前记录曲线脉动(加粗)—发震。 其基本特点为:①异常形态具多样性;②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③异常量级多数为10~(-8)~10~(-7),少数为10~(-6)。个别为10~(-5);④异常倾向多与地震方位有关;⑤如多台记到同一地震的异常,则有先远后近的现象。 本文还结台实验与地震模式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能够客观真实地从非线性、非平稳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地震观测井的井水位表征的波形信号也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因此,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在获取井水位同震响应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观测河北唐山井2016~2023年多次井水位同震响应,研究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井水位分析处理的优缺点,识别唐山井对远震、近震的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应用地震能量密度经验公式推测唐山井记震能力。结果表明:唐山井水位观测数据秒值在经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后,对合适的高频分量进行重构可以压制噪声干扰,有利于观察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对于远场大震引起的振荡型同震响应可以客观真实地进行识别和提取;对于近场地震引起的脉冲型和阶变型同震响应,需结合原始数据进行研究;井水位观测数据秒值有利于揭示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因观测数据秒值记震精度提高,唐山井能够记录到地震能量密度为1.77×10-7J·m-3的地震,观测井对不同方位地震的敏感度可用于研究其所在断裂带的裂隙走向。对于超过一定距离的远场地震,井-含水层系统能够记录到的井水位同震响应频率可在一定的范围内估算观...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北地区8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的连续观测资料,从映震特征及映震能力等方面讨论其映震效能,并对其时频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河北地区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的映震能力与震级和震中距正相关,与震源深度负相关(崇礼台除外);对于同一地震而言,各台站震中距的远近与仪器映震能力相关性不大。2)8套仪器均能记录到较为完整的远震地震波信息,从波形上能够清晰看到P波与S波的起始时刻。3)时频分析结果显示,仪器能够记录到较为完整的面波信号,但受采样率的限制,体波(P波和S波)信号记录不全,无法记录到0.5 Hz以上的信号。4)由于厂家修改了崇礼台仪器的高端截止频率参数,调整后仪器记录的高频成分增多,信噪比降低,对浅源地震的映震效能产生了与其他仪器相反的结论,对该仪器参数的修改结果需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在既定区域首次投放1月19日,正在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科考7个海底地震仪。西太平洋是全球地质构造最活跃的区域。各国科学家对该海域马里亚纳岛弧研究较多,而雅浦海沟、卡罗琳海岭附近区域则鲜有研究。这次投放的海底地震仪,可持续记录卡罗琳洋脊俯冲系统的微震数据和全球5.5级以上的远震数据。  相似文献   

17.
钻孔体应变高采样率观测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TJ-2型钻孔应变仪记录与测震仪记录的结果表明:该应变仪对于100 Hz的采样率有良好的频率响应,能够记录完整的地震波;从近震到极远震,其频响范围与测震仪基本一致,且频响的变化一致性很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在时域与频率域能够高度吻合;但该应变仪记录的S波较弱。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华南地块及邻区2007~2012年60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约900个5.7级以上远震事件,获得各台站的接收函数,通过分析接收函数的形态变化了解各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特征,然后再利用H-κ叠加搜索技术获得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复杂的变化,地壳厚度也表现出由沿海向内陆...  相似文献   

19.
2013-10-31~11-23吉林省松原地区连续发生5次MS≥5.0地震,其中最大地震为2013-11-23 MS5.8地震,该震群的突发性及密集性与区域历史构造地震特征不相符。通过计算2013年松原地区5次MS≥5地震零频极限值的相关系数发现,第1次和第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相似性较大,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地震的震源机制相似性较大。将松原地震同典型的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比较发现,2013年松原地震的位移震源谱较典型构造地震呈现衰减早、衰减快的特征,波形复杂度和谱比值等时域、频域特征参数也与典型构造地震相差较大,更符合塌陷型地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城市规划、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制定、风险评估和减灾公共政策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地震危险性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地震发生可能性的预测和地震破裂导致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其中,地震发生可能性或活动性预测,是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基础,它给出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关注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本文简要回顾地震活动性概率分析的研究历史,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