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造马尾松混交林被认为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的理想方法,但马尾松混交林的生产力是否具有超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仍不清楚.为此,通过收集已报道的26篇文献中50个马尾松混交林林分和树种水平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数据,分析马尾松混交林的超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上,马尾松混交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和地上...  相似文献   

2.
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三明地区马尾松(Pinus massin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夏季温度限制着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年轮宽度与上一年和当年7—8月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马尾松的径向生长受到降水和湿度的影响较大,与上一年1—3月降水量和2—3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6—11月平均降水量和7—8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宽度年表与上一年2—3月太阳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P0.01);另外,宽度年表与6—11月PDSI显著正相关(P0.05),生长季的干旱胁迫抑制了马尾松的生长。研究说明本地区限制马尾松树木生长的因素较多,1年中不同时期限制马尾松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3.
树木径向生长形成的年轮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气候条件(例如温度、降水)能影响树木生长,年轮的宽度变化能够反映气候变化情况。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记录性好等优点,应用树木年轮信息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是现今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树轮气候学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历史时期的气候重构和树木年轮信息的气候变化响应。近年来,国内树轮气候学界以邵雪梅、史江峰等学者开始将研究区域拓展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利用采自湖南丘陵山区双牌县阳明山西北坡3个采样点的马尾松年轮宽度样本,建立了一个长度为36年的区域马尾松年轮宽度年表。阐述了马尾松年轮宽度年表的建立过程,并论述了马尾松年轮宽度年表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我国南方丘陵湿润山区树木在生长前期(径向连年生长达到最大值)的年轮宽度对气候要素响应研究的可靠性,同时揭示该地区过去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阳明山三个采样点的区域马尾松树木年轮宽度变化和当地气候要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树木生长季前的径向生长与当年1–5月份的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596(P0.01),与上一年的夏季6、7月份的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630(P0.01);降水对马尾松的径向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滞后效应"方面,上一年生长季外的11–3月份以及夏季6、7月份的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582(P0.05)。  相似文献   

4.
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马尾松纯林改造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尾松纯林改造是当前植物生态和林业工作的一项迫切、重要的内容。经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近6 年的马尾松、红锥混交试验研究, 发现松、锥混交林在生长量、林地凋落物现存量、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小气候环境, 以及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均比纯松林有着明显的改善或提高, 不失为一种适宜南亚热带赤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区的优良混交形式, 建议在此类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测定了长汀重建生态系统2个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木荷(Schima superba)冬季树干CO2释放速率(stem CO2 efflux rates,FCO2),同时测定了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树干温度及树干液流密度.结果表明:2个树种冬季南面FCO2日变化呈单峰型模式,峰值分别出现在18:00和20:00;北面FCO2日变化呈S型,最高值出现在18:00到2:00之间;但它们的最低值均出现在8:00前后.冬季马尾松FCO2在0.71~1.56 μmol·m-2·s-1之间,木荷在1.57~2.98 μmol·m-2·s-1之间,极显著高于马尾松(P<0.01).树干温度和树干液流密度是影响长汀重建生态系统冬季马尾松和木荷冬季FCO2的重要因素,FCO2与树干温度显著相关(P<0.05),树干南、北面的Q10马尾松分别为1.86和1.57,木荷为1.77和1.82.白天树干液流出现峰值时,马尾松和木荷树干呼吸产生的CO2分别有19.72%~29.12%和20.68%~29.83%溶解于木质部液流中,并被向上运输.因此,通过FCO2估计树干呼吸速率(stem respiration rates,RS)的方法可能低估了长汀重建生态系统冬季马尾松和木荷白天的RS.  相似文献   

6.
长汀水土流失区生长季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热扩散探针测定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生长季马尾松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树干液流密度,并比较不同人工治理措施下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记录环境因子变化,以探讨先锋树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马尾松4个方位的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变化规律;南向树干液流密度峰值最高,日变化幅度也最大;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液流密度差异显著(P<0.01),但各方位液流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树干4个方位液流的启动时间与太阳辐射之间存在约3个小时的时滞;4个方位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液流密度相关性最强的是空气温度,其次为土壤温度和太阳辐射,4个方位液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不同治理措施下的马尾松液流密度日变化规律相似,但数值差异显著(P<0.01),经过人工施肥的样地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峰值明显高于未施肥的样地.  相似文献   

7.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测定了长汀重建生态系统2个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和木荷(Schima superba)冬季树干CO2释放速率(stem CO2 efflux rates,FCO2),同时测定了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树干温度及树干液流密度.结果表明:2个树种冬季南面FCO2日变化呈单峰型模式,峰值分别出现在18:00和20:00;北面FCO2日变化呈S型,最高值出现在18:00到2:00之间;但它们的最低值均出现在8:00前后.冬季马尾松FCO2在0.71~1.56μmol·m^-2·s^-1之间,木荷在1.57~2.98μmol·m^-2·s^-1之间,极显著高于马尾松(P〈0.01).树干温度和树干液流密度是影响长汀重建生态系统冬季马尾松和木荷冬季FCO2的重要因素,FCO2与树干温度显著相关(P〈0.05),树干南、北面的Q10马尾松分别为1.86和1.57,木荷为1.77和1.82.白天树干液流出现峰值时,马尾松和木荷树干呼吸产生的CO2分别有19.72%-29.12%和20.68%~29.83%溶解于木质部液流中,并被向上运输.因此,通过FCO2估计树干呼吸速率(stem respiration rates,R5)的方法可能低估了长汀重建生态系统冬季马尾松和木荷白天的尺。  相似文献   

8.
应用热扩散探针测定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生长季马尾松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树干液流密度,并比较不同人工治理措施下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记录环境因子变化,以探讨先锋树种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马尾松4个方位的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变化规律;南向树干液流密度峰值最高,日变化幅度也最大;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液流密度差异显著(P<0.01),但各方位液流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树干4个方位液流的启动时间与太阳辐射之间存在约3个小时的时滞;4个方位液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与液流密度相关性最强的是空气温度,其次为土壤温度和太阳辐射,4个方位液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不同治理措施下的马尾松液流密度日变化规律相似,但数值差异显著(P<0.01),经过人工施肥的样地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峰值明显高于未施肥的样地.  相似文献   

9.
利用细胞遗传学技术,研究Cu2 对马尾松根尖细胞遗传损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Cu2 会导致马尾松根尖细胞产生遗传损伤,出现微核、染色体断片和落后染色体.随着Cu2 浓度的提高,马尾松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和染色体分离异常率不断上升,在浓度为10.0 mg·L-1时到达最高峰;处理时间在24 h时,微核率和染色体分离异常率到达最高.此外,还分析了微核率和染色体分离异常率的相关关系,发现采用Linear模式二者的相关性最佳,此时r=0.909,二者的相关性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山区火灾迹地自然与人工恢复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桂西北喀斯特山区森林火灾频繁、火灾迹地面积大,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选择该地区5种主要造林林种及造林方式和自然抛荒恢复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模式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效益。结果表明,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6种经营模式土壤肥力、生物生产力都明显提高;水土保持最好的是自然抛荒恢复,其次是人工竹林和人工油菜,较差的是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桉树;投资效益除自然抛荒模式外,最高的是人工油菜和人工木荷,其次为人工桉树和人工马尾松,较差的是人工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