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区域的界定始终未曾明确,也未曾有对其内涵的具体阐述。经过多年实践建设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思想和不同的理解,也在国内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型发展模式。在相关建设实践中,主要集中在对生态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上。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许多区域都从立法、产业结构调整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如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通过政府转移支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纽约长岛接受纽约人口和经济扩散,持续自然发展;韩国的济州岛通过交通发展,引入现代服务业,维护生态环境;国内第一爪“生态立省”的海南岛先污染后治理,实行分功能区布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建设实践的分析,总结其生态区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正在进行的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深圳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规划实施效能研究已开始由定性走向定量,引入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以深圳为案例从定性与定量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调控效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调控效果显著:①城市规划对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的控制与引导十分有效,使得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②城市规划对特区土地利用的调控效果较好,城市建设基本按照规划进行;而城市规划对特区外土地利用基本失控,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城市规划没有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③城市规划管理对土地利用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审批用地挤占了大量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等,引起了深圳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国外防治城市病的规划应对思路与措施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病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的难题。城市规划和管理是防治城市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病的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城市不堪重负;城市人口贫困失业、居住条件恶劣;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冲突、犯罪活动、政治腐败现象加剧;城市无序蔓延,发展失控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国外从城市规划和管理层面出发,进行了很多的尝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通过借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治理城市病的规划应对思路,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有很好的启发,今后应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权威性,重视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积极推进各项规划的协调与对接,缩短规划审批周期,严格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这些规划思路的落实,对于我国防治城市病,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析城市规划引导下山地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规划为视角,通过Google Earth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判别某城市是否为山地城市,然后对74个山地城市的规划图和文本进行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城市规划引导下,作者归纳出该类城市有以下四种空间布局形态:单中心外围组团式结构、(双)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大分散、小集中"式布局结构、带状组团式结构.山地城市空间拓展在城市规划引导下呈现出以下情形:1.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都采取跳跃式的空间拓展模式;2.工业空间拓展和新城(区)规划建设成为该类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模式,而居住空间、科教空间、行政空间等的拓展在该类城市的空间拓展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参考既有研究,以5 km、15 km、30 km半径为界,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大都市区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开展同尺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都市区人口分布形态较为多样化,而中心地区普遍经历了人口先扩散再回流的历程;就业主要建立在共有的强单中心模式基础上,新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中心-外围关系有显著影响,当前演化趋势是外围地区次中心提升与中心地区内部分化并行;职住空间组织模式分为以纽约为代表的“内外各自平衡”模式和其他大都市区的“圈层梯度平衡”模式。北京及其他发展中的国内大都市区应基于相同空间尺度和相近发展阶段,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为未来的长远发展留有调整余地。  相似文献   

6.
法国巴黎区的规划与整治及其对上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法国巴黎区城市膨胀扩展过程、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由同心圆模式向轴线发展模式、由单个要素转移到郊区城市综合功能开发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巴黎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经验教训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目标,分析了上海市规划中存在的郊区城市规模小、城市工业“空洞化”、城市建设政策措施协调配套以及浦东建设项目利用效益低下等几个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区化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区域城市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区土地扩张及区域间的对比分析,以及都市区发育过程中城市扩张的一般化空间模式还未被深入理解。论文选取东京、纽约和上海3个大都市区,获取1990—2015年间3期Landsat影像数据,使用梯度和格网分析法,采用城市土地密度函数和城市扩张指数,从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城市形态变化等方面,多角度对比分析各城市不同阶段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 大都市区边界仍在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在研究期内持续增长;20多年间东京、纽约和上海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63%、53%和233%;上海一直处于高强度扩张状态,而纽约的城市扩张在后期几近停滞。② 大都市区建设用地密度从中心向外呈圈层递减式分布,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半径的增长最明显;城市形态均趋向于紧凑。③ 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异质性明显。东京的远郊新城不断建设,纽约一些尚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次中心仍在扩张但速率逐渐放缓,上海的核心区外围增长剧烈并逐渐向远城区推进。④ 大都市区域扩张先后经历高速期—缓慢期—停滞期,扩张进程表现为核心区膨胀—次中心及新城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多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具有缓解雨洪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构建城市水文安全体系的重要意义。山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区域之一,其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然地形、气象水文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以重庆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山地水文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将生态水文体系与海绵城市规划两者间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耦合,提出重庆都市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途径,从建设目标、生态空间、雨水单元、场地规划等角度制定规划管控措施,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实现山地海绵城市规划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则是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服务的迫切要求。城市规划与地名规划要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虽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对城市发展未来的规划要求必须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城市规划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在时间上,要着眼于21世纪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蓝图,要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二是在空间上要打破传统意义上局限于一城一池小范围的规划思路,要以城镇体系为框架,将经济发展区域周边特定区域囊括进去,视作为整体规划的构思和建设开发。地名规划是整个地名管理工作的灵魂,只有扎实做好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毛汉英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02,21(3):267-275
作者回顾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国土规划发展的简要过程 ,针对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编制新一轮国土规划必须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和引导型 ;从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由主要追求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多目标持续协调发展 ;规划重点从产业规划转向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 ,进而提出完善和提高新一轮国土规划的途径为 :重视编制跨省区和省内跨地市国土规划 ,基层国土规划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 ,加强与国土规划配套的空间政策研究 ,规划手段与方法朝着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方向发展 ,尽快制定国土规划法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杨艺  李国平  孙瑀  付华 《地理科学》2022,42(2):198-207
伦敦、纽约、东京等国外大城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能够为完善中国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提供参考。城市体检与规划实施评估是对城市发展中阶段性问题的响应,也是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产物。城市体检评估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新模式以及进行规划动态维护的重要依据。受社会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大城市形成了差异化的“实施前协商-数据采集-分析论证-问题诊断-实施后反馈”评估框架。从评估指标体系来看,中国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以宏观经济社会指标为主,伦敦等国外大城市还会对新建项目、新增设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从评估方法来看,大数据与智能化数字平台的发展有力增强了评估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国外大城市在社区微观层面评估和多元主体参与协作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基于此,提出以下优化中国城市体检评估体系的对策建议,包括动态优化指标体系、挖掘利用多源城市数据、加强多层级评估的协调、完善常态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大都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城市远景目标和普通市民切身利益之间的矛盾,通过对纽约大都市区规划及管制程式ULURP运作案例的客观介绍,分析探讨了纽约大都市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作法。  相似文献   

13.
时尚产业作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而备受瞩目。纽约是公认的全球时尚之都之一,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最初的"血汗工厂"发展至今,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产业的发展伴随其空间组织的演化,最终影响城市结构形态。本文对纽约时尚产业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成衣兴起阶段、产业集聚阶段、设计显露阶段、时尚进化阶段的产业形态和空间组织进行了归纳,并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四个行为主体出发,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动力机制。最后还对中国城市的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New Jersey is a major actor shap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functions in terms of urban political economy, and offers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penetration of the local state and market forces.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侃侃  王兴中 《地理科学》2012,(9):1081-1086
从空间公正与价值尊严等方面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价值观进行研究,阐述其基本理念和规划原则。通过上述原理的分析,明确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和空间价值观的内涵,前者涉及人本性、空间多样性、社区平等感和社会环境协调性4个层面,后者则体现在重视公共区域的阶层平等可进入性、提高混合居住的社会平等空间的宜居性和以强制性的宜居环境标准提升社会的平等性。最后,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性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并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空间不公正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伦敦经验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eijing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 to manage the growth of its built-up area whilst also retaining both productive arable land and land for conservation purposes in order to simultaneously realize the three ai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rotecting arable land and generating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Meanwhile,London,as a world city with more than 200 year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has accumulated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for land use planning in a major urban area,such as the creation of Garden Cities,a designated Green Belt and New Towns.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arable land and conservation land in Beijing. Then,some of the key aspects of urban fringe planning in the London region are examined. Lastly,sever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London are provided with respect to land-use planning for Beijing,concentrating on a re-appraisal of land-use functions around Beijing,measures to improve the green belt,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o house rural-urban migrants and urban overspill,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and-us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7.
Human activities and forest-landscape structure are examined along a belt transect that extends 140 km from New York City to northwestern Connecticut. The study quantifies urban structures (population density,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es (population growth,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ect, and tests fo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distribution, sizes, and shapes of forests. Our results identif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suburban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of native forest vegetation. These findings are applicable to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areas along a gradient of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8.
Beijing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 to manage the growth of its built-up area whilst also retaining both productive arable land and land for conservation purposes in order to simultaneously realize the three ai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tecting arable land and generating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Meanwhile, London, as a world city with more than 200 year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for land use planning in a major urban area, such as the creation of Garden Cities, a designated Green Belt and New Towns.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arable land and conservation land in Beijing. Then, some of the key aspects of urban fringe planning in the London region are examined. Lastly, sever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London are provided with respect to land-use planning for Beijing, concentrating on a re-appraisal of land-use functions around Beij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green bel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o house rural-urban migrants and urban overspill,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and-us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陆桥经济理论,着眼陆桥经济带东部崛起,分析了当前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指出当前陆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淮海城市群中心城市职能指数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相互验证计算,进一步明确徐州作为本区域的中心性城市地位,提出了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淮海城市群"一心五轴六组团"的总体空间规划构想,以及实施规划的三大措施,即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实施淮海城市群核心区一体化、推动淮海城市群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