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地下水》2015,(5)
从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入手,分析研究长2油层的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其成因,并进一步总结下寺湾油田长2的油藏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岩性和构造的关系,从而提出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的富集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区长2地层发育鼻状隆起带,储层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为主,多为细粒长石砂岩,成岩后生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很低;下寺湾地区长2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岩性油藏两种,北东东方向的鼻隆带、岩性上倾尖灭、岩性相变带和砂岩的中后期成岩作用对含油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腰坪地区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相带的主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或透镜状砂岩油藏为主,在单斜构造的鼻状隆起部位,容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具有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浊积水道砂体中,纵向上油藏主要分布在长6-2、长6-3油层组,其次是长7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油源条件、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变化、鼻状隆起构造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22,(2):270-27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腰坪地区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相带的主砂体发育部位,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或透镜状砂岩油藏为主,在单斜构造的鼻状隆起部位,容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具有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浊积水道砂体中,纵向上油藏主要分布在长6-2、长6-3油层组,其次是长7油层组,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油源条件、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变化、鼻状隆起构造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储层基本特征、油藏分布及类型研究,利用基本成藏地质条件与油藏分布相叠合的方法,总结靖边沙洼沟延9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延9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延9油藏的分布和富集受多因素控制,其中侏罗系古地貌对油藏的控制起先导作用,深切河谷为油气运移提供重要通道,有利相带和鼻状隆起构造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隔层的发育状况及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藏纵向分布层位和规模。综合分析认为,在泥岩隔层不发育、分支河道砂体与构造隆起叠置部位是油气富集区,为勘探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5.
蟠龙油田延长组长2油层属典型的低渗—超低渗储层;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保障;广泛发育的泛滥平原相、沼泽相泥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研究认为长2油藏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油气富集主要受物性、岩性及岩相等因素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储层物性及鼻状隆起构造共同控制了长2油藏的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岩性油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为指导,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和小层砂体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编绘出长8油层组顶面构造图及等时条件下小层砂体的平面展布图。编图发现,研究区长8顶面为具多个鼻状隆起的西倾单斜,油层的发育多与鼻状构造有关,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自身具备良好生烃能力并紧邻长7油层组优质烃源岩、稳定的三角洲砂体、西倾单斜及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是长8油层组形成岩性油藏的必要条件,长8油层组下部地层较上部地层、研究区西部较东部更容易形成岩性油藏,同时西部储层明显优于东部储层。  相似文献   

7.
陕北斜坡东部延长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为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属典型的低渗—超低渗储层;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保障;广泛发育的泛滥平原相、沼泽相泥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通过研究认为延长组油气成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含油气性主要受物性、岩性及岩相等因素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运移输导条件及鼻状隆起构造共同控制了延长组主力油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采成果,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及密井网大比例尺编图等,对鄂南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2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气富集成藏受地层、古地貌、不整合、局部构造、沉积及储层特征、区域盖层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印支古地貌控制了长2地层和油藏的分布状况,古高地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和富集的最佳场所;局部群构造及优势砂岩区带的发育、储层岩性的侧变及尖灭、旋回性泥岩及区域盖层的覆盖、有利相带组合及其与西倾单斜背景的恰当配置、斜坡处不整合的侧向封堵等不仅为长2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也控制了其油气富集规律和油藏分布。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藏为主,其次为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岩性-地层油藏、水动力油藏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隆起构造不发育,因此构造因素对该斜坡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控制作用,其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钻井密度的加大(其目前井距一般已达100~200m左右),根据钻井资料进行的高精度构造编图研究发现,陕北斜坡隆起构造特别是低幅度的隆起构造实际上比较发育,且其类型主要为鼻状隆起,完整的穹隆构造较为少见且规模较小。就成因而言,一般规模较大、继承性好的隆起构造多与基底隆起有关,而小型隆起构造可能主要为差异压实成因。而且,隆起构造对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鼻状隆起构造附近,油气通常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10.
杨悦  张化安 《西北地质》2005,38(3):68-75
通过对延长油田郭旗西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沉积微相、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条件研究,探讨了影响储集条件和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延长油田郭旗西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早期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长6晚期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储集层发育.受成岩后生作用影响,形成了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的储集层.油藏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2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处于伊陕斜坡西南部,在长2沉积期研究区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远砂坝,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和南西两个方向.林镇地区长2油藏的分布与沉积相关系密切,油藏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和河口坝的混合区,以及水下分流河道的侧缘,另外在远砂坝区也有少量油藏分布.区内长2期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控制了长2储集层岩性的横向变化,同时区内长2地层普遍发育低幅度鼻状构造隆起,因此在构造圈闭条件和岩性圈闭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油层分布与主要成藏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西倾单斜背景是该区构造-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鼻隆构造控制石油的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分流间湾泥岩是油藏上倾方向的遮挡和上部封盖条件,成岩作用是保证砂体储集能力的关键,长2下部大套连通砂体具有汇聚石油的"倒置漏斗"作用。但各个地质要素对不同小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石油富集影响最强的因素称为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它也是油气成藏条件中最差的那个因素,且在中期沉积旋回的不同部位关键因素不同。关键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姬塬地区长211和长212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其油层分布具有南北成带的特点;长222和长23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泥岩遮盖能力,其不均一性导致油层分布零星分散,长213和长221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鼻隆构造形态,它使油层分布呈东西成串状。  相似文献   

14.
以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主要强调在烃源岩范围之内寻找主砂带,很少注意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但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却发现了不少受低幅度隆起构造控制的油气藏。利用最新地震勘探与钻井资料,在大量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及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构造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东、西斜坡均存在大量有规律分布的低幅度隆起构造,其中延长组内沿近东西向、成排展布的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主要受基底古突起控制,而延长组与延安组内的局部隆起构造主要受断层相关褶皱、差异压实及复合成因等多重作用控制;(2)低幅度构造对天环坳陷东、西斜坡中生界油气成藏均有影响,其中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为油气大面积聚集提供了构造背景,因而其附近的局部隆起构造及非构造圈闭均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对油气的生成、运聚及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大量地震及岩性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控盆断裂体系特征,讨论了东营凹陷新生代各构造阶段盆地结构的演化特征,并就东营凹陷不同结构单元的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以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受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的控制,东营凹陷新生代以来的盆地结构发生了由“北东断西南超”至“北(西)断南(东)超”的转变;不同盆地结构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陡坡带的油气富集与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砂砾岩体的发育有关,缓坡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大型鼻状构造背景,洼陷带的油气富集与浊积岩砂体有关,中央隆起带的长轴伸展方向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  相似文献   

16.
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四个鼻状构造带和超覆带上,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和富集程度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类型双重控制。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及岩性上倾尖灭等油气藏类型。结合构造、断裂、沉积及油气运移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是油气输导通道,为今后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2油藏具低含油饱和度、高含水特征,制约了长2油藏的高效开发。以郝家坪西区长2油藏为例,通过对储层物性、运移动力、闭合高度及含油性的分析,明确了长2储层低含油饱和度成因。结果表明,长2油藏具油层厚度薄、储层物性差、低幅度小型鼻状构造发育、边底水较活跃的特点,以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为主;低饱和度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圈闭闭合高度低、储层物性差和运移动力不足,导致圈闭内油驱水不彻底,仅在相对较大的孔喉中聚集;油源条件不足、相对较高的粘土矿物含量及较高束缚水饱和度也是间接形成低饱和度油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70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带南部,油藏受文东、文70和文147三条东倾的断层控制,为东倾的断层和一系列西倾的断层形成的断块。断层切割关系复杂,造成断层组合多解性强;另外油藏含油层系多,油藏较小,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成因、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不明确,油藏动用困难。针对区带存在问题,运用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RFT测试资料、HDT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解释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强调整体解释的基础上,重点解剖了文70断裂带各断层的空间展布及组合关系,落实了构造形态和圈闭特征,并对所形成构造圈闭的含油气性及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认为,文70断裂带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发育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三种成藏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简单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斜坡是断陷和凹陷型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按其断裂发育程度和沉积厚度分为复杂斜坡和简单斜坡。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断裂不发育、平缓的简单斜坡,简单斜坡油气成藏有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单斜坡的原油主要来自临近的凹陷,油气沿砂体以优势路径方式侧向运移,油气呈“线状”分布;二是简单斜坡大规模构造圈闭不发育,圈闭类型以地层、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分布受构造带控制,超覆带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受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形成的鼻状构造带上发育断层遮挡和构造-岩性圈闭,不受断层控制的鼻状构造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三是简单斜坡普遍受大气水的淋滤作用,由于游离氧的进入使原油遭受氧化降解作用而稠化,造成简单斜坡稠油分布普遍。这种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只有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圈闭才有成藏的可能。简单斜坡油气勘探方向是,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寻找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小规模)、规模较大断层附近寻找断层遮挡油气藏(中等规模)和地层超覆带上寻找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大规模)。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内陕北斜坡构造上延长组长2段油藏分布分散,成藏机制特殊。为指导长2段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塞152油藏的构造、沉积和油藏特征,探讨了油藏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塞152油藏为一个发育在低幅度构造上的构造—岩性边底水油藏。砂体展布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控制,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属于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由于构造幅度低且夹层发育,导致油水分异不彻底,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但发育了边底水。油藏的形成与油气沿延长组顶面不整合面和基底断裂的垂向输导以及目的层内的水平运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