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新书介绍     
[喷射式孔底反循环钻进技术]全书共分五章:反循环钻进发展简况;喷反钻具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喷反接头的设计、加工及测试;喷反钻进工艺;小口径金刚石喷反钻进。并对喷反技术在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工作中的应用也做了介绍,对提高硬、脆、碎复杂地层取心质量,有实用价值。(多含水层混合井流理论及流量测并法]多含水层混合井流理论及流量测井法是水文地质勘探中一项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适合于有垂向水流运动的井孔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划分及含水层的层位、厚度、渗  相似文献   

2.
某矿区由于缺少钻探施工用水,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此,我队只好选择水文条件较为有利的探矿孔优先施工,以便就地利用地下水源.如何利用现有设备,从孔径小、水位变化大的钻孔中将埋在二十几米以下的地下水抽出来,当时困难很多.我们遵照毛主席"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教导,集中群众智慧,应用喷反钻具的工作原理,开始试制了一种单喷咀抽水器,在抽水试验中,扬程25米时,流量只达5.8米~3/小时,不能满足施工用水需要.因而又试制了双喷咀的抽水器,  相似文献   

3.
反钻杆一例     
我们在某山区打水井,所钻岩石除地表两米多的冲积层外,其余都是坚硬的花岗岩.钻孔下好孔口管后用直径225毫米钢粒钻头钻进.由于岩石坚硬,钻头直径大,所以孔内阻力很大.使用3ИФ650型钻机,50毫米钻杆,每次提钻扭卸钻杆锁接头丝扣时,用1米多长的扳叉,3~4人才能卸开,可见钻杆受的扭力是很大的.有一钻孔钻进至64米处,因孔内岩粉多,在取心时发生了埋钻事故,曾用吊锤打了1个多小时,但毫无效果.后用千斤顶处理,又把钻杆从上部顶断.不得不决定将钻杆反回,可是扭坏了三个丝锥费了很大的力气一根钻杆都没有反上来.最后利用钻孔口径大的有利条件,又下了一套钻杆,在它的下端锁接头上焊了直径20毫米、长140毫米的三根圆钢,互成120°(如图),下  相似文献   

4.
1982年我队在某矿区施工中,采用通用型喷反接头,组装成喷反双动双管钻具(如图),用于煤层取芯。经过七个钻孔的实践,钻进煤层153.86米,取出煤芯149.84米,采取率97.39%。这种钻具不仅采取率高,且适应性强,不论硬质块煤,片状软媒,还是粉末状煤,取出的煤芯大都完整如柱。取芯质量不亚于传统的阿列克辛取煤管。   相似文献   

5.
抽水试验中,止水工作质量的好坏是关系着抽水试验成败的主要关键.作者在工作中摸索了点滴经验,特将粘土止水与海带止水的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粘土(黄泥球)止水的方法此法适于钻探工作完毕后于多层含水层采用回填法抽水时用.尤其是当换径处稍破碎,钻孔在此处之直径不规则,采用此法,比一般用木塞子堵换径处钻孔的方法可靠,操作简单.且在抽水试验时间较长时,也很适用.(一)黄泥球的质量及制作  相似文献   

6.
采用喷反钻具的初期,其效率往往低于一般正循环钻进很多,主要是小时效率低,回次进尺少.近几年来,由于喷反钻具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熟练,以及选用规程的日趋合理,使喷反钻进效率不断提高,但平均水平仍然不及单管钻进.为了赶上甚至超过单管钻进,我们在提高喷反钻进效率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前年,地质十队参照《地质与勘探》过去介绍的冶勘812队的经验,设计了一种分水接头式喷反钻具,在生产实验中表明,它不  相似文献   

7.
1964年以来,我们一直是用分水接头式的喷反钻具保护矿心,在使用中虽有一定效果,但此种钻具常会出现某些缺点.如:反水能力不强;岩心管长度受限制;井底残留岩、钻粉要求严格;喷咀与混合室的距离经常变动等,至今还没有找出很好的解决办法.去年,我们学习了兄弟单位接手喷反钻具的使用经验,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8.
在用反钻具方法处理小口径钻孔的事故中,往往在反出双管接头后,外管与钻头之间很难反开。过去都用钻头消灭的方法处理,这样处理不仅消耗大,还可能出现钻孔磨偏,造成事故复杂化。为此,我们采用小口径水压割管器(如图)进行处理,比较妥善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小口径钻进更好地适应地层的需要,仅有小口径单管钻具和小口径单动双管钻具是不够的.我们根据钻进的需要设计和加工了两种小口径钻具接手.四年来,在硬、脆、碎地层和粉状矿层中,我们用这种钻具钻进过铁矿、钼矿、铅锌矿和金矿等. 单管喷反钻具接手由上接头、喷咀,扩散器和下接头组成,结构如图1.上接头接φ43钻杆接手,下接头接φ45岩芯管.  相似文献   

10.
《探矿工程》1975,(5):55-57
一、双喷嘴射流泵在动水位较深(45米)孔径168毫米水量较小的水文孔中,采用自制的双喷嘴射流泵抽水,经过多次试验取得一定成果。在相同的动水位,比单喷嘴泵抽水量有显著提高。从而克服了缺少空气压缩机等抽水设备不足的状况,并为在中深动水位、小出水量的抽水试验,开辟了途径。(一)工作原理:见图1。由喷嘴射入承喷器(喉管)的高压射流束,根据水力学原理,在承喷器(喉管)外口形成负压区,这样钻孔里的水即从外部流入承喷器(喉管)内。  相似文献   

11.
结合钻孔抽水试验实践,分析研究当前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过程中相关的规范规程要求和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试验困难和提高试验质量,本文利用新的传感器技术对钻孔抽水试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出了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自动化的实现方法,分析对比观测自动化的先进性,并展示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罗岚 《安徽地质》2012,(3):217-219
钻孔抽水试验时,试抽出的钻孔涌水量远远超出预测且降深也无法满足规程要求时,只有根据试抽水的结果,重新设计抽水试验方案,重新选择井管的内径、抽水设备以及参数,风、测管的口径和下入深度等.本文通过一个钻孔抽水试验的经过,说明按规程选择以上各参数的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天辉大厦基坑止水帷幕采用搅拌桩,完工后采用抽水试验方法检测,发现止水失败。钻孔抽心发现部分搅拌桩桩底吊脚,后经单管旋喷桩处理,终未能止水成功。止水失败的原因为:(1)钻孔桩在砂层中砼扩散,搅拌桩不能达到设计深度;(2)未严格按设计对照地质资料施工;(3)单管旋喷桩在止水处理中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钻探施工中,为了排除井故,有时须先反回井内钻杆.反杆这一工作,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伤人.为此,我队采用了下面几种器具.1.拉轮钢绳反杆器结构如图1.操作方法:下反丝钻杆,对好矢锥,使钻杆接头刚好在孔口.接上反杆器,抽出四方活动套,缠绕钢绳(20多圈),再装好四方活动套,用升降机缓慢提动,此时钻杆反转,使  相似文献   

15.
《探矿工程》1976,(5):18-21
1974年我大队决定全面推广九○二大队的小径反循环接手(见“勘探技术”1975年第四辑),在分队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全分队六台钻机全面推广使用,经过一年多实践,证明小径喷反接手性能良好,结构合理,解决了我队钻孔弯曲的问题,深受我队广大钻探工人  相似文献   

16.
水文地质勘探中,作抽水试验主要是测定岩石的透水性。在其他情况下亦利用抽水来测定钻孔涌水量的大小,以便利用地下水作为饮用、灌溉和工业供水来源;有时为了确定建筑物基础施工时基坑地下水可能的流入量,则要进行工程地质用的抽水试验。而作为大型建筑物基础的岩层,多为致密坚硬透水性弱的岩层(石灰岩溶洞水除外),所以不能利用机械抽水机作抽水试验。像三门峡坝基为致密坚硬的闪长玢岩,其裂隙水的水量很小,我们采用了沉降管抽水试验方法。经试验证明,此种方法得出的水文地质资料均很正确,现将其方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队在千镜山矿区用大口径钻进复杂地层,由于岩矿层松软怕冲刷,长期来岩矿心采取率低,一般在50%以下。曾用喷反钻具,虽采取率可达要求,但分选严重,层位错乱,品质差。为此,我们根据早期使用的无泵钻具原理,设计了一种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应用于施工的二个钻孔,效果较好(见附表)。经地质、水文、物探三家验收,认为岩矿心采取率高,层位准确,品质好,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一、结构原理1.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与其它双管无泵钻具基本相同,但改进了内管回水装置,并在内管上端加了一根短钻杆(见附图)。  相似文献   

18.
李友龙 《地下水》2011,33(2):199-200
目前,海域抽水试验在人工岛、海底隧道等工程已广泛应用,但海上抽水试验不同于陆域抽水试验,试验周期长、要求高、试验技术难度大.本文对海域抽水试验钻探平台的稳定性(施工船只及设备的选择、平台的安装)、止水效果(护孔管的安装)、钻孔成井质量(成孔和洗井)、试验数据的采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核实)等四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求影响半径的方法很多。和其他方法一样图解法具备自己独特之处。首先,利用图解法,可以大大縮短计算时间:第二就是以后保存材料方便;第三,也是主要的一项,那就是它符合于节约原则,因为只需要从钻孔中抽二~三次水(在不同的水位降低的条件下),用抽水时所浮的涌水量及水位降低值,引用以下的公式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穿过多层含水层的钻孔,通过混合抽水(或注水)试验分别计算其水文地质参数,我们主要是通过多次抽水(有几个含水层,抽几次水)算得的。其法甚繁,效率极低,成本很高,而且如自下而上抽水时还不能保留抽水钻孔。因此,在一般的水文地质勘探中都未采用这个办法。 本文所讨论的,是利用定向流速测井仪通过孔内抽水或注水测算多层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