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了。今天,我们举行集会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我国地质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也和全国一样,地质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云南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历来是中外地质界瞩目之地。可是在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社会落后和历史发展的局限,不可能大力开展地质工作,地质矿产调查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我们欢欣地迎来云南省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学会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科普当先,发挥纽带、桥梁和中介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在经济建设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为振兴云南地矿事业,为会员单位、学会会员多办实事,多作贡献”的办会宗旨,紧跟形势,贴近社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名符其实的地质工作者之家。六十年来,得助于新老会员的积极参与,挂靠单位始终如一的支撑,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这个“战乱中诞生,解放后成熟,改革开放焕发青春”的老学会,逐渐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组织稳定…  相似文献   

3.
北戴河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渤海之滨,群英荟萃,花甲之年,殊堪庆贺。值此喜庆之际,谨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和战斗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战线的地质工人、教师及地质科技工作者致以深切的敬意。中国地质学会从1922年成立至今,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我国地质事业从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1月27日在北京成立以来,至今已整整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由于全体会员的辛勤努力,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对于现代地质科学在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地质科学界也享有一定的声誉。一、中国地质事业的萌芽和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  相似文献   

5.
正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为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六十年之际,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持编辑出版了《地质实验工作60周年文集》。该文集由吴淑琪、周金生、罗代洪主编,2013年11月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五十周年时,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会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于2003年主持编辑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学会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创立的历史悠久的学会之一,在国际、国内学术界都享有声誉。建国三十三年来,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为推动我国地质工作的大发展、开发矿业、繁荣地质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之际,省地质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决定隆重庆祝,主要项目有:(1)举行庆祝会,时间定在九月份,规模暂定二百人左右,会上将介绍云南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作学术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已六十周年了。而云南省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还仅三年。解放前,由于云南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没有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机构和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专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的展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开始从无到有、兴旺发达。五十年代初,云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0人,五十年代末就发展到300余人。截至目前为止,全省有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8.
<正>60年前,神州大地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向广大地质工作者发出"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的前列"号召,并指出地质工作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随后,地质勘探工作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同时《地质与勘探》杂志也应运而生。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征途漫漫。《地质与勘探》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成长,凝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整整六十年了。我们化工地质工作者衷心祝贺学会六十周年诞辰。我国有悠久的地质活动历史,早在一万九千年之前,“山顶洞人”即知道“从相当远的地方采回赤铁矿”,辗碎作“颜料”,从事着简单的地质活动。1911年章鸿钊先生回国,1913年建立中国地质研究所。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我国地质活动进入了由经验而理论的阶段。新中国成立,我国地质工作也随之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当前,我国地质队伍已由解放前夕的200余人,发展成包括地质、冶金、石油、煤炭、建材、化工等系统地质队伍在内的百万地质大军。各种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也由解放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已六十周年了!值此隆重庆祝之际,回顾我省过去地质科普工作,展望未来,更使我们满怀信心地为把我省地质科普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云南地质科学普及工作始于一九五七年,当时省地质局开展发动群众报矿。1960—1963年间,省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和岩石矿物专业委员会,对昆明市青少年儿童科技站地学爱好小组经常进行地质科学普及的辅导工作,向该组赠送了一些岩石矿物和古生物标本,并向他们进行了有关识别岩石、矿物和寻找化石的科学普及知识,带领他们到野外亲自采集了一些化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培养了他们对地学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们了  相似文献   

11.
业一 《地质科学》1982,(1):40-40
为迎接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1981年对近几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认真总结,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选编了一本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专刊,书名为《地质科研成果选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现已开始预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地质工作突飞猛进,科学研究成绩巨大。我省地质科学也和全国一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地学分支的构造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的研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区域地质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它以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为其基本内容,以研究区域地质条件与矿产、水文、工程地质的关系为其主要目的。而构造地质的研究,则是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广泛结合地学的各分  相似文献   

13.
李鄂荣 《地质论评》1982,28(6):507-513
八月之末的渤海之滨,天高气爽,炎意初消。北戴河刚刚送走了游人云集的避暑高潮,又为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提供了优美的聚会环境。秋涛阵阵,迎来了全国各地和亚、欧、美,澳的地质学者。他们笑逐颜开地互相祝贺,热情洋溢地交流学术思想。这样隆重和盛大的聚会,这样多的地质学者齐集一堂探讨地质科学技术和理论问题,不但在北戴河是罕见的。而且在中国地质学会的六十年历史中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锡矿带之划分及其区域成矿地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我国采锡,以云南历史最久;但云南产锡,长期限于个旧。个旧锡矿之储量及产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五十年代,个旧之东的文山和都龙发现钨锡矿床,从而扩大了个旧锡矿之含义;并与广西的锡矿一起,构成东西向锡矿带。六十年代初,通过区域地质调查,首先在永仁平地发现晋宁期的古老锡矿床。其后,经研究东南亚锡矿带并与滇西地区作对比,又发现了云龙锡矿,从而开拓了在云南寻探和开发锡矿的前景。但锡矿普查工作由于“文革”而有所间断,1976年以后才逐渐开展。1979年笔者编制云南矿产首轮区划中,初步总结了云南锡矿之区域地质特征,并初步划分了锡矿带,这是对云南锡矿进一步普查提供了区域地质依  相似文献   

15.
北戴河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值此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我国从事地质工作数十年,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老一辈地质学家,活跃在地质战线各个领域的有成就的中青年地质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聚会于渤海之滨,报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隆重庆祝之际,请接受我们最热烈的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16.
奚小环 《物探与化探》2013,37(1):186-188
2012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也是曹添教授逝世三十周年.早在1952年,国家出于经济建设需要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调集清华、北大等高校地质专业组建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曹先生有幸代表清华大学参与建校,成为建立这所新型大学的筹备组成员,并一直在这里为地质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相似文献   

17.
<正>光阴荏苒,脚步匆匆,忙碌中迎来了舞动激情和力量的蛇年,也迎来了《中国地质》60岁的生日。回顾过去六十载,《中国地质》所走过的是一条非凡之路。《中国地质》杂志的前身是《地质通讯》,创办于1953年4月,以宣传地质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宗旨。1955年,根据  相似文献   

18.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82,28(6):515-527
一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于1922年,于今已年满“花甲”了。六十年来,我国的地质科学也象我们的国家、民族一样,历尽艰难困苦,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终于获得重要的发展;这和我会会员数十年来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在我会成立六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飞跃发展,云南一九八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云南昭通、金马村、先锋盆地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大型硅藻土矿。它的发现为制造漂白剂、吸收剂、绝热和绝音材料提供了原料基地。   相似文献   

20.
前言     
<正> 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日,我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教授将度入八十岁的高龄。如果从一九二四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地质学算起,黄汲清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就已经整整六十个年头了。在六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跋山涉水,艰苦备尝,踏遍了祖国的山川原野,考查了欧美的地质各区,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他精心治学,组织过许多野外调查队伍,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思维和写作,撰写了二百多篇科学论文、专著和不拘一格的有关地质矿产的文件,发表了很多有远见卓识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的褒奖和国内外地质学界的赞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