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的物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1993年11月15日-12月-10日南京北部的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日变化,日际变化,谱分布以及降水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清除。  相似文献   

2.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夜晚温度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子华  涂晓萍 《大气科学》1996,20(3):359-366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模式,研究了城市上空干、湿气溶胶粒子对夜间边界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气溶胶粒子对低层大气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对中上层大气则起降温作用,同时改变了贴地逆温层结构和边界层稳定度。  相似文献   

3.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液晚温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子华  涂晓萍 《大气科学》1996,20(3):359-366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模式,研究了城市上空干、湿气溶胶粒子对夜间边界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气溶胶粒子对低层大气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对中上层大气则起降温作用,同时改变了贴逆逆温层结构和边界层稳定度。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牛生杰  孙继明 《高原气象》2001,20(3):298-301
利用M-120型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贺兰山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征,并对在各类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Angstrom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利用实测地面大气气溶胶粒子谱资料,探讨了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与Angstrom浑浊系数β之间的关系以及大气气溶胶粒子几可平均尺度与波长指数α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海夏季大气气溶胶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维  邵德民  沈爱华 《大气科学》1990,14(2):225-231
本文介绍了1986年夏季上海大气气溶胶粒子观测结果,分析表明,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绝大部分为细粒态;粒子谱分布符合Junge分布;粗、细粒子浓度及其对气溶胶质量的贡献大小与天气状况和气象因子关系较密切;降雨对气溶胶的冲刷作用与雨强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6.
气溶胶成核作用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在气溶胶气候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气气溶胶成核过程的关键步骤发生在2nm以下的尺寸范围,在如此小的范围直接对其做分级监测直到最近才能够进行。  相似文献   

7.
大气气溶胶浓度及其谱分布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庚辰 《大气科学》1982,6(2):211-216
本文简要描述了光电仪器测量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工作原理;根据实测结果对不同大气条件下气溶胶粒子的浓度、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洁净大气和浑浊大气而言,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和谱分布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变化最大的是那些半径处于0.2—1.0微米范围内的粒子;实际大气中粒子谱的演变过程是复杂的,并且具有多峰分布特征;相对湿度对气溶胶粒子物理特征的影响是明显的,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改变粒子的谱分布和折射指数。  相似文献   

8.
平流层重力占优气溶胶粒子的耦合碰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大气平流层中的重力作用占优的气溶胶粒子之间的耦合碰并问题.平流层由于空气稀薄,必须引入高Knudsen数下分子体系介质近似,对于重力占优的气溶胶粒子,采用高Qij下的处理方法,在新的对分布方程的基础上,求得重力作用占优的气溶胶粒子的对分布函数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对于重力占优的气溶胶粒子,平流层中碰并率要大于对流层中的碰并率.  相似文献   

9.
从大气气溶胶的微物理结构出发,研究了气溶胶表层膜受大气相对湿度(Hr)的影响发生S(+4)氧化成为硫酸的过程,同时给出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污染大气中气溶胶粒子酸化作用的理论分析结果.研究分析表明,气溶胶颗粒表面的水份含量对于成功的氧化过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周围环境大气相对湿度能够极大地改变气溶胶粒子的水份含量,因而,它也能对气溶胶粒子酸化作用的程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吸湿性气溶胶,在相同的条件下,Hr≤30%的干粒子和Hr≥70%的湿粒子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酸化.  相似文献   

10.
王庚辰 《大气科学》1982,6(3):333-337
根据实测的气溶胶粒子谱对大气气溶胶在8—13微米窗区的衰减效应进行了计算,并和利用太阳光谱得到的某些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大气条件下的气溶胶物理特征及其衰减特性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在8—13微米窗区的衰减效应不仅依赖于粒子的浓度和谱分布,而且和粒子的化学成份有很大关系。和洁净大气相比,在工业污染大气中,气溶胶对辐射的衰减效应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利用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1959—2008年发生在江西的典型冻雨天气过程的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雨的形成与大气饱和层、冰晶层、暖层、逆温层、冷层及特征物理量等因素的关系密切。对流层中下层的大气呈饱和或准饱和的逆温状态,饱和层顶位于暖层之上是冻雨发生的主要层结特征。冰晶层底部的平均高度为675hPa,平均厚度为2309m;暖层底部的平均高度为834hPa,平均温度为4.1℃,平均厚度为1765m;逆温层的平均温差为7.5℃;冷层的平均厚度为1668m,平均最低温度为-3.9℃;平均地面最低温度为-1.2℃;冻雨发生时大气整层比湿积分指数须增大为1000以上,干暖盖强度指数须降到-5℃以下。  相似文献   

12.
计算并分析了景德镇市出现雨夹雪、一般降雪、大雪(分别简称为Ⅰ类、Ⅱ类、Ⅲ类降雪)形势场、本站要素、层结资料,概括了3类降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3类降雪天气过程中,高空500 hPa有强盛的西南偏西气流,且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西南风速逐渐增大。地面则有较强冷空气堆积,位于贝加尔湖西部的冷高压中心气压在1 050 hPa以上,景德镇处于冷高压底部。925 hPa 30°N附近冷空气势力强,气温低。Ⅰ类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在江西省北部上空交汇的冷、暖平流,Ⅱ类、Ⅲ类则是850 hPa的切变线,出现Ⅲ类降雪时切变线位于景德镇附近,而出现Ⅱ类降雪时切变线则稍偏南,位于赣中。(2)地面气温变化是降水相态改变的关键,气温越低,越易出现降雪。从大雪至雪后雨,气温逐渐上升。(3)中低层的气温,Ⅱ类降雪较Ⅰ类低;近地面层气温,Ⅲ类降雪与Ⅱ类降雪接近;700 hPa和850 hPa层气温,Ⅲ类降雪比Ⅱ类降雪偏高。(4)Ⅰ类降雪常伴有逆温,但在向Ⅱ类降雪的转换过程中,逆温逐渐减弱,到Ⅲ类降雪时,逆温消失。(5)3类降雪均存在明显的风垂直切变,低层风弱,高层风强,且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表现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南京近郊地区初冬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的探测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现场低空探空探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揭示了南京近郊初冬大气边界层风、温场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特征,得出了晴天温廓线日变化的模型,用谐波分析探讨了温度和风随高度分布和随时间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式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从大气边界层温湿特征的模拟,讨论模式的设计和处理。模式计算所得位温,混合比垂直廓线和混合层厚度等随时间变化基本反映实际大气边界层的一些特点。并从地气之间热量收支、土壤热传导方程出发计算地面温度日变化。利用Clarke的Wangara资料计算了24小时内它们的变化,并与观测值进行比较。本文还对温湿预报方程的数值解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建立了一个细致模拟城市特点的城市边界层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一个最小分辨率为500 m的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来研究城市边界层在中尺度背景场作用下的精细结构。通过个例模拟,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城市边界层的风温场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对楔形绿地规划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规划后的气象场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区域及绿地周围约1 km以内的地区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程度由规划前后的地表类型改变的剧烈程度、风速大小及与绿地的距离决定,但是这种规划方案却会因城市的下风方向的风速减小而导致通风不畅。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蛋鸡生产热应激影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京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分别分析了温度、湿度及温湿综合因子(温湿指数)对蛋鸡生产的影响,确定了该地区热应激发生的时间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热应激发生于6、7、8月,严重热应激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 ̄8月上旬,尤其在7月下旬。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行星边界层几个不同的水平温度梯度、不同的相对湿度以及地面热力分布不均匀值,用二维数值模式对一次飑线过程进行研完,其结果表明:水汽凝结潜热是对流运动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边界层内水平温差是对流发展的重要触发条件,地面热力条件只有在有利条件配合下才可能起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雾又对大气边界层中的温、湿、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发展了一维非定常大气边界层模式,模拟了植被下垫面情况下夜间温度场的分布特点,并与裸地下垫面的夜间温度场作对比,定量研究了植被对夜间温度随高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冬季观测的兰州市区、邻近山顶以及郊区皋兰县的辐射资料和温度廓线资料,分析了兰州城市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影响;并用二流近似累加法计算了低层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加热率,其结果与低层大气上部的实际增温在数值上比较接近。分析了城市气溶胶短波辐射效应对边界层温度廓线分布的影响。表明城市烟雾层削弱了地面热通量但增加了低层大气中上部的增温,从而增加了城市低层大气的稳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