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森下播散指数研究东北地震,选取5个区域进行I计算,结果表明:森下指数出现高值异常与所研究区域的中强地震对应关系较好,有的地震的高温异常时发生,有的其后0.5a~2a发生,所映了不同地震活动类型,该方法可以对东北地区中强地震进行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3.
采用FSS-3DBH型井下地震计,测量山东省邹城市区域发生的矿震、爆破和天然地震相关事件信息,通过波形分析与波谱分析,对比研究不同类型地震事件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发生的矿震、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形、幅值及频率等特征指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时监测该区域地震事件和进行相关的特征分析,可以为研究区域地震的基本规律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宁—内蒙古地区北西向地震条带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刘蒲雄韩丹 《地震》2004,24(10):84-89
内蒙古2次5.9级地震的发生使得从辽宁丹东至东乌珠穆沁旗形成一条清晰的NW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该带地震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明显的周期性,其显周期为29.4年;②在活跃时段内中强震成对发生;③该带地震活动强度西段低,东段高;④震源机制解显示带上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⑤该带地震活动与东北深震具有很好的同步性。这2次地震的发生和NW向地震条带的活动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与大区域可能存在的NW向构造活动有关,该带可能是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界带。本从地震活动角度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底至7月初,在梓潼县交泰乡过去弱地震活动区连续发生多次小震,地震事件引起四川省地震局的高度重视,为此,四川省地震局组成异常落实工作组就地震事件开展现场落实.本文基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序列特征,对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域地震活动增强与汶川地震具有密切关系,地震可能是汶川地震的发生改变了紧邻龙门山断裂带的四川盆地及边缘地区的应力状态所致.因此,分析认为该地区近期小震活动性丛集可能与汶川地震震后区域应力场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方法,对以新西兰地区相同时间段内地震活动性b值和等地震个数所覆盖空间区域的半径r为例,讨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和强震发生的概率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强震发生的概率总体上与强震发生前一年半时间窗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的b值呈正相关关系,与r值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异常分布和强震的概率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连及其邻区存在金州、庄河、大洋河等多条区域活动构造带,历史上中强地震较活跃,并有破坏怀地震发生。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场待方面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与华北统一应力场的一致性,并据此指出了本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及应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1970年以来银川地区ML4级地震在时间上丛集发生,分别从主震震前小震与震后余震分布特征、余震序列参数计算和震源机制解的角度,研究了以上地震的活动特征。结果显示:每次地震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计算余震参数的地震序列为非前兆震群,这一点与实际相符;震源机制解显示几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主要属于银川隐伏断裂,并可能与该断裂附近的一系列次级断裂有关。分析认为几次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局部应力调整的结果,与未来该区域是否发生大震关系不大,同时可以推测未来该区域依旧可能发生类似震级的有感地震。  相似文献   

10.
杨文  周龙泉  刘杰  程佳 《中国地震》2014,30(2):219-225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域,强震活动与Benioff应变比的高值区域存在明显对应关系。这反映了相应区域应力水平可能较高,于田地震的发生导致这些应力高值区容易释放小地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后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吉林省松原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十分必要对当地群体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进行分析。对吉林省松原地区的群体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以及抗震韧性评估,对比分析城市和乡镇群体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和抗震韧性。根据《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确定群体建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流程,通过韧性指数法和韧性等级法对群体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进行定量分析,对城乡抗震韧性的评价结果为当地防震减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南天山东段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晓红  高国英 《内陆地震》2005,19(2):156-163
分析研究了南天山地震带构造环境、中强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中强地震时空分布以及拜城周围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东段中强震震源断错以倾滑逆断为主,主压应力P轴由西到东呈扇形分布;相距较近的库车与拜城地区地震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成丛性分布特点;拜城地区中强地震分布呈北西向可能预示着该区存在隐伏断裂,小震群活动则可能反映了局部中强震对周围次级小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Songyuan is the most earthquake prone area in northeast China.Since 2006,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in the area in the form of swarms,with a maximum magnitude of M_L5.8.There is much controversy about the cause of the Songyuan earthquakes.W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the cause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inverted from a regional network of magnetotelluric data in the Songyuan area.The L-BFGS inversion method was applied,with a fullimpedance tensor data set used as the inversion input.Combined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earthquake locations,the resistivity model revealed a northeast-oriented hidden fault running through the Songyuan earthquake area(SEA),which was speculated to be the preexisting Fuyu-Zhaodong Fault(FZF).Our resistivity model also found an apparent lithospheric low-resistivity anomaly beneath the earthquake area,which breached the high-resistivity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stalled at the base of the crust.A petrophys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lower crustal low-resistivity anomaly was most likely attributed to hydrated partial melting,which could release water into the lower crust during later magma emplacements.While weakening the strength of the FZF,these ascending fluids also increased the pore pressure in the fault,further reducing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fault.Shear stress action(a fault strike component of the east-west regional compress),together with possible near-surface disturbances,may drive the fault to slip and trigger the earthquakes in Songyuan.It is possible that the 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of fluids from the deeper mantle forces the Songyuan earthquakes into the form of swarms.We infer that the Songyuan earthquak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a combination of preexisting faults,regional stress,and deep fluids associated with plate subduction,and near surface disturbances might induce the earthquakes in advance.The Songyuan earthquakes are inherently induced earthquakes,fed by deep fluids.  相似文献   

14.
2020年3月23日和7月13日,新疆天山中部地区分别发生拜城5.0级和霍城5.0级地震,其中拜城5.0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地震带中段,霍城5.0级地震发生在北天山地震带西段.系统总结2次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表明:①拜城5.0级地震:震前主要存在5级地震成组和尼勒克钻孔应变中短期异常;②霍城5.0...  相似文献   

15.
系统梳理2021年3月24日新疆拜城MS 5.4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高频、带状分布等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5项异常,其中形变3项,电磁2项,且形变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多参数概率谱异常。拜城MS 5.4地震发生在库车坳陷西南部,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前震活动,余震较少,序列活动呈持续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拜城MS 5.4地震前异常较多,其中地震活动相关异常为后续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确定,对于地震研究及孕震机理解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东北几次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吉林松原地区,分析震源机制,对认识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孕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17年7月23日吉林松原发生4.9级地震,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7.0°,倾角66.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212.1°,倾角79.1°,滑动角155.5°;震源深度6.9 km,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为走滑型。  相似文献   

17.
澧水流域矿山开采与诱发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顺 《华南地震》2010,30(4):105-112
从澧水流域矿山开采现状入手,通过对几个矿震的剖析,总结了该区矿震的几个特点。结合地震地质条件,对澧水流域未来矿山诱发地震形势作了分析,对矿山诱发地震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省松原市及附近(50km范围)历史地震、地震构造、现代小地震活动分析及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综合确定了松原市城市设定地震,其结果可以为松原市制定大震应急预案、建立大震快速反应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君  王勤彩  郑国栋  刘庚  周辉  周聪 《地震学报》2019,41(2):207-218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年松原MS5.7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重新定位,之后使用CAP方法求解松原MS5.7地震序列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再借助MSATSI软件包反演得到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① 松原MS5.7地震序列发生在NW走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与NE走向的扶余—肇东断裂交会处,将地震精定位结果沿两条断层走向作剖面分析,NW向剖面主轴长度约为5 km,震中分布均匀,NE向剖面主轴长度亦约为5 km,震中呈倾向NE的高倾角分布;② 该序列中的4次ML≥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节面Ⅰ走向为NE向,节面Ⅱ走向为NW向,均为高倾角走滑断层。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解与第二松花江断裂性质基本一致,由此推断第二松花江断裂是本次松原地震的发震断层;③ 松原地区的主压应力方位角为N86°E,倾角为7°,主张应力方位角为N24°E,倾角为71°。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既受到大尺度的板块构造运动的控制,又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太平洋板块对北东亚板块向西俯冲作用下,东北地区产生了近EW向的主压应力,受周边地质构造控制,松辽盆地内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会处易发生走滑型地震,2018年松原MS5.7地震正是在这种构造作用控制下发生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MS5.8和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S5.7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孕震环境,本研究收集了东北地区CEA固定台站、NECESSArray流动台站和五大连池WAVESArrary流动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这两个地震主要发生在相对高波速异常区,而震源区下方存在明显低波速异常,且该低速层呈北北东走向,并有向北延展的趋势.结果表明,震源区相对高波速异常区易于积累能量孕育地震,而震源区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流体作用.这种流体作用会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地震.这种流体作用可能和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前郭地震和松原地震震源区)下方的地幔转换内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密切相关.在"大地幔楔"结构中,由于地幔转换带中滞留板块脱水作用和地幔角流作用,容易形成热湿物质上涌,进而导致松辽盆地中北部岩石圈物质拆沉、地幔流体入侵至中下地壳、然后作用于断裂带,从而导致了两个震源区中强度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