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高山天气雷达站的防雷技术要求,依据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技术规范并结合具体工程应用,对雷达站防雷系统所涉及的建筑物结构防雷、雷达天线的防护、等电位连接与接地、雷达机房的防护、供电及通信系统的防护等各部、各类防护技术措施进行分类论述并提出设计要点。同时从实际工程方案的角度,还重点给出雷达站避雷针高度的计算范例及雷达天线的防护要求,对供电系统的防护也给出了实际的配置和连接设计,以期对机场终端区天气雷达站建设项目中的综合防雷系统具有实际而完善的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2.
电子系统存在设备端口多、线路复杂等特点,在电子设备防雷保护的实际工程项目实施中,往往仅对认为重要的端口进行防护,而忽略了防护的基本原理:电位平衡。文章从电涌保护器的安装方案方面对多端口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进行介绍,使技术人员走出防雷保护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泰山新一代天气雷达防雷设计和施工,结合山顶的特殊地形、地质条件,采取接闪、分流、均压、屏蔽、接地等现代防雷技术进行系统防护,并充分利用雷达楼内金属物件的多重连接实现等电位连接,达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雷电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  付国振  施海瑞 《气象科技》2010,38(6):775-777
通过对太行山区隧道机电设备频遭雷击事件的调研,分析了雷击灾害频发的河北省邢和隧道的地理、气象环境,并对雷击现场进行多次测试研究,对隧道防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两方面采取以下5项防雷措施:①建筑物及室外电力设施的直击雷防护,②高压线路的雷电过电压防护,③低压配电及弱电设备的过电压防护,④屏蔽,⑤等电位连结。经过几年的实地验证,防雷措施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台站新型自动气象站硬件组成特点,从雷电综合防护的角度探讨防雷设计方案,包括测报值班室内设备及所在建筑物防雷设计、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接地设计、测报值班室与观测场之间供电和信号线路防雷设计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和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的分析,得出相应的防雷参数。在设计中加强了塔楼直击雷防护,防雷击电磁脉冲,屏蔽保护以及等电位连接等防雷防护措施,从而达到了强雷区的防雷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老君山中灵索道,不但架空线路长,而且位于雷暴多发区。其控制系统多为弱电设备,一旦索道的防雷措施不到位,人员和索道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依据当地景区索道的雷灾历史、景区的地形特征、小气候特征、雷暴的气候学特征和2009-2011年的闪光电定位资料,通过对雷电可能对栾川老君山景区索道造成的危害、雷电侵入途径以及致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根据景区地理、环境、气象和雷电活动特点,将外部的直击雷防护与内部的防雷电过电压、等电位、屏蔽以及完善的接地防护技术措施协调统一、进行综合防护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栾川老君山风景区中灵索道防雷工程实施后,防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老君山中灵索道,不但架空线路长,而且位于雷暴多发区。其控制系统多为弱电设备,一旦索道的防雷措施不到位,人员和索道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依据当地景区索道的雷灾历史、景区的地形特征、小气候特征、雷暴的气候学特征和2009-2011年的闪电定位资料,通过对雷电可能对栾川老君山景区索道造成的危害、雷电侵入途径以及致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根据景区地理、环境、气象和雷电活动特点,将外部的直击雷防护与内部的防雷电过电压、等电位、屏蔽以及完善的接地防护技术措施协调统一、进行综合防护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栾川老君山风景区中灵索道防雷工程中实施后,防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天气雷达雷击灾害实例分析及其防雷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匡本贺  何兵 《湖北气象》2007,26(1):88-91
通过对全国已安装的新一代天气雷达雷击灾害的调查,并结合湖北省武汉、十堰、恩施三部天气雷达雷击事故的分析,揭示了其事故原因主要在于防雷设备安装不完善、部分配置设备安装不合理及施工过程中未采取临时防雷措施。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防雷中的几个问题:一是雷达站应按行业标准对其采取综合防雷措施;二是对新一代天气雷达楼应科学划分雷电防护区并对各区采取全面的防雷措施;三是雷达辅助配置设备航空障碍灯不宜安装在天线罩顶端;四是在雷达安装施工期间必须增设临时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输电线路是电网雷电防护较薄弱的环节,尤其在我国西南山区,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很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需要对输电线路的防雷水平和能力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防雷策略.降低输电线路雷击掉闸率,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输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对千家万户的可靠供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