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建东 《冰川冻土》2003,25(Z1):203-205
目的: 分析总结对急性重症高原病的现场急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急性高原肺水肿, 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病情在4~7 h全部明显缓解, 7例病情缓解后, 安全转送往低海拔地区, 5例在现场继续治疗3~7 d后痊愈.结论: 在高原现场及时吸氧、使用地塞米松及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是挽求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土高原古地理演变,黄土地层年代学和侵蚀期与堆积期的资料分析,我们得出黄土高原出现之前为红土高原,250万来的黄土高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140万年之间,为高原物质内部侵蚀循环期,第二阶段出现在140~0.04万年之间,为高原物质侵蚀外流期,第三阶段出现在4千年以来,为高原植物加速侵蚀外流期,此外,本文还讨论了黄土高原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藏北草地资源及其演化趋势——以申扎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扎地区属青藏高原南羌塘高寒草原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植被。根据水体条件、植被组成和地貌特征等,划分了7种草地植被类型和2个木本植物分布区。藏北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原植被面临严峻的破坏、退化和沙漠化环境,生物链严重失调,高原鼠兔由于几乎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对高原草地的破坏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寒、冻融作用、地下水位下降、雪线上升和冰川萎缩、猖獗的鼠害、超载过牧是高原植被(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其中高寒、缺水、鼠害和超载过牧是最重要的原因。藏北申扎地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比例为约1:9,湿地和植被供水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造成大面积草场萎缩,形成了环状草地退化带。藏北草地向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的,根治鼠害,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减缓草场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5.
周宝萍  王淑娴 《冰川冻土》2003,25(8):199-202
青藏高原低压性缺氧的环境造成了进驻高原后的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出现头痛、睡日民障碍、腹胀腹泻、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咳嗽咳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轻症可认为是人体适应性的生理变化,无需治疗,而重症因为可以导致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需要重视,采取措施,早期防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中国东部高原南部边界,收集整理皖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的资料,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大致以132 Ma为界分为早(150~132 Ma)、晚(132~120 Ma)2期:早期的花岗岩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少量二云母花岗岩,大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花岗岩主要是富钾质的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指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南界不在长江中下游一线,而应当延伸到皖南及邻区。“皖南高原”大约形成于150~132 Ma期间,在132 Ma左右发生了垮塌,高原的界线向北退缩到长江中下游一线。中国东部高原整体垮塌在125 Ma左右,但是还残留有一些加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东侧的辽东、胶东、苏北、宁镇一带。  相似文献   

7.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曲麻莱、治多地区的圆柏树轮样芯建立的树木年轮年表,重建了近450年来高原春季(4~6月)的最高气温序列。采用多窗谱分析、小波分析和Yamamoto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重建的高原春季最高气温序列的准周期性及多尺度突变特征。结果显示,青海南部高原地区春季最高气温的变化存在较明显的31~54年低频和2~4年高频准周期波动特征。在30~54年时间尺度上,青海南部高原春季最高气温变化经历了1622~1639年、1798~1816年、1896~1913年和1933~1951年的偏冷期以及1684~1703年、1779~1797年、1817~1835年和1914~1932年的偏暖期。分析还发现,青南高原地区春季最高气温在冷暖期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较明显突变现象,在30~40年时间尺度上,Tm序列在1610年、1668年、1816年、1915年和1934年前后的突变是明显的。交叉相关分析显示,在滞后7.5年左右,青海南部高原春季最高气温波动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孙立民 《冰川冻土》2003,25(8):54-58
青藏铁路格拉段主要地质问题是高原多年冻土问题,多年冻土的融化引起铁路路基的不稳定和路基的沉降等是青藏铁路设计急需攻克的难题,针对青藏铁路设计所采取的土工合成保温材料,对修筑铁路路基后多年冻土的保护措施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对EPS板和PU板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的检验和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9.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00年3~7月降水量和1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逐年3~11月上旬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从西南向东北减少,中部有一条从北向南的干舌,干旱中心在陇中北部,受六盘山的影响较大;②甘肃黄土高原分为7个气候区:陇中、陇东土壤严重缺水区,陇中、陇东土壤季节性缺水区,土壤水分适宜区,土壤水分湿润区和甘南高原土壤水分湿润区;③陇中北部和陇东北部土壤严重缺水区浅层土壤严重缺水主要出现在春季和春末夏初,深层土壤也常年处于缺水状态。季节土壤缺水区浅层主要缺水在5、6月份,深层土壤水分陇东高于陇中,适宜区和湿润区无明显土壤缺水时段。  相似文献   

10.
王剑 《地质论评》2004,50(1):64-64
国际地质对比研究计划项目“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华南野外现场国际学术交流会于2003年10月9~11日在杭州进行了室内学术交流,12~20日,会议代表由浙江经赣东北至皖南进行了为期8天的野外现场考察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江亦元  王星华 《岩土力学》2006,27(8):1339-1343
昆仑山隧道是青藏铁路550 km连续多年冻土区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高寒缺氧、低气压地区修建铁路隧道所遇到的是全新的技术难题。室内和现场试验及施工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隧道施工中采用湿喷混凝土支护,使混凝土与冻土围岩黏结牢固,并能保证支护混凝土的质量,证明湿喷混凝土支护在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施工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山西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沁水煤层气田单层煤层厚,分布在1~12m之间,一般大于6m,热演化程度高,R0分布在2.6%~3.7%之间,含气量大于14m^3/t,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沁水煤层气田热成因的煤层气在煤层中经历了解析-扩散-运移等作用,在构造高部位富集成藏,成藏期后的煤层气藏保存条件好,在上述3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成藏条件较好,富含煤层气资源。  相似文献   

13.
厅直     
《湖南地质》2009,(9):11-11
国土资源规划院举办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培训班 8月2日~7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培训班在长沙举办。据悉,本次培训由国土资源规划院组织,培训内容包括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等六部分。培训结束后,对各学员进行了现场技能考试,并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派员进行了现场监考。通过培训,每个学员基本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以及数据库变更的方法及流程、  相似文献   

14.
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据、问题和启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生代中国东部是否存在一个高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岩石学角度对高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文中根据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高原的界线,指出存在一个高原而非山脉。高原存留时间大致从175~113 Ma(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在165~125 Ma。高原的崛起是从北向南扩展的,并将高原的演化分为萌生期、初期、成熟期、萎缩期、垮塌期、残留期和余脉等7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高原界线的变迁。文中还讨论了与中国东部高原有关的下地壳拆沉、燕山运动的本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的含义以及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关系等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高原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文中建议开展高原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研究,把中国东部高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对大陆构造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企望在新的领域创出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某金矿区岩层主要是:混合岩化斜长片麻岩,约占78%,压入硬度为450~500kg/mm~2,可钻性8~10级;其次为闪长岩、碎裂岩等,约占12%,压入硬度240kg/mm~2,可钻性7~8级;再次为正长岩与石英正长岩,约占10%,可钻性8~10级。  相似文献   

16.
陕西穆家庄铜矿床后生成矿作用的流体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尽管秦岭泥盆系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均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柞山地区却有别于风太地区,具有独特的铜矿成矿背景。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了后生成矿流体的两阶段流体演化过程:第一阶段的成矿流体为中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含CO2的NaCl—H2O流体。均一温度为190-265℃,盐度12.5~35.34(w1%NaCl),压力12.8~21.3MPa,在同地寄主矿物中均一温度变化小,而盐度变化极大,是岩浆流体沸腾的产物;第二阶段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岩浆期后热液NaCl-H2O流体。均一温度为300~350℃,盐度7.4~41.59(w1%NaCl),压力10.8~19.3MPa。反映了岩浆期后热液流体的二次沸腾。应用流体地球化学的综合方法(包裹体流体组成、演化)识别出后生交代流体性质。穆家庄铜矿的成矿流体第一阶段为岩浆水,第二阶段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加部分地层水(建造水)。氢氧同位素分析也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从青藏高原南部提取的达索普冰芯重建的积累量,研究其与印度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近百年来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应用子波分析方法对达索普积累量及高原温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累量与高原温度变化都具有多尺度特征,在10-20a尺度上,高原温度与达索普积累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通过分析印度季风降水与高原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达索普积累量对高原温度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王二七 《地质科学》2013,48(2):334-353
尽管青藏高原具有至少5 000万年漫长的演化历史,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多是基于一些持续时间很短的构造、沉积、热和气候等事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发生在高原内的主要构造-热事件进行梳理,并在时空上进行对比,试图确定相对合理的动力学控制因素。在新生代早期(~50 Ma)和中新世中晚期(~10 Ma),印度板块运动速率发生两次大幅度衰减,前一事件被认为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有关,后一事件被认为与高原向外扩展有关,成因是高原的底部岩石圈的剥离和由此引发的均衡反弹。除此以外,在高原内还发生过两次事件,虽然它们没有反应在印度板块运动速率的变化,但是留下的痕迹遍布高原。一次是高原内部区域性挤压缩短的停止,平坦的高原面得以发育,另一次是高原周边山脉的隆升,这两次事件都发生在新生代中期(~25 Ma)。这两次构造事件呈现的"此消彼长"关系反映出高原向外的扩展,成因是否是高原岩石圈底部的剥离还是个未知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央高原现今的构造与地貌格架定型于早期事件(~25 Ma),而高原周边造山带现今的构造和地貌格架定型于晚期事件(~10 Ma)。即使是新生代中期的扩展事件,在时间上也远远滞后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青藏高原新生代早期(50~35 Ma)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段哑历史,该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晋玉  张强  许模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202-205
在水文地质测绘、勘探、现场试验和TEM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基础上,建立三维含水结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源地开发规模进行比选分析。通过 3个不同提水方案比选,结果表明:每年 1000×10 4 m 3的地下水开采量所形成的地下水位最大降深位为 9.67m,水位恢复后地下水位降深介于 1~1.5m(地下水埋深 3~5m),对减少蒸发、降低土壤盐渍化作用显著。长期预测模型显示:在工程实施的第三年,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附近并保持稳定。经方案比选后新疆沙雅县新垦农场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确定为 1000×10 4 m 3/a,可以满足春灌及控制地下水位到临界深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盾构法隧道施工阶段管片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盾构隧道衬砌管片在施工阶段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易出现局部破损现象。阐明了盾构施工阶段管片的受力特点,对其常见的局部破损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施工阶段的管片力学模型,即一端固定、一端简支的受力构件。以某盾构工程施工参数为例,运用有限元方法实现该力学模型,按不同工况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盾构施工阶段,衬砌管片会在第5~7环之间产生局部破损,与现场出现的管片破损部位十分接近;千斤顶推力的大小、倾角及偏差是导致施工阶段管片局部破损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盾构施工阶段减轻管片破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